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偉民 高佳怡
摘 要:以環境設計為視角,從歷史文化價值、旅游價值、社會藝術價值三方面論述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意義,探討環境設計視角下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策略,在城市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提出新的思考方法來認知城市歷史建筑及周邊環境的保護與更新。
關鍵詞:環境設計;城市;歷史建筑;保護;更新
城市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升,部分城市歷史建筑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跟不上現代城市發展的節奏,逐漸無法滿足當代人對所在城市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城市歷史建筑既要留得住歷史,又要面向未來,于是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歷史建筑與新環境和諧共存等問題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
環境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現代設計理念和手段,通過設計的方式對我們生活的建筑室內外空間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可以營造一種富有藝術美感的舒適氛圍。以環境設計視角去保護與更新城市歷史建筑,可以達到藝術美與城市歷史建筑的有機結合,使城市歷史建筑煥發新的活力,令其實用性、功能性以及設計美感等符合當代人們的高質量生活理念,更好地為城市發展貢獻力量。
一、環境設計的基本概念
“環境設計”一詞來源于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的叫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從字面理解即“對環境進行藝術設計”的意思,廣義上講,是指對建筑內外的空間環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改造。環境設計從含義上來說是由物質形態要素、意識形態要素、藝術形態要素以及技術形態要素構成的。物質形態要素既包括山川、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也包括景觀、室內、雕塑等人工要素;意識形態屬于哲學范疇,是源于社會存在的,包括文化、經濟、社會和時代精神等要素;藝術形態要素包括空間構成、色彩、美學應用等要素;技術形態要素是建立在物質生產手段基礎之上的。這些都是構成環境設計的不同形態的各要素,在語義功能上都有一定的含義和獨立的價值,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才可以構建一個協調綠色的統一整體[1]。
二、城市歷史建筑的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歷史建筑是經各級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歷史年代的建筑物[2]。城市歷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是展示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載體,可以忠實地記錄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城市風貌的主體,是城市具有時代特征的標志性建筑物。歷史建筑及其環境設計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旅游價值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精神需求逐漸增多,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旅游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在城市發展建設中,政府不可忽視歷史建筑的存在,要大力抓住當地的地域特色,實施歷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的戰略,提高游客了解歷史建筑與傳統文化的熱情,同時也帶動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社會藝術價值
每一座歷史建筑物不僅有它的藝術美,也具有社會性,建筑與社會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時代的建筑特點反映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背景,城市歷史建筑體現了時代精神,它的外觀形態通過它的自身結構、色彩肌理、尺度比例等組合直接給我們傳遞它要表達的語言信息和展示的內容。歷史建筑的藝術價值把建筑美的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也表達了人們的歷史情感。
三、環境設計視角下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意義
(一)以環境設計的方式實現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辯證統一
在城市歷史建筑保護的過程中,保護與更新的矛盾日益顯著。城市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不僅需要技術的支持,還要與環境設計的形式相結合,“保護與更新”與設計是相輔相成的。保護是技術的,是就過去而言的;更新是藝術的、人文的,是針對現在及未來而言的(圖1)。技術與藝術也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環境設計的方式,可以使歷史建筑與建筑內外空間環境實現保護與更新的統一,不改變建筑的形式,而是改變建筑內部空間的使用功能和外部空間的環境,達到功能與形式“重組”,功能追隨形式,從而實現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辯證統一。
(二)環境整體性與藝術化
在城市歷史建筑保護的過程中,如果一座歷史建筑孤零零地被保護下來,會顯得很突兀,城市歷史建筑與環境通過環境設計的手法形成圖底關系。圖底關系是格式塔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即在一定的場內,人們對圖形與背景關系的認知,并不是對其中的所有對象都有明顯的感覺,而總是有選擇地感知一定的對象——有些凸顯成為圖形,而有些退居襯托地位的則成為背景,俗稱圖底之分與圖底關系[3]。歷史建筑是圖,周邊環境是底,二者與藝術設計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一個個體。比如北京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體布局為“前山后水”型,宮殿為圖,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河與太和殿前的金水河、人工堆成的景山為底,利用環境組織序列空間以及配色等藝術手法,使得故宮顯得氣勢磅礴。所以說,建筑不是單一的個體,要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如果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就體現不了它的藝術美。城市歷史建筑與環境之間需要和諧共生,實現建筑與景觀一體化的效果。
四、環境設計視角下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更新的策略
(一)融合新舊空間環境
在城市歷史環境中,插入新的建筑與環境,建立新的空間形態,處理好新建建筑及環境設計美學元素與空間的關系。新建現代建筑和歷史建筑處于同一空間環境中,既要尊重城市記憶,也要兼顧周邊歷史建筑及環境。如吉林省老干部直屬機關活動中心的設計項目,以煥然一新的面目矗立在新民大街上。新民大街是吉林省首條歷史文化名街,整條街兩側矗立著歷史建筑十余棟。而新建的吉林省直屬機關老干部活動中心(圖2)具有時代特征,沒有沿用新民大街的日本帝冠式建筑風格和近代建筑的大屋頂、塔樓、飾面墻體等形態特征,而是以現代主義的風格詮釋新時代的建筑。新建建筑選取咖色作為主體顏色,建筑空間的體塊穿插和面磚的顏色與周圍歷史建筑相呼應,與整條街的歷史環境絲毫沒有違和感,現代簡約建筑與傳統建筑相結合,既具時代性,又以現代主義建筑的形式與歷史環境有機結合呈現。
(二)新舊功能的轉換與更新
舊建筑是過去式,是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功能需要以及根據當地歷史文化而建造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建筑的部分功能顯然不能滿足新的需要,需按照新功能的需求重新組織交通流線,進行必要的內外設計和設施更新等。不同的空間特征賦予不同的改造目標,對歷史建筑的交通流線、垂直交通、開窗方式等進行轉換與更新。
(三)新舊空間形態重組與整合
當舊建筑空間無法滿足新功能的要求時,可通過將原空間化整為零或變零為整的手法進行空間重組與整合(空間的分割、合并,局部拆除、增建及重建),以形成適應新功能的空間組合和尺度關系。建筑的空間形態重組與整合可以采用插入夾層、中庭、空間擴充(水平和垂直切割、加建地下空間)等常用的方式。
五、結語
城市歷史建筑是物質歷史文化遺存,有著大量的文化積淀和物質財富。城市歷史建筑不是單一的,它還蘊含著很多內容,如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人文性等,以及建筑本身的空間結構、形態塑造、功能轉換、色彩材質、比例尺度等。要想更好地掌握城市歷史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今后設計師們就要加強藝術設計、人文、生態等多方面的知識理論學習,使藝術與技術融于一體,還要具備足夠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拓展創意視野,先藝后術,藝而術則優,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到城市歷史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對地方建設有實際上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齊偉民,王曉輝.城市環境設計概論[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20:10
[2]郭家,周彥.城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新思考[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9):38-42.
[3]宋言奇.城市歷史建筑周邊環境的設計[J].城市問題,2003(6):8-11.
作者簡介:
齊偉民,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室內及環境設計史、中西傳統環境空間形態比較研究、寒冷地區室內外環境設計研究、空間形態學。
高佳怡,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