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中國在全球經濟體中仍彰顯出非凡的經濟活力和韌勁。5月18日,《國民財商教育發展白皮書(2021年)》(下稱《白皮書》)正式發布,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史建平提出,不可否認,中國也正在經歷一場由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的重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個人理財和家庭理財的重要含義。無論是個體、中產抑或是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個人和家庭,無一不在如何實現財富保值增值、家族財富如何傳承等方面表現出深刻的焦慮。
財商教育現實需求
生活在昆明的李女士,就職某家集體企業,積攢了十幾萬元存款,2020年底,看著身邊的朋友、家人買股票的賺錢了、買基金的也賺錢了,甚至有的基金年收益率達到了12%左右,于是直接將自己的存款全部買入了朋友推薦的2只基金。殊不知,在她買進之后,恰逢市場調整之時,基金全部被套住,現在總收益率在-14.57%,總虧損2萬元左右。李女士稱,現在也不指望基金能夠賺錢了,只希望虧損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內及時贖回。在生活中,像李女士這樣聽朋友介紹就開始投資理財,對自己所買的理財產品缺乏最基本判斷的人還有很多。如果李女士能夠掌握一些理財、金融知識,就不會盲目投資導致財產受損。
有關數據顯示,中國財商教育仍未普及到位。在高收入家庭中,主要發達國家財商教育的普及率為60%,而該指標在主要發展中國家僅為31%。與之相比,我國財商教育普及推進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民可支配收入與金融活動的參與意愿日益高漲,加強國民金融知識普及和理財能力培養迫在眉睫。
《白皮書》通過對調研結果的梳理指出,受訪者金融知識相對匱乏,金融知識的貧瘠讓近九成受訪者對理財充滿擔憂。調研數據顯示,89.7%的受訪者表示對投資理財最大的擔憂是金融知識欠缺,其中,主要表現在對金融產品的了解(80% 受訪者缺乏)、金融計算能力(68.3% 受訪者缺乏)以及金融經濟政策的動態掌握(54.4% 受訪者缺乏)三方面。
合力提升全民財商素養
隨著國民財商意識的覺醒,財商知識普及服務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政府、行業協會等部門發揮合力,為財商知識普及建立規范,全力推動全民財商素養提升。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在“保障措施”部分中提到,金融機構、行業自律組織等要積極運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宣傳工作,普及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相關知識,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培養消費者現代金融理念,增強消費者風險防范能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朱勇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國家行業治理組織,一直積極探討和身體力行推動互聯網金融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針對虛擬貨幣等及時發布風險提示。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看到,與數字金融科技的深度和發展速度相比,決策自主、風險自擔的投資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消費者金融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彭興韻認為,盡管中國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設了“金融學”專業,但以培養“金融專門高級管理人才”為目標的知識體系,既高深又常常與實踐脫節,并不適于普通老百姓閱讀,也難以提升眾多普通老百姓的財商素養。于是,隨著中國金融業快速發展,在老百姓對投資理財的知識渴求中,一些企業敏銳地發現了老百姓投資理財“痛點”,并集各方之力,補齊金融知識供給側的這一“短板”。
建立個人和家庭安全的“防火墻”
在中國經濟漸呈新發展格局之際,推動財商知識的普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方面,財商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推動財商知識的普及不僅可以培養老百姓投資理財的基本技能、專業性的分析和判斷,還可以培養老百姓的風險意識,更合理地規劃投資理財。另一方面,老百姓財商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更好地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市場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互聯網時代,大到信貸投資,小到支付消費,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會與金融產品產生或多或少的聯系。人們對財富的認知、對財富的駕馭技能、對物質世界的態度,是這個時代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自覺追求,而如何正確駕馭財富也是擺在所有公民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所以正確引導人們的財富觀、提高財商知識、防范金融風險是相關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也是歷史責任。財商教育不等于理財,但包括了理財,財商教育不能僅僅圍繞財富增長,還應教會人們識別金融騙局的能力,抵御投資風險的能力,建立個人和家庭安全的“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