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棟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若想保證經濟能夠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必須將原先那種粗放發展模式予以摒棄,將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要方向。若想保證綠色經濟發展目標能夠順利達成,應該將綠色投資作為關注的重點,確保污染投資能夠得到行之有效的管控。我們國家一直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并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出發,加大社會資本的利用力度,確保其能夠在環保層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更加穩定之際,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受重視程度明顯提高,為了使得綠色金融體系實現有序發展,必須提出新的要求。然而我們國家的綠色金融體系剛剛建立起來,供需失衡這個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而且發展動力不足也是現實存在的,因此,必須針對綠色金融體系展開深入探析,尋找可行的發展渠道,使發展動力能夠有明顯的提升。
一、引言
在現階段,國內經濟呈現出穩定發展的趨勢,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目標能夠切實達成,應對生態文明建設予以加強,尤其是要構建起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從我們國家的現狀來看,綠色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供需失衡、動力不足等,若想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對發展路徑進行創新,保證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二、綠色金融的含義
所謂綠色金融,即是在改革金融活動的過程中滲入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得環境凈化以及資源節約能夠真正成為金融行業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對金融服務進行創新,明確投資的方向,尋找到更佳的投資方法,保證現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可對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達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綠色金融予以分析可知,其涵蓋的內容是較多的,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投資、綠色債券等均在其內,和傳統金融模式比較后發現,其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利用金融活動可以對個體產生引導作用,確保其行為更加符合規范要求,并促使其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進而使得國家綠色發展目標能夠切實達成。
三、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的作用機理
我國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是非常重視的,而可持續發展一直處于核心位置。為了保證建設工作能夠順利展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涉及金融、財政、環保等領域,職能部門對引導、監督工作予以加強,并充分發揮金融工具的作用,使得大量社會資金能夠順利進入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進而使得國內經濟加快綠色轉型,促使新能源、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最終使得國內經濟能夠保持更為穩健的發展。對綠色金融體系予以分析可知,其作用機理包括以下幾個層面:需求層、引導層、功能層、展現層。從需求層的角度來說,又可將其細化為問題層、約束層。我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秉持的是粗放發展模式,由于激勵機制并不成熟,所以金融市場難以真正朝向綠色轉型,環境保護的實效性自然達不到預期。粗放式發展可以使得政府在較短時間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然而自然浪費非常嚴重,環境受到破壞也十分明顯,這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會產生限制。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必須加快綠色經濟轉型的腳步,這樣才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鋪平道路。我們國家的綠色金融主體是政府、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為了綠色經濟轉型目標能夠順利達成,政府應該出臺可行的激勵政策,對綠色發展理念予以大力宣傳,完善現行的法律法規,促使綠色金融市場能夠真正形成。現行的綠色金融工具應該進一步創新,提高服務的效率、質量,依據綠色產業發展的需要對資金進行合理引導,確保能夠帶來更為理想的環境效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而使得綠色產業真正實現升級,綠色轉型目標切實達成。只有綠色金融做到可持續發展,方可使經濟發展不再過于粗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能夠實現共同提高,綠色經濟發展目標順利達成[1]。
四、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
我們國家的綠色金融概念是在2016年正式提出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針對綠色金融予以界定,簡單來說就是依據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提供適宜的金融服務。指導意見的出臺使得國內的綠色金融發展擁有了明確的方向,也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將綠色金融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確保綠色轉型目標順利達成。綠色金融在國內的發展速度較快,并在不同領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綠色信貸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內21家金融機構在2020年的綠色信貸余額超過了11萬億元,相較于2013年有明顯的增幅。和其他貸款余額進行比較可知,綠色信貸余額的增長速度較快。國內首個實施綠色信貸的是興業銀行,截至2020年12月,該行投放的綠色金融總數在1.8萬億元以上,其中環保項目的投資比例最高,享受此項服務的企業數量超6000家,產生的環境效益較大。從綠色基金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內不少的地區已經建成了省級環?;?、綠色基金,地市級綠色基金的建設工作也在探索之中。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建成環?;鹱杂蓞^,成立之初,當地政府投入的引導資金共40億元,并對社會資本予以吸收,使得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進行區域環境治理時,就能夠保證資金的充裕。從綠色債券的實際發行情況來看,我國在2017年共發行超過2786.62億元的貼標綠色債券[2]。
五、我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金融政策機制尚未完善
我國雖然構建起了綠色金融政策機制,然而其中存在明顯的不足,具體來說:首先是對綠色金融發展未能形成正確的認知。綠色金融項目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而且經過長時間才能獲得效益,因而政府支持力度并不高。在政績考核體系中,綠色GDP所占比重非常低,這就使得傳統政績觀難以改變,綠色金融發展自然就無法實現。其次是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在開展綠色金融監管時,監管單位要履行好職責,針對金融機構展開管控,除此以外,金融機構也要針對相關客戶展開事后監管。國內的綠色金融體系并不成熟,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還有許多的不足,這就使得綠色監管難以做到全面,帶來的問題較多。對于綠色金融來說,信息披露、事后監管是不可忽視的,然而相關的監管體系并未構建起來,而且有些金融機構將關注重點放在了短期效益上,因而對客戶監管的重視程度較低,發生風險的概率自然就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