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吾提·阿布都合力力 陳丹 買買提·日西提



摘要 柯柯牙綠化工程從1986年開始實施到2020年造林共計80 170 hm2,從阿克蘇市東北部荒灘戈壁到東南的沙漠建成了南北長50 km,東西寬約47 km的“綠色長城”。利用1983—2015年阿克蘇國家基準站的地面觀測資料,分析了大風、沙塵暴和降水量的年際分布特征,探討了阿克蘇柯柯牙綠化工程對阿克蘇市氣象要素的影響及帶來的局部地區性生態環境變化。
關鍵詞 柯柯牙綠化工程;氣象要素;生態環境變化
中圖分類號:X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5–0107–03
新疆阿克蘇市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北邊緣,生態環境脆弱,是新疆重點風沙來源地,是抗擊土地荒漠化和鹽漬化的最前沿,沙漠離阿克蘇市城區只有幾公里,且以每年5 m的速度不斷逼近阿克蘇市城區。阿克蘇市屬于暖溫帶干旱氣候,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為10.2℃,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全年為168~225 d;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971—1982)69.2 mm,而年蒸發量1 905.4 mm,是降水量的28倍;該市是大風和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高發區。多年來,大風、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給阿克蘇市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損失[1]。以阿克蘇國家基準站33年的地面觀測資料為依據,從氣象要素場的角度對比分析了大風、沙塵暴和降水量的年際分布特征,探討了阿克蘇市多年來啟動的柯柯牙綠化工程對當地氣象要素的影響及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
1 資料和方法
選取1983—2015年阿克蘇國家基準站的地面觀測資料和柯柯牙綠化工程建設衛星圖示資料,分析了阿克蘇市的大風、沙塵暴、降水量、森林覆蓋面積等年際變化特征,并探討了多年來柯柯牙綠化工程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2]。
2 柯柯牙綠化工程各階段建設情況
從1986—2020年柯柯牙荒漠綠化過程完成人工造林80 170 hm2。主要實施范圍包括柯柯牙路兩側、阿克蘇烏喀路以南實驗林場、阿克蘇市南308省道兩側,原柯柯牙路北側、阿克蘇市庫庫瓦什,及阿克蘇南疆鐵路以南,克孜勒鄉綠洲邊緣、溫宿縣萬畝基地及紅旗坡北部,溫宿縣佳木314過道以北綠洲邊緣、溫宿縣萬畝基地及紅旗坡北部,溫宿縣佳木鎮314過道以北綠洲邊緣。
綠化工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1)起始階段(1986—1998年)完成造林8 615.4 hm2。(2)轉型階段(1999—2005年)完成造林11 284 hm2。(3)跨越階段(2006—2020年)完成造林63 385.8 hm2(圖1)。進入第3階段后綠化工程的進度明顯加快、綠化面積擴大比較突出(圖2),建成從阿克蘇市東北部到東南部50 km的防護林帶,對阿克蘇市防災減災、改善生態環境、林果業持續發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氣象要素年際變化特征
3.1 大風
大風是指瞬時風速達到或超過17.0 m/s,在中國天氣預報業務中規定風級6級(10 min平均風速為9.6~12.4 m/s)或以上的風為大風。
柯柯牙工程實施前(1983年前),大風日數為8 d,最多年份1979年達17.9 d。柯柯牙工程實施后大風日數明顯減少,1983—2015年共出現大風日數為214 d,年平均日數為6.48 d,較以往減少1.5 d。出現大風日數最多的年份是1985年,為14 d;出現大風日數最少的年份是2007年,為1 d。1983—2002年共出現大風日數為151 d,年平均日數為7.6 d、2003—2015年共出現日數為63 d,年平均日數為4.8 d(表2、圖3)。
對大風數據的分析表明,33年來呈減少趨勢,1983—2002年為大風的高發時期,2003年以后大風出現頻率逐漸減少,尤其是2007年以后減少趨勢顯著。
3.2 沙塵暴
沙塵暴是指由于強風吹起地面沙塵,導致空氣混濁和水平能見度小于1 km的一種天氣現象。
柯柯牙工程實施前,沙塵暴日數為9 d。柯柯牙工程實施后,1983—2015年共出現沙塵暴日數為117 d,年平均日數為3.54 d(減少5.5 d)。1986年出現沙塵暴日數為15 d,是出現日數最多的年份。1983—1993年共出現65 d,年平均5.9 d,1994—2003年共出現26 d,年平均2.6 d,整體呈迅速減少趨勢。2004—2015年共出現26 d,年平均2.1 d(圖4)。
1983—1988年為沙塵暴的高發時期,1993年以后沙塵暴出現天數開始減少。近10年沙塵暴出現天數減少較為明顯。
3.3 降水量
降水量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而在地面上積聚的水層深度稱為降雨量,可以直觀地表示降雨量。
阿克蘇1971—2015年降水量呈增多趨勢,降水增長率為7.15 mm/10 a。從各年代際看:70年代年降水量為68.5 mm、80年代年降水量為83.1 mm、90年代年降水量為90.9 ㎜、2001—2010年為92.8 mm。柯柯牙工程實施前(1971—1982)阿克蘇年平均降水量為69.2 mm。
柯柯牙工程實施后,降水量(1983—2015年)年平均值為89.90 ㎜,呈增長趨勢。最高值出現在2013年為176.2 mm最低值出現在1986年為18.7 mm,前16年(1983—1998年)平均值為75.6 mm,后17年(1999—2015年)年平均值為103.3 mm,后者比前16年上漲了27.7 mm,上漲率達36.6%,2010—2015年平均降水量為117.5 mm,比總降水量年平均值上漲了27.6 mm,上漲率高達30.7%(圖5)。
4 結論
阿克蘇市是新疆的大風和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高發區,這與阿克蘇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關系密切。柯柯牙工程實施前1971—1985年阿克蘇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為69.2 mm。阿克蘇市33年氣象要素變化情況表明柯柯牙綠化工程啟動以來年平均氣溫為10.8℃,2010—2015年年平均降水量為117.5 mm,降水量增加了48.3 mm、風沙天氣減少、阿克蘇市綠化覆蓋率達41.4%、人均綠地面積17 m2、氣候呈現“增暖增濕”趨勢、生態效益明顯、氣象災害明顯減少,柯柯芽綠化工程使阿克蘇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 紀軍.柯柯牙綠化工程今年再造萬畝林[N].阿克蘇日報, 2010-03-13(1).
[2] 黎大東,何軍,杜剛,等.接力三十載 荒漠變“林海” 中國新疆柯柯牙的“綠色涅槃”之路[J].中亞信息, 2018(10): 46-49.
責任編輯:黃艷飛
Influence of Kekeya Greening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 in Aksu City
DAWUTI Abduheli et al(W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 of Aksu Region, Aksu, Xinjiang 843000)
Abstract From 1986 to 2020, Kekeya afforestation project has been implemented, with a total afforestation area of 80 170 hm2. From the desert gobi in the northeast of Aksu city to the desert in the southeast, a "Green Great Wall" with a length of 50 km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a width of 47 km from East to West has been built. Based on the ground observation data of Aksu national reference station from 1983 to 2015,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le, sandstorm and precipi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Aksu Keya greening project on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Aksu city.
Key words Kekeya greening project;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