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勤

摘? 要:自推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國家不斷出臺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相關的指導方針。本研究從西部普通高校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高校教育發展規律,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針對貴州省6所普通高校以及貴州省某地方學院基礎科學系2019級工程造價專業303名學生進行實證調查,對西部普通高校在教育質量工作中存在的困境進行分析,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構建,最后結合西部高校發展實際情況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給出相應的建議,以增強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保障性和功能。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9.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05-04
隨著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轉型期。在這一時期,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需要更優質的教育,高等教育也因此面臨著改革。高校教育質量能直觀反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成效,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是評估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質量評價引起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等高度重視,世界各國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的基礎,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依據。“雙一流”建設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總體方案》規定:“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體系,充分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提升辦學水平。”足見評價體系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意味著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高校評價體系面臨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為建立特色的高校評價體系,需要對高校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是衡量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1],因此,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進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國西部普通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下的特殊地位,對其進行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對我國特色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雙一流” 建設下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改革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新時期,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認真總結了以往的建設經驗,深入分析了世界高水平大學建設規律和趨勢,提出了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方案。伴隨《總體方案》的施行,我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改革在西部普通高校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西部各地方普通高校對教育質量評價進行試改革探索。由于普通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西部普通高校重點在于立足自身的特色,面向西部地區,進行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改革。
(一)評價主體
高校質量評價主體是指具備一定評價知識技能、能夠實際參加評價活動的人。在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具有廣泛性,包括個人、團體、組織、行政機構等[2]。通過對全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研究基地的《中國高等教育輿情報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估工作是自上而下開展,政府參與程度比較高。毫不例外,我國西部普通高校在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同樣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學校層面參與評價項目相較于政府層面不夠廣泛。為摸清學校層面參與的質量評價,本文利用“問卷星”對貴州省某地方學校19級基礎科學系工程造價專業30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298份電子問卷,5名學生調查問卷無回收,回收率為98.35%。在調查問卷中,面對問題5“你在本校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的參與程度?”,選擇A選項“參與多個項目”的學生有13人,占比4.37%;選擇B選項“參與個別項目”的學生有211人,占比70.80%;選擇C選項“不清楚”的學生有59人,占比19.80%;選擇D選項“無參與項目”的學生有15人,占比5.03%。利用SPSS18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學生在學校教育質量評價的過程中參與度比較高,但是參與教育質量評價的項目比較單一,表明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還不全面;其他評價主體相比政府層面在學校教育質量評價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學校質量評價效率不高。
(二)評價內容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包含高校教育活動實施過程所涉及的事物,是高校教育活動實施的中心要素。高校教育活動是依據高校教學目標進行的,《總體方案》中規定“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使之成為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3]。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本研究選擇全國不同地區三十余所普通高校的官方網站進行查詢,通過對各高校“十四五”發展規劃進行查閱分析發現:各高校教育活動實施內容根據教育目標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選擇貴州省內不同地區的6所普通高校,在官網對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進行詳細分析,可以發現: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目標的改變,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實施活動做出相應的調整,然而各學校對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的調整甚少。在貴州省教育廳官網“高等教育”模塊進行查詢,可以發現:自2015年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來,關于加強“雙一流”建設的文件不少,然而沒有一條關于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文件。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層面,在“雙一流”建設下對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的改進不夠重視。在對貴州省不同地區6所普通高校的官網進行查詢時,發現這6所高校都有比較完整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監控體系,這說明普通高校對教學質量這一部分內容的評價相對完善。通過對比可以得出: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分布不均勻。
(三)評價模式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是一種評估高校教育質量的方法[4]。在我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發展中,形成了多種評價模式,如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在2017年,我國教育部發文《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接著公布了第一批進入雙一流建設的學校和學科名單。《實施辦法》中規定:一流學校和學科的名單實施的是動態形式的篩選,遴選結果摒棄了傳統的終身制,選取了周期制,打破固化現象。這說明對于高等學校而言,教育質量將長期面臨評價,接受監督。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評價的模式也將做出相應的改變。通過對比貴州省不同地區6所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可以發現: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各高校《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中,對傳統教育評價模式進行改革的學校較少,各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機制不完善,對教育質量評價模式改革探索研究也有所欠缺。
二、“雙一流” 建設下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困境分析
(一)評價主體層面
評價主體的全面性是保障學校教育評價活動完整的首要條件。評價主體的選擇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效率有直接影響[5]。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在評價主體層面存在的部分問題:
1. 評價主體存在不完整的現狀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需要從多方面收集信息,因此質量評價的主體需要覆蓋多方面。單一的評價主體會導致調查的資料不全面、不準確,影響對高校教育質量的判斷,無法真正反映高校教育質量,不能反作用于高校教育質量建設,不能達到建立高校質量評價機制的目的,阻礙西部普通高校辦學水平的提升。
2. 評價主體的政府層面權利過大
評價主體各層面權利的平衡是構建正確評價體系的前提,是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建設全面的保障條件。評價主體各層面的權利平衡是為了落實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公開性,確保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科學性。當政府層面在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中處于主導地位時,對于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工作而言,監督評價的作用便形同虛設,偏離了教育質量評價的真正目的。
(二)評價內容層面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是高校教育質量具體化的體現。合理的高校質量評價內容有利于保障高校教育質量,有利于推動高校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西部普通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在評價內容層面存在以下不足:
1. 政府層面重視程度不足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制定的重要依據就是高校教育總體目標的要求,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教育目標的體現,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的不重視,將影響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不利于高校的“雙一流”建設。
2. 權重分布不均衡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需要隨著高校教育目標的改變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進行創新探索,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的權重分布是否合理決定了質量評價是否合理,通過對現狀的研究可以發現:在我國西部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中,評價內容的權重分布并不客觀,存在部分評價內容比重過高的現象,這是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面臨的嚴重困境。
(三)評價模式層面
高校應選擇正確的評價模式,直觀反映教育質量,確保質量評價工作科學正確、公平、公正、公開進行,有效體現高校教育質量的真實性。通過分析可以發現,西部普通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在評價模式層面存在以下不足:
評價模式靈活性不足。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是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落實,是實現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載體[6]。靈活的評價模式能夠正確地反映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實效性。
評價模式選擇性不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是在實踐活動中維持生存,實現發展的。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國內外某些學校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的工作范圍比較廣,時間比較長,較多的評價模式是經過一定實踐檢驗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西部普通高校在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的工作中,對評價模式的類型選擇遠遠不夠。
三、“雙一流” 建設下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指標構建
高校質量評價指標是用于考核、評估、比較高校教育質量及其效果的,是高校教育評價內容的載體,也是高校教育評價內容的外在表現[7]。
一方面,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圍繞高校教育目的構建的,是對教育質量的直觀反映,選擇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確保質量評價工作的正確性;另一方面,構建精確的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高校質量評價高質量進行的主要前提,是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雙一流”建設下對西部普通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準確構建,有利于高校教育質量滿足地方要求,展現區域優勢。
四、對策建議
(一)完善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
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是對高校教育質量最有效的監督途徑,評價主體在高校質量評價工作中處于首要地位,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進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等教育也在發展中不斷進行改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黨中央從未動搖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對教育的目標、性質、任務以及發展戰略一以貫之,與時俱進,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不僅理論特征明顯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拓寬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次,要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任務。加快高校“雙一流”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需求。毋庸置疑,對高校“雙一流”建設任務的深度解析、研究、落實,是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構建導向性的正確保障,是完善高校教育質量評價主體的重要前提。
(二)豐富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
高校質量評價內容在高校質量評價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的豐富,直接關系到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效率。
首先,注意高校教育內容的變化。各高校需要關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高校教育內容的變化,及時調整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內容,確保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是有實際意義的。2018年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是根據《總體方案》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制定的,在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總體要求中對高校落實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給出了清晰的指導意見,為高校教育內容改革明確了指導方針,要保證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意義,就必須對傳統的評價內容進行調整,隨高校教育內容的改進而改進。
其次,注意引入特色的評價內容。我國高等學校在“雙一流”的建設背景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西部普通高校應扎根自身區域,抓住自身特色,服務當地。因此西部高校的質量教育評價需要引入特色的評價內容,充分考量高校優勢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等層面,進而提升人民對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滿意度。
(三)優化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
高校質量評價模式在高校質量評價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檢測的重要方式。
首先,建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研究機制。隨著大數據時代、智能時代的到來,高校教育內容不斷更新,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也需要隨之更新,建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研究機制,對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進行探索,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應構建高校質量評價體系,真正貫徹高校教育質量評價工作,實現高校教育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保持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的大局意識。對于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的優化,一方面,高校需要立足世界其他國家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模式,了解其評價模式發展趨勢,樹立全球化意識,站在世界的高度,面向我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既借鑒發達國家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的成功經驗,也吸取失敗的教訓;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時代發展的特點,站在現代化高校教育發展的文化背景、科學背景、生產背景下,使得高校質量評價模式改革與高校教育現代發展特點相適應,進而使我國高校教育質量評價模式從實際情況出發,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體現當代精神。
參考文獻:
[1] 布盧姆. 教育評價[M]. 邱淵,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49.
[2] 侯光文. 教育評價概論[M]. 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9:69.
[3] 臧靖. 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問題及改進措施研究[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3):109-120.
[4] 涂俊,胡美玲. 新形勢下地方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 教育教學論壇,2020(20):26-27.
[5] 鄭李梅. 高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構建研究——基于教育數據治理的視角[J]. 繼續教育研究,2020(03):98-100.
[6] 趙小光. 民辦本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的優化與實踐[J]. 教育現代化,2020,7(37):81-84.
[7] 鄭謙,汪偉忠,趙偉峰,等. 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高教探索,2016(12):36 - 40.
(薦稿人:樊婷婷,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