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羽
近期,一則“大學生薅肯德基羊毛獲刑”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90后徐某是江蘇某大學的在校生,2018年4月份,他在肯德基線上點餐時,無意中發現了“生財門道”:由于肯德基App客戶端和微信客戶端之間的數據不同步,于是,他便利用這個漏洞,不斷“薅羊毛”,“免費”吃肯德基。不僅如此,他還將方法傳授給同學,跟同學“有福同享”,并將騙取來的兌換券或取餐碼出售給他人,從中獲利。截至案發,他們的行為造成肯德基品牌所有者百勝公司損失20余萬元。案發后,徐某等5人因犯詐騙罪、傳授犯罪方法罪被判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近年來,“薅羊毛”已成為了一個網絡熱詞,甚至催生出了“羊毛黨”這一群體。互聯網電商平臺上,“羊毛黨”們通常會搜集商品交易優惠信息,并在網絡和朋友圈子中傳播。雖然“薅羊毛”行為普遍存在,但一些“不光彩”的“薅羊毛”行為或觸及法律的底線,暗含較大的法律風險。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林帆告訴記者,若消費者的“薅羊毛”行為是根據商家發布的優惠信息,遵循活動規則獲得優惠、補貼,并不會觸犯法律。但若是利用平臺漏洞反復獲取優惠、補貼,或利用特定軟件虛構新用戶身份從而騙取優惠、補貼,又或是利用軟件刷取大量非真實用戶以獲取邀請獎勵等,所獲錢款達到一定金額后可能構成犯罪。
“薅羊毛”的錯誤打開方式
林帆進一步解釋道,破壞規則的獲利行為,如果行為人是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使商家、平臺陷入錯誤認識而獲利,則構成詐騙罪;如果行為人是利用漏洞,在商家、平臺毫無認識的情況下,完全違背商家、平臺意志而獲利,則構成盜竊罪。林帆還強調,非法“薅羊毛”時,平臺的漏洞并不能成為免責事由。正如在一住戶未安裝防盜欄的情況下,即使他人可輕松翻窗進入,也不能認定他人入戶盜竊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記者發現,如今“薅羊毛式”犯罪的手段不斷翻新,前述因“薅羊毛”獲刑的案件也并非個案。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電商類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商家因自身平臺所存在的規則漏洞而遭遇詐騙的情形屢見不鮮。為進一步開拓市場,提升客戶的消費體驗,平臺方推行了若干方便客戶的交易規則,卻不曾料想為詐騙分子創造了可乘之機。
在一起詐騙案中,作案人員購買了多個平臺的會員賬號,利用“發起退貨即可退款到賬”的規則,在不實際退還貨物的情況下騙取貨款十余次。2018年8月,在校生馮某某無意中聽聞可以通過該種方式在“京東商城”購物,做到“退款不退貨”,變相免費獲取商品。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馮某某開始嘗試并屢次得手,其后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截至同年11月,馮某某在“京東商城”陸續購買拉桿箱、移動電源等商品,利用平臺“閃退”功能,以上述方式騙取價值3萬余元的商品,后將其銷贓獲利,得款2.7萬余元。
此后,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以詐騙罪對馮某某提起公訴。法院采納指控意見,以詐騙罪判處馮某某有期徒刑十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
辦理此案的檢察官表示,部分在校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識,抱有從眾和僥幸心理,在得知“牟利”技巧后便如法炮制,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已觸犯法律,從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檢察官提醒廣大在校生,應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切勿因一時貪念而葬送美好前程,一旦越過法律紅線,必將付出沉痛代價。
通常,電商類企業在成立初期或開展新業務期間,為了搶占市場或推廣業務,會開展“補貼”“紅包”等各類優惠活動。這些原本面向消費者或者商戶的補貼極易被犯罪分子“鉆空子”。一些商戶采取設立虛假店鋪,并通過他人以“刷單”的方式虛構交易事實,套取企業向商戶提供的優惠券或獎勵,從而騙取補貼。
在方某某、王某某詐騙案中,犯罪分子就利用其系平臺入駐商鋪店主的身份,伙同他人發展“刷手”,通過虛構訂單的手法,騙取購物網站補貼款。
2018年10月起,方某某以上海旭遠貿易有限公司名義,在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拼多多”平臺開設“牧申數碼官方旗艦店”。2019年7月至9月,方某某在其經營的網店參加“拼多多”平臺“百億補貼”活動期間,伙同王某某等分別負責客服與平臺對接,并聯系刁某某、盧某某、王某某等十余名“刷手”制造購買蘋果牌手機的假象,騙取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給予店鋪的購物補貼款。經審計,方某某、王某某參與騙取補貼款510余萬元,后因被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現而未能得逞。據悉,涉案人員均已獲刑。
辦理此案的檢察官告訴記者,各大知名電商平臺所舉辦的優惠補貼活動本是為了“讓利于民”,給買家創造以更實惠的價格買到心儀商品的機會。然而,犯罪分子卻利用了平臺規則漏洞,為自己謀取非法利益,最終難逃法律的制裁。“薅羊毛”要有正確打開方式,切勿觸及法律底線。
《上海市長寧區2018—2020年詐騙犯罪刑事檢察白皮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詐騙類案件數、人數整體呈上升態勢,同時,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詐騙犯罪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檢察官在辦案過程中發現,互聯網企業更易受到詐騙類犯罪侵害,一些不法分子披著“薅羊毛”的外衣,行犯罪之實。
為了更有效地懲治犯罪,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詐騙犯罪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積極開展追贓挽損,主動參與社會治理。
長寧區人民檢察院介紹,隨著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偵查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正面臨全新挑戰,同案關系人眾多、資金流向復雜等問題頻現。為此,檢察機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在制作補充偵查提綱等方面做足文章,力爭將其寫細、寫實,并由檢察官親自把關,為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提供指向性、操作性、可行性更強的指引。今年初,檢察機關還提出對存疑不捕案件“時刻跟進”,與公安機關設立專員對接制度。
在辦理詐騙案件的過程中,檢察機關始終堅持“勤閱卷、重證據、多思考、細推敲”十二字方針。針對侵害企業權益的詐騙犯罪易模仿、傳播快、人數多的特點,在辦案的過程中時刻與公安機關、被害單位溝通,排查有無類似犯罪行為,從細節入手,深挖漏捕漏訴線索。在辦理前述騙取“百億補貼”的詐騙案中,長寧區人民檢察院追加起訴七人,現已均獲有罪判決,對參與實施侵害企業犯罪活動的人員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和僥幸心理形成有效威懾。
追繳贓款贓物是詐騙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預防和控制因詐騙犯罪引發群體性事件的關鍵。長寧區人民檢察院在嚴厲懲治犯罪的同時,加大追贓挽損工作力度,切實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一是適用認罪認罰,引導作案人員退賠。在審查起訴詐騙犯罪的過程中,摒棄“一訴了之”的觀念,在提審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注重釋法說理。此外,注重與辯護人、家屬的溝通,引導其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提升追贓挽損工作的效率。二是查明贓款去向,為追贓挽損指明方向。在辦理此類案件的過程中緊盯贓款去向,對作案人員名下銀行賬戶數目、主要交易對象、大筆流水去向等核心內容,力爭條條厘清、筆筆查明。在提前介入及審查逮捕階段便引導偵查機關針對贓款具體流向進行取證,為后續追贓挽損工作指明方向。
同時,長寧區人民檢察院注重提升素能,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定期結合詐騙犯罪領域的新動態開展業務培訓,了解最新的技術概念和應用場景。推動建立與偵查部門、司法鑒定機關的交流機制,及時明確詐騙犯罪領域相關司法認定標準。充分借助專業院校、轄區企業等資源,提升檢察干警的專業化水平,培養辦理詐騙案件的檢察專門人才。
檢察機關還延伸職能,護航轄區企業健康發展。赴轄區內拼多多、京東、銀聯等企業深入調研,詳細了解電商平臺的運作模式、常見網絡漏洞和運營風險等,認真聽取轄區內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發展難題等,并及時研究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的具體舉措,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檢察保障。此外,檢察機關還完善“兩微一端”等檢察新媒體平臺建設,采用信息化手段深化司法公開,進一步拓展檢察機關網上訴訟服務。探索開通企業家法律服務熱線等司法服務舉措,為企業提供更高效的法律服務和司法救濟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