夜幕降臨,沿著深南大道行駛,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招商銀行總部、騰訊大廈……一路高樓林立、流光溢彩。40年,深圳從一個偏居一隅的邊陲小鎮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為知名的國際一線城市,創造了人類城市發展史的奇跡,為中國和世界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城市的發展主要依賴要素的聚集,既要靠制度、靠區位、靠市場效率等硬實力加碼,也要靠文化、政商和諧等軟實力的加持。在第一批確立的4個特區中,深圳不一定是稟賦最好的一個,但40年后卻成為了最耀眼的一個,是哪些因素在推動和支撐深圳的超常規發展?
“深圳產業鏈配套齊全,市場示范性和引領性強,市場環境規范透明,大多數股東堅持認為深圳的營商環境是最好的,不愿意離開深圳!”今年3月,國內最大的無限寬帶專網運營商北訊集團開始著手辦理回遷深圳的業務。
企業的遷移情況一直被視為反應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晴雨表,“水深則魚悅,城興則賈興”,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是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只有全面優化的營商環境,打造新的比較優勢,形成強大的“引力場”,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深圳扎根,和深圳一同成長。
這個“特區中的特區”,近5年每年平均誕生超過3萬家企業,截至2019年底,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47.3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而自1981年發出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到今天,深圳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9萬家,累計吸收合同外資近3 000億美元,深圳“全球朋友圈”也在不斷拓展。
深圳成功經驗所蘊含的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寶貴經驗與制勝之道,深刻揭示了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的客觀必然性,在當前環境下更是如此,也是我們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和“雙循環”格局下的需要。
深圳先后出臺了“營商環境20條”“年度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工作要點”以及《深圳市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行動方案》等文件,力求在改革上發力,從根本上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許多在深企業而言,深圳各級政府的角色就像空氣——企業在日常運營中,似乎覺察不到政府的存在,但只要企業有需求,政府就會變成企業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氣。
2020年12月,在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年中國29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營商環境報告》中,深圳營商環境總水平位居第一。在一線城市中,深圳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 997.47平方千米,體量與北上廣差距明顯,但是這樣的深圳依舊創造了如此璀璨的成績以及良好的口碑。
如果說“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曾讓深圳聞名全國,追求高質量發展而打下的營商環境基礎則讓深圳走向世界。而對于更多城市而言,如何學到深圳良好的營商環境的精髓,才是最為重要的。
深圳奇跡不容復刻,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深圳。
但青島市政府就大膽喊出了“學深圳、趕深圳,搞活青島這座城”。
這不是青島第一次尋求對標城市,事實上,青島正是對標發展的直接受益者。
1994年,青島提出對標大連,經過7年的快速發展,青島經濟反超了大連,緊接著青島接連辦奧運、開上合,一時風光無限。2019年青島GDP11 741億元,大連當年GDP僅7 001億元,青島已經將自己的老師遠遠地甩在了身后。
那么,青島這次對標深圳,能否再次完成超越?
從2019年開始,青島就不斷派出隊伍南下深圳考察學習,這個黃海之濱的城市在南海之畔掀起了一股“青島旋風”。這些前往深圳考察的學員中感觸最深的就是深圳優質開放的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提高綜合競爭力。
對于青島而言,學習深圳經驗,一方面是堅持深化市場化、法制化改革,持續改善政務環境,解決企業辦事難、辦事慢、兩頭跑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政務效率;另一方面是學習深圳的平臺思維,以市場力量整合資源。如青島市民營經濟局印發的“膠州灣對接深圳灣”民營中小企業行動計劃,組織企業對接深圳優秀創新資源和產業領軍企業,并將搭建兩地產業技術、人才智庫和資本資源的交流互通平臺。
“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在這句擲地有聲的承諾加持下青島正在摸索“深圳密碼”,逐步摸索適合青島本土的優化營商環境的思路和措施。
黃海之濱,另一場關于夢想與實干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