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麗
[摘要] 目的:探討在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的應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入住我院的180例患者為對照組,護理工作中實施常規風險管理;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入住我院的180例患者為觀察組,應用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進行風險管理。結果:觀察組各項風險事件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能夠提高護理風險管理能力,降低壓瘡、跌倒墜床等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關鍵詞] 護理;風險管理;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
護理風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一切不良事件,也是護理工作和護理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做好護理風險管理是保證護理質量和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關系到患者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要環節[1]。為了做好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我院引用了護理風險預警評分量表制度,確定了較為理想的管理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180例患者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46±9.58)歲。選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0例患者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1.41±9.52)歲。兩組患者其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風險管理措施,(1)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監控網絡:責任護士對入院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依據評估的結果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風險預防方案,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做好記錄,并在病床床尾掛醒目的風險標識;護士長對本病區高風險患者的管理工作進行監控,每天進行1次對所屬病區內高風險患者的質量監控,對患者的護理狀況、護理風險評估結果、護理操作、護理記錄文書、風險標識進行重點檢查,不正當的地方給予指導、修正;護理部對所有高風險患者進行監控、全程跟蹤,對于存在問題的科室責令其限期整改。(2)加強培訓:加大護理人員風險教育力度,加強對護理人員風險應對的技能訓練,尤其是需加強年輕護理人員的培訓。(3)嚴格落實護理人員風險管理程序: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明確風險管理的對象、重點環節等,查找發現護理安全隱患,加強對護理安全工作的監督,規范護理人員行為。
觀察組在采取對照組相同風險管理措施的同時,在對患者進行全面風險評估時應用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如表1所示。在病區設置兩個責任組,分別由責任1組和責任2組當班護士在接班后依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風險動態評分,將評分結果填寫在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上,并簽名。在與中夜班護士交接班時,上班護士對照評分表上報高風險病例數和風險類型,針對高風險患者做好床邊重點交班和宣教,交班完成后接班護士在評分表上簽名。對照評分表預警高風險患者,由責任護士在高風險患者病歷中放置預警標識,并聯系相應科室護士,說明預警原因和預防措施。啟動一般預警、緊急預警高風險患者,對患者的病情和處理過程做好記錄。護士長上報相關部門對患者及時進行干預,待護理風險預警解除,撤除預警標識。
1.3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跌倒墜床、管道滑脫、走失、壓瘡、深靜脈血栓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狀況。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 21.0行數據處理,計數數據以“%”表示,以X2行統計學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行統計學檢驗。當P<0.05時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跌倒墜床、壓瘡等各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護理風險預警是對現有的和(或)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和識別的過程,是護理風險管理中的重要環節[2]。在本次研究中,通過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發現,觀察組導管滑脫、跌倒墜床和壓瘡等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提示我們:護理風險預警評分表能夠規范護理人員的操作流程,增強護理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處理能力,提高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警惕性,提高了患者臨床安全性。
綜上所述,實施護理預警評分量表有助于增強護士的風險意識,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黨曉菊,艾寶霞.預警機制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2019(36):209.
[2] 王慧彬.護理預警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飲食保健,2019,6(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