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喆 李國軍
【摘 要】本文對職業培訓不同的形式進行闡述,分析現階段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對策: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理順校企關于職業培訓的治理結構、加強校企教育溝通、發揮職業教育經驗優勢、加大職業培訓資源投入。
【關鍵詞】高職院校 高質量 職業培訓
由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培訓,有利于高職院校自身傳統的專業教育資源開發,促進職業教育更加關注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要以及要求,及時了解相應行業對不斷變化的新技術、新技能的要求標準與追求方向,并根據這些變化和需求調整辦學方向,改變升級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實完善原有的教學內容,從而推動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有效幫助解決生產企業的實際問題,并為反饋教育成果奠定良好基礎,促使教師主動向專業化、職業化邁進。
一、職業培訓的形式
(一)企業培訓
企業員工培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新職員工的培訓,另一種是在職員工的培訓。新職員工的培訓包括企業在學校訂單類的培訓、企業招聘新員工的培訓、企業商業訂單課程的培訓。訂單類的培訓大多數是針對在校就讀的學生,這些學生畢業后將進入企業工作,這些訂單學生是企業的準員工,因此培訓目標主要是這些準員工對企業發展環境的適應、設施設備的應用、體制機制的運行以及管理系統的理解等內容,同時要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前瞻性、系統性和多樣性。在職員工的培訓是對企業內部員工的定期教育培訓、專題理論培訓、技術技能培訓、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職業觀念培訓,以提高在職人員的技術、技能及素質,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新形勢。
(二)行政培訓
在新形勢下,行政培訓是針對企業行政總監、經理、秘書、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經理助理等行政人員而設計,就其行政管理技能、行政文書寫作、行政商務禮儀、會務組織、行政統籌規劃等展開的培訓活動,旨在提高行業高管的行政實施能力、公共管理能力及法律法規應用能力,促使行政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能夠把握正確思路和方向、找到最適當的方法,迅速提升自身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有效控制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管理效能。
(三)資格證書培訓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從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與學歷文憑不同,職業資格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連,更直接、更準確地反映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操作規范,以及勞動者從事該職業所達到的實際能力水平。高職院校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無論從場地、設備、技術,還是從師資、生源等方面來說,都具有其他類型院校所不具備的良好優勢。就目前調查結果來看,在高職院校職業培訓中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業務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四)社會職業培訓
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退役士兵、創業、脫貧攻堅、新型職業農民等政策性培訓,以及月嫂、健康養護、家庭保潔員等培訓需求量與日俱增,這就需要高職院校的培訓工種要貼近市場,培訓課程要貼近需求,培訓質量要迎合社會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的雙重認可。
二、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培訓市場開發不足
企業培訓應在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培訓中占據絕對比重。然而,在開發企業培訓市場方面,許多高職院校依然沒有較大作為,大多是應找上門來的企業要求而展開的小范圍、小規模培訓,缺乏尋找市場、開發資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為職業培訓教育市場量身定做、超前設計、包裝齊備的培訓項目幾乎沒有,導致企業想培訓卻缺乏優質教育資源,高職院校想擴展教育覆蓋面卻沒有市場。培訓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研發萎靡不振,培訓體系不成規模,無法達到企校雙方的預期。
(二)職業培訓重視程度不夠
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應是高職院校主要的教育工作內容。但是在很多高職院校日常教學工作中,職業培訓未被納入重要工作議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找不到正確的定位。一些院校甚至簡單地將職業培訓視作一種產生收入并補充教育資金的方法,不注重培訓的質量和效果,甚至沒有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沒有充足的財力支持,讓職業培訓在夾縫中生存,培訓效果與預計相差甚遠。
(三)職業培訓資源優勢不明顯
目前,面對企業及社會開展的職業培訓,內容單一、專業不全、師資不強、內涵不足,與普通院校相比,職業培訓在教學師資、實習培訓基地、教輔設施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不足而難以發揮作用,職業培訓的效果不明顯。
三、職業院校做好職業培訓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
職業培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圍繞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能力要求培訓合格的勞動者的活動,以適應企業生產需要。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是指導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的行動指南,這是對職業教育所承擔的人才培養任務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要求職業教育必須創新發展,積極對接產業,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必須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樹立先進的職業培訓教育觀。高職院校需緊緊把握服務社會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大力推進培訓資源建設和培訓體系改革,促進企業職工崗位技術技能水平提升,促使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構建高職教育新發展格局。
(二)理順校企關于職業培訓的治理結構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在新形勢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職工培訓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最主要的載體。除了高職院校,還應豐富治理主體,推動行業企業、經濟部門、社會力量等諸個系統和要素參與到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管理中,調整和優化各自結構與要素,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系統及要素的權力和職責,突破系統之間的屏障,加強各系統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共同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相關的政策制定及改革。
(三)加強校企教育溝通
高職院校構建的職業培訓體系應該站在服務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應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服務的目標不僅是學校就讀的學生,還應包括普通群眾,這也將是職業培訓受眾重點;二是職業培訓的內容必須根據企業的需求而進行,學校要適應社會需要與市場導向,與企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校所學知識技能與企業生產實踐進行有機結合,真實實現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設備、技術的優勢互補,從而達到節約國家教育資源與企業生產成本的目的,構建一種校企“雙贏”的培訓模式。可從辦學定位角度出發,圍繞高職院校提高其職業培訓質量和規模,設計職前職后教育貫通、擴大非學歷教育規模的可行性實施方案。
(四)發揮職業教育經驗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高職院校將教學和培訓系統有機地結合,使職業培訓逐步占據重要的指導地位,在建立培訓思路、形成師資隊伍、培訓建設實施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經驗優勢,職業培訓的基礎已經形成,在關鍵崗位操作員工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新員工入職培訓、企業員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緊缺工種及新技能的專項培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在社會領域嘗試探索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創業培訓、退役軍人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殘疾人的就業技能培訓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這都勢必會對高職院校的職業培訓產生積極的影響。可對高職院校培訓項目實行目錄清單管理,編制政府補貼職業培訓項目目錄、培訓師資目錄、第三方評價機構目錄、職業資格目錄等,每年根據行業發展動態和企業需求進行動態更新,并及時向社會公布。
(五)加大職業培訓資源投入
政府應在職業培訓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在硬件建設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配套的人力資源市場,更新升級設施設備,配齊配全教輔資源。在軟件方面,積極探索職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新模式,實施多元化辦學,引入企業管理機制,為學校管理注入活力;建立由培訓管理部門牽頭抓總、教學部門具體實施的培訓工作管理體系,采用“獨立建賬、獨立核算”的方式,實施“項目化”培訓運行機制;加大力度引進優秀職業培訓人才。此外,還由行業企業、培訓院校、技術機構共同開發科學合理的測評方法和測評工具,對高職院校的培訓質量和成效引入第三方評價服務,促使高職院校持續推進培訓體系與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總之,高職院校要按照“政府統籌、學校培訓、服務群眾、促進發展”的職業培訓工作要求,堅持政府導向、需求引導、貼近實際的培訓原則,構建職業教育大格局,逐步形成科學合理、工種眾多、功能齊全的職業培訓體系,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撐并發揮作用,不斷提升職業培訓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Z].2019-01-24.
[2]郭夏宇.論企業新員工培訓的重要性[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8(9).
[3]趙建華.職業技術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合問題探析[J].卷宗,2019(30).
[4]張海寧.杜威實用主義思想對黃炎培職教思想的影響: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合作教育實踐為例[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作者簡介】楊 喆(1972— ),女,壯族,廣西河池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李國軍(1972— ),男,漢族,山東曹縣人,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