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如何講好新生活、新奮斗階段的感人故事,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是每一個新聞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區縣融媒體中心作為黨和國家新聞宣傳戰線打通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作為最貼近基層和實踐的報道平臺,更應該全面創新思維理念、展開內容策劃,為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輿論支持。
2020年2月,筆者通過新春走基層的方式,走訪幾家企業,以《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新區千部建我家我為“濱城”出份力》《藏族姑娘德吉措我要為新區建設添柴加薪》為題,用電視報道的方式,采訪了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以及青海省黃南州幾名在濱海新區實現就業的老鄉,讓群眾看到了受援地老鄉們現在生活工作中所發生的變化。這次報道,筆者跳出了傳統新聞報道的思維和習慣,既找到了新時期新階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做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報道的新視角,也從中發現了作為融媒體記者必須具備的眼光與思維。
明晰新階段的報道對象
找準報道對象是做好任何一項報道
的關鍵。一般認為,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報道對象解決的是新聞傳播“5W模式”中“Who”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找準了報道對象,“What”問題也能迎刃而解。在《攜手同行濱城情——天津援甘張家川記》一文中,筆者的主要報道對象是天津市濱海新區對口幫扶的天水市張家川縣所發生的變化,在產業幫扶、基礎設施援建、醫療幫扶幾個部分中,報道對象又細分為扶貧車間、享受到飲水工程改造與提升的王山花老人一家以及落戶當地的“互聯網+醫療”項目。從報道中可以看出,找準了報道對象“張家川發生的變化”,就可以圍繞報道對象展開 “What”的深入探索。同時,“Who”并不單純局限于人,而是結合報道需要進行了隨時調整。因此,筆者認為,隨著輿論生態、媒體格局的變化,報道對象也應該順勢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而要想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做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報道做好,一定要打破采編藩籬,創新記者思維,明晰并找準新階段的報道對象。
第一,新階段的報道對象應該圍繞幫扶一線的典型人物展開。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在幫扶一線嘔心瀝血、建功立業。如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們要深入挖掘這些幫扶干部們的先進典型事跡,大力弘揚他們形成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在一個個閃光的故事中為下一階段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凝聚力量。
第二,新階段的報道對象應該圍繞普通人展開,講好普通人奮斗自強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內生動力。例如,在新春走基層進行的幾篇報道中,筆者就以脫貧群眾個人奮斗致富為著力點,講述了普通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擺脫貧困、收獲幸福的故事。在新階段,新聞媒體更應該挖掘這些普通人的奮進線索,找準“致富帶頭人”,用普通人生活中所發生的變化,反映脫貧攻堅精神,反映偉大成就。
第三,新階段的報道對象應該圍繞幫扶一線的典型案例展開。在具體采訪實踐中,天津市濱海新區對口支援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的易地搬遷項目“德吉村”,讓群眾告別了過去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生活困境,轉變為如今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齊全的“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藏族姑娘德吉措我要為新區建設添柴加薪》的電視報道中,除了藏族姑娘德吉措為報道“主人公”以外,“德吉村”同樣也成為記者眼中的“報道對象”。在這篇采訪中,記者便通過德吉措講述其目睹的“德吉村”變化,將典型案例揉入到了報道當中。諸如此類,透過一個個落地且扎根在當地的產業項目、幫扶案例,反映幫扶實效,透視人民群眾勤勞務實、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也應該是講好新階段新幫扶故事的重點。
在新階段繼續踐行“四力”是成功報道的前提
踐行“四力”才能突出貼近性。貼近性能夠體現新聞報道的溫度,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也有一定的現實性。要想表達這種時代性,讓新聞更有溫度,記者不能坐在辦公室等新聞。“四力”是新聞記者的一種“內力”,“腳力”意味著記者不僅要“能跑”,還要“會跑”。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會跑”意味著記者要善于“跑”到幫扶一線去挖掘故事,只有在現場真實看到的場景,才有可能觸及記者的“眼力”“腦力”“筆力”,才有可能采寫到珍貴的一手素材。這些珍貴的一手素材,正是貼近受眾、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脈搏的起點。而在“跑出去”后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直至最后落在筆尖的內容,才是新聞記者專業的提煉和升華。
踐行“四力”才能增強互動性。對于受眾來說,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貧困地區在發生山鄉巨變后,老鄉們現今的生活生產狀態。這些在新聞中通過文字、鏡頭展示出來的新狀態,才能更好地引起受眾共鳴。因此,只有走出去、看得見、動過腦、用妙手動過真章,才能讓讀者動情、共情,從而使讓報道對象、記者、受眾在相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互動中,體現出新聞報道的傳播魅力。
踐行“四力”才能在新時代創作精品。“四力”要求記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求記者有發現重大題材的眼力,主動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要求記者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善于策劃,善于創新;要求記者在完成腳力、眼力、腦力之后,最終能夠用筆力表現新聞事實。“四力”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體現的是記者的綜合能力,只有踐行“四力”,才能守正創新、思文并舉,提高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新聞報道的水平,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進故事講好。
用好媒體融合這一利器
首先,記者在采訪時思維方式需要轉型。媒體融合前,脫貧攻堅報道只需要根據各自平臺的傳播形式與刊播優勢進行采寫即可;媒體融合后,尤其是在進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階段的采訪工作時,融媒體記者需要發揚好電視媒體的聲像畫合一優勢,報紙文字的生動、一目了然優勢,網絡媒體的快速傳播優勢以及短視頻的“人人皆可記錄”的優勢,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特點和受眾人群的接受特點,創作出不同分發渠道的新聞作品。
其次,記者在采訪時需要“借勢”。對于新階段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具體舉措,一方面,記者踐行“四力”時可以直接觀察到新生活、新變化,另一方面,由于受援地往往在幾千公里以外,記者不可能時時“蹲守”,這時,便需要借助當地融媒體中心或是幫扶干部的力量,通過他們手中的設備記錄當地發生的變化。例如,幫扶干部手機拍攝的當地風貌、產業項目甚至是老鄉們享受幸福生活的狀態,都可以作為新聞素材進行收納、歸集。最終素材可根據記者需求進行使用,如在借助視頻素材并完善相關內容的采訪后,記者可通過文字報道、短視頻等形式進行傳播。一個人、一臺手機同樣可實現“全媒體采編、多渠道分發”的目的。而“移動優先”的開端,便是運用好手中的移動設備,通過全媒體手段進行圖文和視頻報道。
最后,在好內容上下工夫。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最根本的競爭力還是內容。筆者認為,盡管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但其對優質內容的追求并沒有改變。不管是利用視頻、圖片還是文字,一切都離不開好的內容做支撐。因此,在報道鄉村振興的亮點故事時,融媒體手段+優質內容,將放大新聞的傳播效果,讓幫扶成果更具價值。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