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秋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金融產業快速發展,為了改善區域內的金融生態環境,加大對區域內金融產業的扶持力度,各級政府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制度的安排和實踐,推進銀行業的深化改革,構建起長效不良資產處置機制,推動中小銀行更穩健的長足發展。
一、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重要性
近些年我國的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國家通過推行和實施政策性剝離措施,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實現了集中處置的目標,未來的銀行改革和發展面向的主要問題是城市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的風險化解問題。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處置機制建設,對中小銀行的發展以及區域內的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構建非應急性、長效性、系統性的中小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機制,建立完善的中小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制度并落實到實踐,對區域內的金融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銀行來說,面對金融風險的傳遞和釋放鏈條,中小銀行處于這一形式的前沿位置,面臨著經濟衰退的風險,尤其是一些中小銀行抗風險能力差,呆壞賬比例偏高,融資能力弱,面臨著流動性不足等經營風險,因此,中小銀行很難走出困境。從救助成本的角度看,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在分散風險方面能力差,有著風險特征差異大和銀行數量多的顯著特點,通常針對此類中小銀行的救助難度更高,付出的成本更多,若是缺少制度性的事先安排應對危機,將會導致中小銀行由于缺少有效的救濟措施,出現風險蔓延或風險處置過于被動的情況。
在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環境下,金融行業迎來了更加廣闊前景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事實上,在面臨著風險處置的壓力時,地方性中小銀行能力是極其有限的。目前中小銀行不良非信貸資產規模大,研究發現預計損失率不僅處于較高狀態,而且表現出了增長態勢;另外,中小銀行存量風險大,在城商行不良資產的處置中,如果沒有國家專項政策的扶持,僅僅依靠銀行自身的盈利來化解不良資產,處置進程就會很緩慢。此外,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在處置不良風險時,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在清收不良資產、盤活不良資產方面,面臨著較大的難度,減弱資產的質量好轉潛力。不良資產的處置拖延時間越長,回收價值越小,這就是冰棍效應,在時間的推移中提高了不良資產的損失率,更進一步加大了處置難度。
我國的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在2003年以來逐漸針對不良貸款加大了處置力度,并且在各地政府多種多樣形式的集中處置下取得了連續升降的好成績和顯著成果,但由于政府集中處置時形式不同,時效性也各有差別,目前在中小銀行發展中不良資產的處置已經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小銀行受到不良資產的制約,難以做大做強,形成了重重阻礙,中小銀行必須要對自身的不良資產加大處置力度,建立起完善的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制度,并落實到實踐中,才能夠將體制啟動,推動其深層次變革和創新發展。
二、不良資產處置的通用制度安排分析
不良資產處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復雜性,涉及到多個層面,包括主體處置、組織形式、成本分擔和處置措施等,各個國家針對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研究和實踐逐漸加大了投入力度,積累了豐富的制度經驗、策略經驗。根據處置主體的不同,不良資產處置措施可細化為以下三種,分別是托管集中治理、銀行自主處置以及壞賬直接剝離等。
(一)托管集中治理
托管集中治理指的是存量式解決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將政府作為主導者,通過托管集中治理,將銀行積累的不良資產剝離給專門的機構,集中處置不良資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中,托管集中治理模式常見的是以好壞銀行模式、資產清理托管公司模式、共同收購機構模式這幾大模式為主。存量法在大規模的銀行業損失中適用。當銀行難以憑借自身的力量來解除危機、化解危機時,可通過存量法的方式來集中處置不良資產。
(二)銀行自主處置
銀行自主處置制度可理解為分散式解決辦法或流量解決辦法,指的是由銀行作為主導者,主動的借助銀行自身的資源對問題進行解決和處置,這樣的模式在非系統性銀行危機中適用,采取銀行自主處置模式的方式,要為銀行的盈利創造政策條件,采取利率管制手段處置銀行不良資產。
(三)壞賬直接剝離
壞賬直接剝離指的是銀行將壞賬進行整體打包,在政府協助下交由資產管理公司處理,使壞賬從銀行直接剝離。根據各個國家在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積累的實踐經驗進行分析,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是組建資產管理公司,對銀行不良資產實施管理和處置,通過這樣的通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績。根據“好銀行、壞銀行”模式,向專門成立的機構中轉移銀行的不良資產,原問題銀行成為好銀行,能夠正常經營,有充足的資本和優良的資產。專門接受不良資產的機構則變成壞銀行,壞銀行在處理不良資產時,會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包括出售,資產重組等。處理不良資產在長期的實踐中,很多國家會將政府作為負責壞銀行的主體,由政府擔負起一定的責任,落實到實際的處置中,由政府下屬部門或成立一個專門的新機構進行相關操作。
三、中小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制度安排
一個國家在對銀行不良資產進行處置時采取何種模式要考慮到多種因素,包括銀行業制度模式、銀行的不良貸款成因、銀行文化背景、銀行風險的嚴重程度和銀行的風險特征等。針對銀行業不良資產的問題,將多種解決方式綜合在一起,要采取系統性的解決策略。
(一)政府未來現金流置換制度
國家針對中小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尚未出臺和實施統一政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對當地的中小銀行不良資產集中處置采取了多種形式的處置方式:一是采取政府以未來現金流置換的方式,由政府設立操作平臺,利用貸款或其他方式對銀行不良貸款整體剝離,然后約定在逐年置換中,以未來可以預期的現金流進行資產置換,在實際意義上形成銀行不良貸款被剝離的形式。這樣的處置方式在責任主體上是以地方政府承擔職責,地方政府用未來現金流置換銀行不良貸款的模式和其他的置換方式相比,時效性更強,但該方式對地方政府的綜合財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并且過度依賴地方政府的綜合財力,僅僅適用于政府具有豐富可支配資源、經濟條件良好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