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談
標準成本管理作為一種系統的成本管理方法,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縝密性,能夠通過標準成本和差異成本對企業組織績效展開詳細評價,可以找到企業管理當中的漏洞和短板。標準成本管理法也能夠對企業每個部門的工作績效形成評價,之后和部門獎金、部門核心員工晉升等掛鉤,從而對整個企業的士氣形成較大的影響。本文通過總結企業傳統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討論標準成本管理對這些問題的規避能力,并結合工作實踐經驗給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希望對企業標準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一、傳統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將成本管理限定在生產環節
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成本主要來自生產環節,這是源于企業生產需要耗費材料、人工。但是他們忽略了產品研發、產品物流、產品銷售等環節也存在成本,這就會造成企業成本管理不全面,難以實現全過程成本管理,會讓企業成本管理低效化[1]。
(二)將成本管理寄托于規模化生產
規模化生產能夠形成規模化采購,能夠得到供應商提供的各類優惠政策。但規模化生產必須有規模化需求,否則只能造成生產過剩,會給企業造成大量的庫存積壓[2]。
(三)認為降低材料采購價就能有效降低成本
企業都在積極提升議價能力,希望通過獲得低價材料來降低成本管理壓力。但往往忽略了低價材料背后大部分潛藏質量危機。若是用低價但質量不符合標準的材料生產產品,企業最終會遭到市場拋棄。
(四)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全員參與
很多企業都存在這樣的認知:“成本管理是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領導的事”“我是工人,成本管理不是我負責的事”等,明顯地說明了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全員參與。這樣的管理模式,會造成成本預算執行不徹底,材料浪費、過度采購、資金浪費等行為在企業內部普遍存在。
(五)企業內部存在成本管理信息孤島
由于小集體意識、企業職業經理人粉飾業績,當事人會選擇修改成本資料的手段來隱瞞實情,結果人為制造了部門之間、部門內部不同崗位間的信息孤島,難以將材料真正的價格、真實的工人人數等披露出來,為成本核算制造了較多的障礙。
二、標準成本管理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
(一)標準成本管理重要性
標準成本指的是企業在高效率運轉下形成的產品成本、崗位成本、項目成本等,該種成本并非是企業的實際成本,而是企業在良性管理、良性生產環境下形成的各類成本,又可以稱為“目標成本”。例如:標準成本-實際成本=差異成本,差異成本若是負值,證明企業實際成本超標,此時對實際成本的各個組成展開分析,能夠及時發現不當成本,幫助企業調整管理方式方法,讓不當成本逐漸降低。若是差異成本為正值,證明實際成本低于標準成本。造成這種順差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標準成本制定起點過低,不能給企業成本管理帶來適當壓力;第二,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比較規范,使實際成本較低。在順差出現之后,企業需要適當提高標準成本,必須以此來激活全體員工成本管控熱情。所以,標準成本管理就是企業成本管理的一把“尺子”,其可以動態地衡量企業成本狀態,為成本管理調控提供指導[3]。
(二)標準成本管理應用
1.建立標準成本思維,突破生產成本局限,實現成本管理系統化。目前,科技密集型產業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之外,企業產品研發、產品銷售、產品物流等環節都有成本產生,故而需要將這些成本計入產品成本,這樣才能保證產品成本接近真實成本。標準成本考慮得越詳細,制定的標準越科學,對企業成本管理的指導作用也越大[4]。
2.實現科學合理規模化生產。如果市場缺乏需求動力,產品價格再低、產品功能再好也難以提高銷售量。這說明標準成本管理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在標準成本管理當中需要對產品市場需求進行調查,對市場容量進行預測。當市場需求量確定后,企業生產規模才能隨之確定,才能形成合理的采購計劃。這樣的工作流程有效避免了過量采購,減少了產品積壓和材料浪費。當然,企業也需要積極地做好材料商管理,力爭獲得材料商給予的最好優惠政策,從而有效降低采購成本[5]。
3.質量、價格并重,提高采購工作質量。在標準成本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必須充分意識到采購價格、采購質量對企業發展的重要影響,避免不顧質量只求降低采購價的傳統錯誤行為。
4.要積極實現成本的全過程、全員、全方位管理。首先,標準成本體系需要采購、生產、銷售、財務等部門參與進來,能夠將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之外的更多成本納入進來,這自然需要銷售部門、服務部門、財務部門將產品流通環節成本計入其中。其次,當標準成本明確之后,可以利用系列的標準成本反過來衡量企業生產加工以及運營各類成本的合理性。通過這樣的衡量對比工作,讓采購、加工、研發、銷售、服務等環節當中導致不合理成本產生的原因得到管控,例如采購中的采購價格超過了相應材料市場均價,生產加工中存在過度浪費等。
5.積極構建信息化管理系統,消除信息孤島,保證標準成本能夠快速融入各環節,發揮分析評估作用。為了讓企業標準成本更客觀,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去充分了解材料市場價格、人力價格、銷售環節成本、服務環節投入甚至于產品變商品過程里形成的信息成本等,這樣就會突破一些部門、一些人為了一己之力而設置的信息孤島,保證了標準成本對實際成本的衡量作用[6]。
三、標準成本管理關鍵點分析
(一)提高全員重視度,保證所有關鍵崗位都具有標準成本管理技能
前文分析了建立多元化成本意識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打破了傳統成本意識,將產品到商品整個過程中的所有成本納入進來,才能保證產品成本貼合實際。很顯然,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提高全員對標準成本的重視度,而且讓他們掌握標準成本,將標準成本作為企業成本管理重要工具,用其去衡量自己所在崗位的成本,去保證本崗位成本的合理性。企業需要對全員進行標準成本相關知識培訓,能夠讓負責成本管理的關鍵崗位都具有標準成本管理技能,即會通過標準成本和實際成本形成差額去分析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二)構建標準成本管理委員會
構建標準成本管理委員會,確保標準成本管理落實到位,讓標準成本能夠衡量企業所有成本組成。或者說標準成本管理委員會是技術機構、監督機構,能夠為各部門成本管理當中的標準成本管理提供技術指導,也負責對各部門具體的成本管理工作進行監督,保證標準成本管理發揮作用。這其中需要該管委會、人力資源、各部門領導人來協同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對每個部門的標準成本管理工作進行考評。為了保證每個部門參與積極性,人力資源部門、管委會允許它們結合本部門工作給出績效考核指標。確保考核對接獎懲,提高各部門標準成本管理的積極性。最終管委會利用績效考核體系可以對各部門標準成本管理當中的標準成本核算、標準成本管理效果等展開綜合評價[7]。
(三)推出標準成本制定規范
標準成本是否合理,決定了企業成本管理效率。很多企業雖然推行標準成本管理制度,但成本管理效果仍然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標準成本不科學,深度原因則是標準成本制定上缺乏依據,導致標準成本沒有形成較高的成本管理壓力,并能夠確保該壓力在合理范圍內,讓企業所有部門所有崗位形成積極成本管控意識。在標準成本制定上主要有五個環節[8]:
1.直接材料標準成本制定。指的是目前企業生產產品所需的材料的量和單位材料價格乘積。例如生產1m3某產品需要材料甲為10kg,單價為5元/kg;材料乙5kg,單價為3元/kg,那么直接材料標準為:10kg×5元/kg+5kg×3元/kg=65元。
2.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制定。這其中需要確認兩個量:首先是制定單位產品標準工時。通俗來說就是生產1m3某產品所需的時間。它有兩個含義,一是生產1m3某產品所需的工時,這個工時將生產時間、間歇時間、處理廢品時間等都計算在內。二是對生產1m3某產品所需要的人工工時進行統計,一般是將產品投料、生產、包裝、成品等過程分別占用人工工時匯總起來形成一個總值。其次,是制定直接人工的標準工資率。其指的是生產1m3某產品所有工種的工資。如果按照小時結算工資,計算方法就是:行業內計件工資/標準工時,若是按月結算工資,則是以1月內工時總量來具體計算需要多少工資。例如生產1m3某產品需要2.5小時,而行業內直接人工標準工資率為15元/小時,故而直接人工標準成本為2.5×15=37.5元。
3.變動制造費用標準成本制定。在企業生產加工過程里,生產費用包括了電費、運輸費、耗材、間接人工費、管理費等,將這些費用匯總。然后將生產加工過程總體時間計算出來。例如生產某產品的各類費用總計50000元,整個生產加工過程為1200小時,那么50000/1200=41.6元/小時,而1m3某產品生產所用時間為2.5小時,此時某產品的變動制造費用標準成本為41.6×2.5小時,即104.2元。
4.某產品固定制造費用標準成本制定。固定制造費用和變動制造費用不同,其費用不隨生產量增減而增減,具有恒定性。這部分費用主要由折舊費、管理人員工資、間接人工、保險費、其他費為主。例如生產某產品在固定制造費預算上為:折舊費1000元,管理人員工資4000元,間接人工800元,保險費1000元,其他費用500元。而生產這一批產品耗費了1500小時,故而固定制造費用標準分配率是:(1000+4000+800+1000+500)/1500=4.8元/小時,而生產1m3某產品需要2.5小時,所以某產品固定制造費用標準成本為4.8元/小時×2.5小時=12元。
5.將前文所得最終數據匯總,便得到了1m3某產品標準成本,即:65元+37.5元+104.2元+12元=218.7元。然后,利用218.7元來衡量企業某產品實際成本,例如生產了某產品10m3用了3000元,按照標準成本計算則需要2187元,2187-3000=-813元,屬于逆差,可見該企業在成本管控上存在問題,需要認真了解行業工資水平、采購價格等,積極降低成本。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到,企業想要制定出某產品的標準成本,必須有強大的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廣泛采集行業信息,包括行業內各崗位的工資水平,生產某產品所需材料甲、材料乙的市場均價等,只有這些數據貼合實際,才能讓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直接人工標準成本客觀準確。另外,需要企業在固定制造費、變動制造費用的預算上嚴加審核,力求變動制造費用組成,即電費、運輸費、耗材、間接人工費、管理費等是合理的,沒有水分;力求固定制造費用組成,即折舊費、管理人員工資、間接人工、保險費、其他費用是貼合實際的。這樣才能讓最終某產品標準成本具有客觀性、真實性,才能保證標準成本會成為“尺子”,發揮測量作用。
四、總結
標準成本管理主要是保證標準成本能夠取代傳統成本管理,能夠為企業所有成本調控提供指導,動態發現企業成本管理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達到這一目的,首先需要放開成本思維,積極地擴大成本范圍,并在此基礎上避免盲目規模化生產、降低材料采購價等行為,將全體成員納入進來,能夠形成較為縝密的標準成本體系。尤為重要的是需要構建標準成本管理委員會,積極消除以往困擾企業成本管理的信息孤島,讓標準成本管理發揮出“尺子”的作用,讓企業得以利用差異成本去衡量產品成本、人力成本、崗位成本、項目成本等,讓企業所有成本處在合理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趙靜潔.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實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3):123-124.
[2]趙培景.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財訊,2019,000(14):115-116.
[3]孫吉豹.淺談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運用研究——以P公司為例[J].財富生活,2020,000(4):195-196.
[4]盧義,程玉清.探討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運用[J].經營者,2019,33(15):75-76.
[5]劉紅梅.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財會學習,2019,224(15):139+141.
[6]龔唯凌.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淺析[J].當代會計,2019,77(17):53-54.
[7]歐春艷.標準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5):135-136.
[8]閆漢文.目標成本管理在企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19,19(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