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宇
商業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過程中,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線上消費貸款作為商業銀行不可或缺的貸款業務,概莫能外。在“雙循環”背景下促進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線上消費貸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是擺在各商業銀行面前十分重要的課題。本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發展現狀,以及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貸前調查不充分、外部欺詐風險識別不足、貸款用途難以監管、貸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近年來,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業務持續快速發展,在滿足居民多層次消費融資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消費升級,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與傳統消費貸款相比,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主要依托公積金、社保、稅務、代發工資等自有數據,通過線上自動抓取信息、自動審批、自動放款的方式向申請人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毋庸置疑,線上消費貸款在客戶獲取、流程管理、貸款效率等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已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來源。同時,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也暴露出了各種風險問題。比如,客戶信息虛假、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充分、貸款用途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隨著“嚴監管、強監管”的系列政策出臺,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切實做好線上消費貸款的風險管理是各商業銀行當前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線上消費貸款發展現狀
2015年以來,我國消費金融業務連續5年保持20%的年均增速。2020年,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市場迎來了轉折點,隨著利差的收窄、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不良貸款的快速增長,我國消費貸款告別高增長,逐步轉向規范化平穩發展。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在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中國狹義消費貸款信貸余額將翻番,從15萬億元增至約29萬億元。
宏觀經濟方面,在經濟運行“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將會進一步凸顯,消費升級步伐會明顯加快。汽車、家電等傳統大宗產品消費會朝著綠色、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新型的健康、養老、文旅等服務消費會朝著高品質、多樣化方面升級。網絡消費、智能消費、體驗消費等新興消費市場在現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會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一股消費新勢力。
政策環境方面,隨著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出臺,所有進入或跨界涉足金融業務都被統一監管,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套利空間進一步收窄,線上消費貸款在經歷野蠻增長后逐步進入規范發展階段,為商業銀行規范發展線上消費貸款業務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商業銀行方面,在利潤最大化的考核導向下,各商業銀行均推出了線上消費貸款。產品種類多樣,線上消費貸款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覆蓋客群廣、普惠易得,客戶申請的額度從1000元到20萬元不等;申請渠道多,包括手機銀行、H5、微信小程序等;辦理流程便捷,客戶可在數分鐘之內將線上申請、征信授權、賬戶開立、快捷支付等步驟快速完成,多層次的消費融資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
三、風險管理的具體路徑
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最終目標是尋求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收益最大化,其主要內容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與評價、風險控制和風險決策等四個方面。其中,風險識別是商業銀行在日常業務發展過程中,準確識別出內、外環境中所面臨的可能對自身經營收益帶來意外損失的風險因素,此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正確識別出自身所面臨的風險,方可主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一方面,風險識別可以通過感性認識和歷史經驗來判斷;另一方面,可通過對各種客觀的資料和風險事故記錄來分析,從而找出各種顯性、隱性的風險及損失規律。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一般多為信用貸款,一旦形成不良貸款,其最終損失由商業銀行自行承擔。因此,對線上消費貸款進行風險管理,更應側重從前端的客群識別、風險規避等角度來進行控制。
四、線上消費貸款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貸前調查不充分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普遍通過獲取客戶身份信息、收入、婚姻、學歷等基礎信息,結合人民銀行征信資料、自身代發工資信息、政府社保、公積金等系統數據,構建多維度的數據模型,將客戶進行精準畫像,從而授予其一定額度的個人消費貸款。比如,工行融E借、農行網捷貸、建行快貸等。各商業銀行在貸款前,基本都是依靠既有數據進行邏輯分析,與傳統的消費貸款相比,線上消費貸款貸前調查力度明顯不足。貸款前,缺乏對客戶個人道德及不良嗜好信息的獲取,個別客戶獲取銀行大額貸款后,會用于賭博甚至非法用途。缺乏對客戶申請資料的核實,個別客戶為了成功申請貸款,故意隱瞞大額民間借貸。缺乏對借款人收入狀況及變故信息的獲取,為后續的貸款管理埋下隱患。此外,各商業銀行重復授信現象較為嚴重,客戶可同時從多個銀行獲取授信,過度授信極易導致還款能力不足從而引起貸款逾期風險。
(二)外部欺詐風險識別不足
據權威研究機構統計,外部欺詐風險損失事件比例占銀行各類風險事件的30%。近年來,由于各大商業銀行線上消費貸款的普及,網絡犯罪事件也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利用線上消費貸款高度依賴數據分析的特點,在熟悉授信規則后,利用規則漏洞,通過虛假的支付轉賬、代發工資等行為,偽造大量符合授信條件的數據,從而非法獲取銀行授信。也有部分犯罪分子利用電信詐騙,盯住銀行線上消費貸款產品,通過欺騙手段指引借款人套取銀行貸款,轉入其非法賬戶,給受害者帶來巨額經濟損失。針對偽造符合授信條件的數據、騙取客戶信任后套取銀行貸款等行為時,線上消費貸款自動化審批程序往往無法有效識別并防范,從而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三)貸款用途難以監管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監管機構加大了消費貸款違規用途的排查與通報,繼續加碼對違規資金炒房亂象的整治工作,給各大商業銀行敲響了警鐘。加強對貸款用途的合規管理,既是商業銀行貸前調查的規定動作,又是降低貸款風險進行貸后管理的重要環節。線上消費貸款,其主要用途是購買大宗耐用消費品或支付日常消費。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揚,刺激了居民購房的欲望,大量消費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另一方面,銀行貸款產品的創新,迎合了市場需求,給貸款人或相關群體創造了尋租空間。特別是熟悉銀行貸款產品的中介機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消費者看房、貸款咨詢等前期環節,通過誘導甚至創造條件為其提供違規貸款便利。目前,商業銀行的線上消費貸款,在貸款用途證明材料方面,都要求借款人提供裝修、購車等合同或發票,借款人一般都可以通過自制或偽造達成銀行要求,貸款用途監管實質上流于形式,特別是借款人一次得逞后,再次貸款時資料作假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