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喆 趙吉
“十三五”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云南省金融業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云南“四個突出特點”,錨定“三個定位”,主動作為,落實穩健貨幣政策,大力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攻堅戰,對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0年全省金融業增加值達1500.41億元,是2015年的1.52倍,占第三產業比重為11.87%,保持全省支持產業地位,為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十三五”期間云南省金融工作成績突出
五年來,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邁上新臺階。“十三五”時期,云南省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國家大力壓縮影子銀行、遏制金融脫實向虛的要求,更加聚焦支持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在表外融資規模大幅負增長的情況下,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全省社會融資規模累計增加1.95萬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多增4099億元,增長64.1%。其中,直接融資增量達2190.89億元,占比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全省各項貸款余額達3.5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38萬億元,增長64.8%;存貸比達98.3%,比“十二五”末提升14個百分點,增量存貸比達128%,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五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新進步。“十三五”時期,云南省金融機構緊緊圍繞云南省委、省政府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部署,更加注重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結構調節的引導作用,聚焦產業轉型升級、補短板等重點領域,提供更多中長期資金支持。截至2020年末,全省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19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88.7%,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26.9%)、衛生和社會工作(233.1%)、農林牧漁業(175.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40.5%)等行業保持較快增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結束負增長,并出現提速態勢,截至2020年末,同比增速提升至37.6%,比“十二五”末提高43.2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末,全省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為1.44萬億,比“十二五”末增加8588億元,增長147.7 %,支持“補短板”力度持續強化。
五年來,金融支持薄弱環節展現新作為。“十三五”時期,云南省金融機構立足云南“欠發達”的省情,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勇于扛起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充分調動行業和市場力量,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2016年以來,全省金融機構累計投放金融精準扶貧貸款5327.36億元。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省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3305.24億元,同比增長15.79%,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4.89個百分點,全國排名靠前。著力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出臺一系列措施,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小微企業融資呈現“量增、面擴、價降、質優”的良好趨勢。截至2020年末,全省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546.6億元,為“十二五”末的1.87倍;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8%,比“十二五”末進一步下降129個BP,處于歷史低位。
五年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新水平。“十三五”期間,云南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貧困地區累計建成14935個惠農業務點;征信系統為全省2367萬自然人、20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建立了信用信息檔案;資金清算結算的“金融高速公路”更加便捷,支付系統日均清算資金超2000億元;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經濟主體的資金支付和資金結算效率顯著提高。
五年來,金融改革創新呈現新活力。“十三五”期間,有力推進LPR改革,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在全國率先開展扶貧再貸款發放貸款定價機制、“兩權”抵押貸款等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扎實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業務,“一部手機云企貸”成功上線并快速發展,證券期貨行業創新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保險業創新驅動力不斷提升。
五年來,金融輻射效能達到新高度。“十三五”期間,通過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云南省跨境人民幣累計結算資金5795.3億元,與境外10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跨境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已成為云南省第二大涉外交易結算貨幣和第一大對東盟跨境結算貨幣,為全省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發展做出貢獻。以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為支撐、銀行柜臺交易為基礎、特許兌換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區域性貨幣交易“云南模式”初步形成。國際金融合作持續深化,建立了與老、緬央行的定期會商機制,中國農業銀行泛亞業務中心、中國銀行沿邊金融合作服務中心、中國建設銀行泛亞跨境金融中心相繼落戶云南,富滇銀行和太平洋證券公司分別與老撾金融機構合資設立的老中銀行、老中證券公司順利開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金融輻射中心已經初步成形。
五年來,金融生態環境改善取得新成績。“十三五”期間,建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云南省),切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扎實開展全省金融風險監測和防控工作,風險監測評估、央行評級、壓力測試等工作深入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得到有效落實,高風險機構陸續摘帽。2016年以來共處置不良貸款1980億元,2020年全省不良貸款率為1.67%,比“十二五”末下降0.49個百分點。
二、做好“十四五”時期云南省金融工作的建議
“十四五”時期,全面步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將為云南省金融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為全省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提供難得的契機,國家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的戰略部署將為全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實體經濟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脈,只有更深入地聚焦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數字化轉型、持續完善自身公司治理和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可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健全完善銀行監管和風險處置機制等一系列關鍵改革舉措,才能以更加便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銀行業金融產品和服務切實支撐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在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中實現銀行業自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切實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絕對領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必須將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始終貫徹到履職實踐中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這是從我國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的高度,為我國新時代金融工作的發展進一步明確地新定位,對我們的工作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作用。金融作為國之重器,深化“十四五”時期金融工作,必須持續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上來,結合云南省經濟運行特點抓好貫徹落實,著力打造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現代金融業,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二)充分發揮金融在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中的積極作用
當前,云南省正處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過去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能源產業的增長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發展理念的需要。在云南省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要進一步強化系統觀念,突出特色亮點,深入貫徹落實《建議》文件要求,正確處理地方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之間的關系,把實施金融助力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金融進一步回歸服務實體經濟職能定位。要圍繞高質量發展優化融資結構,緊緊圍繞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數字云南等重點領域,強化資金保障,優化金融服務。推進金融與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強化融資保障,以高質量的金融供給激發有效需求,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金融供需動態平衡,實現融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同時,緊緊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地方系統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這三項根本任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在保持總量適度增長,信貸和社融增速與經濟增速相匹配的同時,著力發揮金融在促進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有針對性地加強金融對民營、小微、“三農”等薄弱領域和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金融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有效提升金融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能力。
(三)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國務院金融委傳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決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金融風險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當前疫情沖擊疊加經濟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金融風險燃點低、傳播快,單個風險極易演變成系統性風險,如果處置不當極易演變為社會風險,進而影響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云南省金融業應充分認識到當前金融穩定工作所面臨的復雜嚴峻形勢,準確把握金融穩定狀況及變化趨勢,扎實做好各類風險應對處置工作,不斷完善各級監管協調機制,切實加強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與地方政府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聯動效能,推動各項中央金融政策真正落地見效。在加大存量風險處置化解力度的同時,也要高度關注苗頭性、傾向性風險隱患,切實增強憂患意識,牢固樹立底線思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按照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不斷完善金融風險防控和處置機制,推動金融機構落實主體責任,監管部門落實監管責任,地方政府落實屬地責任,合力形成維護金融穩定的良好局面。要充分發揮存款保險等金融安全網功能,提升風險識別、警示與早期糾正工作能力水平,進一步加大存款保險宣傳力度,穩定存款人信心,牢牢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四)立足特點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山區”特點和打造民族團結示范區定位,持續優化貨幣政策工具使用,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接續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對接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支持農村產業和基礎設施發展,推進農業發展現代化,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和農村人群投資、消費等金融需求,用金融手段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指出的“生態”特點和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定位,引導金融機構圍繞綠色發展,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產品服務創新,進一步完善云南省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和豐富相關產品,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流向綠色能源、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等行業,以及傳統支柱產業技術改造、防污減排等領域,通過金融支持將“綠水青山”轉換成“金山銀山”。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指出的“沿邊”特點和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定位,提升金融輻射能力。把握RCEP簽署的重大機遇,積極發揮區位優勢,以跨境金融業務創新為主線,穩慎擴大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使用,推動人民幣對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區域交易,加大對滇企“走出去”的融資支持,探索金融服務融入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新舉措新途徑,進一步提升金融輻射能力。同時,要在金融業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金融業自身健康發展。有力推進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大型銀行下沉服務重心,中小商業銀行聚焦主責主業,推進農信社改革,強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現代公司治理。繼續深化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持續吸引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入滇駐滇,引導金融租賃公司、信托公司業務回歸云南,深化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使用,以信易貸、“一部手機云企貸”為支點,鼓勵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線上平臺,實現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疊加。
此外,要實現云南金融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優化金融業發展環境。提升金融信息共享效率,拓寬金融領域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依法依約共享、披露和應用市場信息,提高金融機構信息共享水平,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要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軟實力,加大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保稅區建設力度,大力支持貿易新業態發展,加快發展新興服務貿易,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融資便利化水平,鼓勵企業在對外貿易投資中積極使用人民幣結算,以需求為牽引,促進金融業務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