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中央電視臺俄語大賽”(下文提到“大賽”或“俄語大賽”均指“中央電視臺俄語大賽”)是由中央電視臺俄語頻道組織實施的大型語言競賽類節目,是中央電視臺重點項目,每兩年一屆,由俄語頻道負責組織實施。自2014至2018年底,已經舉辦了三屆。前兩屆比賽為俄語比賽,2018年則加入了中文比賽,名稱也改為“中俄語言大賽”。從策劃到節目播出持續約一年的時間,中間有預選、預賽、半決賽、決賽、后期剪輯等若干階段,其中決賽是在800平方米演播室錄制,參與人員眾多。還有如新媒體制作、外聯、財務、請示報告等若干工作。“俄語大賽”制作周期長、涉及人員多、項目關聯密切、相關工作繁雜,加之中外合作、中俄雙語的工作環境,都是制作者必須面對的難題。如何才能理清頭緒,在保證制作進度的同時提高質量?對此,有以下五點經驗以供討論。
把握設計方向
我們需要制作一場什么樣的比賽?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也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大賽需要展現的主題。總的來說,“俄語大賽”的主題就是向外國展示中國。根據當年國家的總體部署和上級領導要求,主題會聚焦于某一方向。主題確定之后,其他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如,比賽的環節如何設置、比賽的選手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評委的身份是什么......這些都可以依據主題來進行確定。2014年是“中俄青年交流年”,大賽的設計側重體現中俄青年交流這一主題,由各大學分別派出代表隊,中俄青年學生混合編隊;2016年是“中俄媒體交流年”,因此大賽布局聚焦于“媒體”二字,通過與俄羅斯主流媒體深入合作,邀請到俄方知名媒體人擔任參賽隊的導師、決賽的主持人、評委等;2018年則是“中俄城市交流年”,為此制作組拓寬思路,在俄語比賽的基礎上加入了俄羅斯人的中文比賽,大賽名稱也改成了“中俄語言大賽”。主題確定之后,其他各項設計也要緊貼主題,整體比賽便可以具備統一性。
當各個階段執行方案確定后,便可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制定完整的、系統的推廣方案,選擇合適的推廣渠道,確保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推廣方案要詳盡、細致,找到最能打動人的點。每個選手的背景、每名導師的經歷、每場比賽的細節都有可以發掘的價值。
整體上講,以主題為著力點進行大賽設計,并根據賽事設計制定系統的推廣方案,是大賽成功的第一步。
明確設計思路
“俄語大賽”由海選、預賽、半決賽、決賽等多個階段組成,其中決賽無疑是整個大賽最為精華、最為核心的部分,可以說決賽中的各個要素決定了前期工作走向。決賽的主題、內容、比賽規則等一旦確定,便可據此提出預選思路,做出預賽、半決賽的基本框架。比如根據最終入圍決賽的選手數量確定參加海選的選手數量、根據決賽項目確定預賽和半決賽的題目等。這樣由點及面進行逆向思維設計,可以使比賽設計更加有邏輯,執行更加順暢。
決賽本身的設計也并不簡單。各個環節的設計與舞美設計、攝像機位、技術成熟度等多種要素交織在一起,變動其中的一項就會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如,舞美整體的色調和布局要符合大賽主題;舞臺的大小取決于上場人員的數量;舞臺的設計需要考慮攝像機的擺放評委座椅的高度要考慮周全,不能讓評委的頭部與觀眾席的腳部處于同一水平線,以免影響鏡頭的美觀……必須全面考慮,統籌安排。
提高信息傳遞效能
“俄語大賽”對于俄語頻道而言只是兩年一屆的特別節目,沒有固定和成熟的團隊,因此每次錄制都是對制作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不僅如此,由于各個技術崗位的操作人員大多不懂俄語,使得人員配置方式和溝通方法有別于中文節目。對這樣跨語種、跨端口合作的節目,信息傳達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就變得非常重要。鑒于此,俄語頻道專門為每個技術崗位配備一名懂俄語的翻譯,由這些翻譯組成導演團隊,包括大屏導演、音頻導演、燈光導演等,提前將所需的文字及音視頻文件交給導演團隊,請他們先行熟悉臺本、了解工作流程。彩排前,各個導演與相應的操作人員對接,以導演下口令、技術人員操作設備的方式,合作完成具體指令。同時為每名導演配備對講機,隨時與現場導演進行溝通,以便應對突發情況。
看似簡單,其實不易,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很多困難。決賽現場除了導演團隊和技術操作人員之外,還有攝像師團隊、參賽選手、中俄兩國分別派出的主持人、評委、導師、頒獎嘉賓等數十名演職人員,以及后勤保障團隊和大量現場觀眾。這樣復雜的人員構成、雙語的工作環境,如何準確、及時地將各種繁雜信息傳達到位,對于臨時組成的團隊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總結三屆大賽的經驗,筆者認為必須讓信息成線,做到直線傳達,務求間隔最短、簡單明了,才能保證信息傳達效果。
想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保證信息的統一。臺本是各類信息的首要來源,因此每個導演都必須熟悉臺本,將各種工作細節牢記于心。可以采取導演團隊唱臺本的方式,由現場導演說出比賽步驟,各個導演根據步驟說出自己所要執行的操作,逐漸深化對臺本的記憶。
其次,要保證信息傳達的高效和準確。一個技術細節的更改會涉及到若干工作人員。要保證涉及該技術細節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接收到更改信息,最好的辦法是召開全體會議,這樣可以做到萬無一失。但因為團隊成員大多為兼職,各有各的本職工作,因此很難召開全體會議。對此,籌備組細化會議方法,歸納不同類型的問題,召集與該問題相關的人員召開小型會議,力圖使信息傳遞更加高效、準確。
最后,要通過彩排去完善信息傳達的各個環節。由于信息繁雜,加之很多溝通是采用中俄雙語,疏漏、偏差很難避免。利用彩排查缺補漏,將存在的疏漏點找出,使各崗位工作人員對節目的各方面信息有統一的認識,并在執行中保持一致。
把控實施細節
在這樣復雜周密的工作安排中,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很有可能帶來大麻煩,甚至產生惡劣影響。比如,對講機的使用,因為每屆大賽的組織及導演團隊都是臨時組建的,很多工作人員沒有接觸過對講機。雖然對講機操作簡便,但還是涉及很多操作細節:如何發出信息?如何設定頻段?在佩戴耳機的情況下如何通話?這些都是需要操作人員學習并掌握的。在決賽錄制中,就有因對講機操作不當而造成的問題。比如,有人因不慎碰到調頻旋鈕而無法收發信息等。針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細化流程,由專人負責講解使用對講機。針對可能出現的設備故障則備有備用設備。
彩排要嚴格按照程序,除了前面的排練、不帶妝彩排外,最后的帶妝彩排必不可少,帶妝彩排必須保證各個細節與最后的錄制完全一樣。曾經在節目錄制時出現了頭戴話筒掉落的問題,就是因為選手在彩排和錄制時穿的衣服不同。
彩排時所有演職人員及各個崗位都應到位,不能參加的演職人員需要有替代人選,必須嚴格按照流程進行。尤其是最后宣布分數和頒獎的環節,邀請的嘉賓基本不可能參加彩排,因此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獎品的放置位置、引領頒獎嘉賓上臺的人員安排、頒獎嘉賓的上臺路線、講話時話筒的傳遞順序、翻譯的人選、人員的站位等等,都需要進行反復模擬,才能保證錄制時信息傳達萬無一失。
彩排和正式錄制期間,演播室內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會有一些突發情況,需要現場導演及時應對、迅速解決。因而,需要現場導演做到兩點。第一點,能提前安排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比如,對講機的分發及收回、大賽報道人員的拍攝機位、觀眾席上每個嘉賓的確切位置等,都要提前安排好。第二點,能分配出去的工作盡量分配出去。比如,打印及分發臺本和串聯單等看起來瑣碎的小事。只有把這些事情都安排好、分配好,才能在錄制時關注于錄制工作。總之,充分調動團隊的力量,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才能事半功倍。
對于某些可能產生效果的細節要盡力雕琢。比如,獎杯的設計,獎杯是整個大賽主旨的體現,是最為吸引觀眾眼球的視覺符號。因此,俄語頻道投入了很多精力來進行獎杯的制作,聘請了曾經留學俄羅斯的設計師,采用3D打印的方式,以中國傳統特色的石頭作為基座,聳立的長方形基座上面是不規則的俄羅斯方塊拼接體,每個方塊表面刻有“未來”“青春”“友好”等中俄文詞組。獎杯的設計厚重又現代,將大賽的核心思想充分地表達出來。獎杯的設計成功地獲得參賽者和觀眾的稱贊,俄羅斯媒體還對該獎杯進行了專門的報道。可以說,對該細節的處理充分實現了效果最大化。
加強網絡制作和傳播意識
2014年和2016年通過導師前往參賽者學校進行預選和培訓的方式進行,攝制組也跟隨進行了拍攝。這種拍攝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占用編導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不能保證傳播的及時和快速。
如今,網絡視頻技術已經十分完備,無論是短視頻,還是網絡直播,相對于原先的電視播出有著實施簡便、效果透明等優勢,并且有多種平臺可供選擇。尤其是對于國際傳播,網絡播出可以突破傳統電視平臺中固有的政策及技術限制,直接觸達觀眾。2018年,中央電視臺已經有了專門負責視頻直播的部門,俄語頻道也組建了專門的新媒體團隊,并且設立了官方網站,還在微信、微博以及俄羅斯的社交媒體上開通了賬號。
在此基礎上,制作團隊與時俱進,在2018年的大賽中實現了賽事直播。包括“中文比賽的決賽直播”和“俄語比賽的半決賽直播”,兩場比賽都本著高效務實的原則在普通的會議室舉行,設計了簡潔的舞美背景。在“中文比賽的決賽直播”中運用單機位對3位評委考察7名俄羅斯選手進行直播,之后的“俄語比賽的半決賽直播”則繼續提升直播品質,運用4個機位,加入現場切換臺進行直播,3名評委對20名選手進行了考察,直播效果顯著,在沒有花費經費推廣的情況下,累計觀看量達到20萬。在隨后的俄羅斯獲獎選手來華頒獎過程中,制作了若干短視頻節目,讓俄羅斯的獲獎選手參觀中國的名勝古跡,找到他們自己感興趣的點,并通過學漢語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傳播。比如,在參觀頤和園的過程中,講解建筑中的蝙蝠圖案包含的中國故事;在故宮中講解文創產品中的文字“微服私訪”的含義,等等。這種制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大賽的熱度和獲獎選手的身份,有利于增強傳播效果,該系列視頻的觀看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占據了俄語頻道官網的榜首。
以上五點經驗都是在遵循“內外有別”的原則下得出的,該原則為中國對外傳播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1990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的通知》指出:“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和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政治態度等方面與我國不同,因此不能把對內宣傳的一套內容和方法照搬到對外宣傳中”。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對外宣傳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對外宣傳要“內外有別,注重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對對外傳播工作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尊重傳播規律,在體系建設上做到“內外有別”,并對話語體系的建設、表達方式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通過“內外有別”的工作辦法,在設計方向上考慮受眾國的文化習俗及實際情況;在設計思路上與境外媒體充分溝通、交流,滿足對方的訴求;在信息傳遞上實現不同語種的順暢對接;在實施細節上要考慮國外觀眾所思所想,在網絡傳播中更要考慮國外的網絡環境和大數據的運用。“內外有別”是對外傳播的基本原則,不僅適用于中外聯合的節目制作,也適用于獨立制作的各種對外傳播節目。在節目制作時,我們或許希望能夠把內宣節目直接編譯成外語節目投放境外平臺。但根據以往經驗,這樣做往往效果不好。最穩妥的方案還是要遵循“內外有別”的原則,針對不同國家或民族的觀眾做成不同的版本。
在國際傳播視角下,大型節目的制作首先要遵循“內外有別”的指導原則,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進行節目制作;其次,雖然大型節目的類型各有不同,但不同類型節目的制作流程大同小異,制作思路也有章可循,先策劃,再實施,實施的同時要做好溝通、把握細節,還要有與時俱進的新思路、新辦法。做好一件工作便可以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最近,國家級媒體改革進展迅速,原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并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原先各臺的俄語部門合并為一個部門。新的部門具備生產視頻、音頻、圖文等各形態產品的能力,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各種途徑進行產品發布,部門的功能更加健全、人員更加充實。這使得“俄語大賽”的制作具備了更為堅實的基礎,也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拉中心俄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