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樹



中央紅色交通線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機關與閩粵贛邊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聯絡的南方交通線。
中央蘇區創建后,面臨敵人的大規模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1930年8月,毛澤東派紅四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盧肇西經大埔、汕頭赴上海向中央匯報情況,建議建立交通線。11月,中央政治局指定周恩來正式組建中央交通局,建立起多條交通線。
由于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和封鎖。在其它交通線都被破壞的情況下,唯有一條“南方線”始終保持暢通,連接著上海黨中央與中央蘇區兩大戰略核心,擔負著溝通上海黨中央和中央蘇區的文件往來,護送干部出入蘇區,輸送蘇區急需的物資和蘇區上交中央的經費等。這就是史學界所稱的中央紅色交通線。
毛澤東曾稱這條秘密交通線為“紅色血脈”
這條中央紅色交通線從上海出發,取海運經香港,轉汕頭;從汕頭乘潮汕鐵路的火車到潮州;在潮州改乘內河客輪,逆韓江、汀江而上,至大埔縣城茶;再從茶陽換乘小船至汀江航運的終點青溪;從青溪開始走陸路,進入福建永定的閩西蘇區,直到紅都江西瑞金,全程數千里。
這條紅色交通線上的交通員,基于信仰與忠誠,用智慧及至鮮血和性命去履行職責,去完成神圣使命。所以這條交通線無論敵人怎樣破壞,始終打不垮,摧不毀!
這條紅色交通線,除完成了黨中央與中央蘇區的往來文件、經費運送任務外,還輸送了緊缺物資300余噸到中央蘇區;更為重要的是完成了黨的中央機關從上海到中央蘇區的大轉移,安全護送了周恩來、劉少奇、陳云、博古、任弼時、聶榮臻、劉伯承、葉劍英、董必武、張聞天、王稼祥、鄧小平等黨、政、軍負責同志及國際人士李德、電臺技術人員與文藝工作者共200多人到達中央蘇區。
這條紅色交通線的成果,為中央蘇區粉碎敵人的圍剿、為中央蘇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以致,毛澤東主席曾稱這條秘密交通線為“紅色血脈”。
大埔交通中站因其特殊的位置,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在這條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大埔交通中站,處于中央蘇區南部前沿紅白交界區域,地理環境上也是水陸結合處,是在虎口咽喉上的通往中央蘇區的重要門戶。大埔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為中央紅色交通線的安全動作做出了特殊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
大埔交通中站成員除上級派來人員外,原“閩西工農通訊社”大埔站的工作人員并入大埔交通中站,其中多數是大埔人。大埔的黨組織和民眾也參加了交通站的工作。
大埔交通中站設于青溪里鋪村的余氏宗祠,盧偉良、楊雄、鄭啟彬等先后任站長。中站下設大埔縣城(茶陽)李國良為負責人的同豐雜貨店、孫世階為負責人的同天飯店;青溪虎頭沙(汀江航運終點)余良晉、謝蓮夫婦為負責人的永豐食雜店、多寶坑鄒日祥家、長治鐵坑、伯公凹等小站或聯絡點;青溪崩逢尾村余均平的舊屋、青溪大水坑村棣萼樓等地設立物資暫儲倉。大埔交通中站還購置木船三艘,用作茶陽至青溪的汀江河段運輸工具。大埔交通中站還組織了一個由李阿鐮、饒阿亮、邱阿蓮等農婦為主的相對固定的運輸隊伍。大埔交通中站還駐有一個中央交通局武裝班,其中卓雄(班長)、李玉棠(后任班長)楊芳、楊起超、鄒清仁等是大埔人。
為了交通工作安全,被護送人員需要喬裝打扮成適合當時環境的各類人物,在交通員的護送和大埔交通站、點交通員的掩護下安全進出蘇區。進出蘇區的物資,在大埔交通站區域內,主要靠運輸隊員肩挑運送。運輸隊員都是晚上趁黑夜起肩,挑著物資,由交通員引路,翻山越嶺,送到鐵坑或永定桃坑,如途中遇有情況,看交通員發出的暗號行事,或埋伏,或轉移,完成任務后當晚趕回青溪。就這樣,來自國民黨統治區的,總計十多萬擔的煤油、食鹽、布匹、紙張、電池、電訊器材、醫療器材、藥品,甚至機構設備,被運輸隊員運入了中央蘇區。
為了中央紅色交通線安全,大埔埔北蘇區直屬于閩粵贛蘇區省委領導,采用毛澤東贊揚過的贛南吉安東固“李文林式”根據地斗爭模式:將公開的武裝斗爭同秘密割據相結合,將黨和政權組織隱藏于群眾之中。中共埔北區委、埔北區蘇維埃政府積極組織船工及農民秘密為交通站工作,保衛交通站安全,使交通站運作達五年之久,使運送的物資、護送的人員毫發無損。然而大埔交通中站的茶陽同天飯店負責人孫世階,多寶坑小站負責人鄒日祥的母親江強英,以及參加物資運輸的余均平、余川生、余積邦、袁旭華、袁立之、陳占勇等群眾為保護交通站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多年后,周恩來對多寶坑小站經歷仍感慨不已
1931年12月上旬,周恩來化名伍豪,在交通員肖桂昌、黃華(大埔中站交通員)護送下,告別工作近4年的上海,經香港、汕頭、潮州,抵達大埔縣城茶陽。其實,這是周恩來第二次踏上大埔的土地,前一次是1927年,他以“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身份,率領起義軍南下廣東,進入大埔。
縣城茶陽雖有聯絡小站,但茶陽有國民黨駐軍,周恩來想到交通聯絡站的安全,放棄了在茶陽投宿,即轉乘小船到青溪沙崗頭碼頭上岸,在碼頭邊的永豐食雜店聯絡點用過晚餐后,按“晝眠夜行”的交通規矩,即步行進山,向多寶坑小站出發。
到多寶坑小站后,周恩來才知道,在碼頭邊永豐食雜店一同用餐,飯后又陪同前行的農村婦女,就是專程來迎接他的多寶坑小站的女主人江崔英。多寶坑小站是江崔英與其丈夫鄒日祥組成的“家庭式”小站,站址就是他們的住家“纘詒堂”。
周恩來一行在多寶坑小站休息了一天,主人在極困難的情況下仍以自養鴨子為主的客家風味食品熱情招待客人。第二天晚上,周恩來一行從多寶坑小站出發,經鐵坑小站,來到伯公凹小站,在伯公凹小站又住了一晚,然后才進入福建省管轄的閩西大站。后經上杭、長汀進入江西瑞金。
1965年,周恩來總理在廣州參加會議,當得知參會的張克昌來自大埔,聯想起當年進入中央蘇區時,在大埔交通站,尤其是鄒日祥家度過的情景,不勝感慨。即托張克昌轉達其對鄒日祥及其家屬、對大埔蘇區人民表示衷心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