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繼勤 何蘭青 黃詩敏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旅游國際化的快速發展對地方高校旅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對旅游國際化人才界定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地方高校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提出從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多元化國際教學平臺、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和綜合素質拓展體系來開展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構建“目標導向、縱向貫通、橫向拓展、綜合提升”的旅游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關鍵詞:地方高校;旅游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590-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18-04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勢也日益明顯。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出入境旅游規模達3億人次,國際旅游收入達到1313億美元,已成為全球最大客源國和第三大目的地國。旅游業的國際化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專門人才,這就要求必須對高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從國內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來看,盡管各高校在旅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取向上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滯后、課程體系國際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地方高校在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中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相較于重點院校,地方高校國際合作教育平臺有限;相較于高職院校,地方高校教學靈活度不足,國際實習機會受限。因此,如何培養勝任旅游業發展的旅游國際化人才,成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旅游國際化人才的界定
在現有研究中,學者們對旅游國際化人才進行了廣泛研究。林密莎認為國際化旅游人才應該有國際化意識、胸懷,應掌握世界先進知識,在視野和能力方面具備國際化水準[1]。史丹萍提出國際化旅游人才不僅要掌握國際化旅游管理知識,還要懂得營銷學、心理學和其他國家的旅游文化[2]。李志剛強調國際化旅游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與慣例、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適應國際環境等[3]。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張睿等將國際化旅游人才界定為具有廣闊國際視野,系統掌握國際旅游知識,有較強外語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國際旅游產業中進行創造性勞動,產生良好社會價值,在旅游產業國際化進程中能夠做出貢獻的人[4]。
唐躍工提出國際化旅游人才素質體現在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素質綜合、創新精神等幾個方面[5]。曹毓認為國際化旅游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包括:廣而專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敏銳的政治觸覺與堅定的政治立場[6]。
二、地方高校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地方高校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整體概況
目前,中國是全球旅游管理類專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根據《2016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截至2016年末,全國旅游院校總數為2614所,在校學生為67.2萬人。近年來,各地方高校積極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隊伍不斷壯大。例如廣西、西安等地高校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大力開展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的培養效果;從培養模式上看,各地方高校已經形成了校校聯合、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培養模式。
部分地方高校還將國際交流與合作融入旅游人才培養,開展國際學歷教育;從培養效果上看,已有部分地方高校,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桂林旅游學院等通過了國際旅游教育質量認證,表明我國旅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質量已得到國際認可。
(二)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 人才培養目標未體現旅游國際化人才需求
隨著國際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行業對旅游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高漲。但是,部分地方高校所制定的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遠遠滯后于旅游國際化發展需求。
例如部分地方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既未體現國際化的要求,未與當前旅游業國際化發展方向接軌。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教學環節等均未體現國際化特色發展,導致所培養的學生與國際旅游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2. 課程體系建設未體現國際化發展特色
一是具有國際化特色的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占比低。如部分地方高校的國際化課程建設就是增設幾門語言類課程,而雙語或全英文專業課程設置嚴重不足,導致所培養的學生依舊缺乏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很難勝任國際化的工作。
二是大多教學內容數未能夠與國際接軌。譬如國際旅游發展的前沿內容與信息不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國際旅游行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也未能及時在教學中體現。
三是課程考核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內容只注重理論和知識的記憶,忽視了學習過程和對能力的培養,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在國際旅游市場中缺乏競爭力。
3. 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有待提高
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支撐非常重要。由于中國旅游教育發展相對較晚,部分高校旅游專業教師多由地理、歷史、外語等學科背景的教師構成,真正具有國際旅游專業教育背景和經歷的教師數量較少,導致地方高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整體不高。
作為應用型專業,雙師型教師應該在師資隊伍中占據一定的比例。但由于種種原因,缺乏旅游實踐經驗的教師在專業師資隊伍中仍占多數,這導致部分教師指導實踐的能力較低,無法帶給學生更為實用的工作經驗和技能。
4. 實踐教學環節較弱,難以滿足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求
實踐是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重要途徑,實踐能力是國際化人才必備的核心素養。旅游作為綜合性、應用性學科,實踐教學應是旅游專業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各地方高校在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中,仍側重于課堂教學,忽視了實踐能力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也未能有效結合,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不足,達不到旅游企業要求。
此外,大部分地方高校雖建有旅游實驗室和實訓基地,但以傳統的技能性實習實訓為主,國際化特色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習實訓效果不明顯。
三、地方高校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旅游行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提出從人才培養目標、國際教學平臺、實踐教學體系和綜合素質拓展等方面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形成“目標導向、縱向貫通、橫向拓展、綜合提升”的旅游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一)目標導向:明確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回答。地方高校培養旅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首先就需要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既要符合各高校的發展定位,也要滿足國際旅游發展需求,突出區域特色和專業特點。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中還應體現國際性,強調對學生的國際意識、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如重慶工商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通過充分論證,將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界定為,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熟悉國際旅游運行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旅游事務和國際旅游市場競爭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這一目標定位既體現了國際人才應具有“開放的全球視野”“前沿的專業知識”“持續的創新能力”和“多元的文化意識”的特點,也體現了旅游行業的行業特征,強調對國際旅游專業知識,技能、規則的了解與掌握。
(二)縱向貫通:打造多元化國際教學平臺
高校應通過縱向貫通,在第一課堂打造多元化國際教學平臺。
1. 實施國際化學歷教育,打通學生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對學生培養,地方高校應當主動走出去合作辦學,實現教育資源國際共享,謀求內涵式、特色化發展。例如各地方高校可加強與國外高校的合作,實施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統籌設計,貫通培養,通過開展本科雙學位、本碩直通車等學歷教育項目,實現教育資源國際共享,聯合培養。
2. 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國際視野
為達成培養目標,各地方高校應結合課程改革,構建具有國際化特色的課程體系。
首先,課程設置要體現國際化特點。一方面,課程體系中要適度增加國際政治、國際文化通識、跨文化交流課程的比重。例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跨文化管理等課程。
另一方面,提高課程體系中全英文和雙語課程的比例,可將部分應用型較強的專業課程開設為全英文或雙語課程。例如開設“國際導游與領隊”等全英文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外語應用能力和國際交往能力。
其次,教學內容要與旅游業的國際規則接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及時更新,符合行業發展的要求。除采用國外原版或翻譯版教材外,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將國際旅游發展的新動向、新技術應用,以及前沿學術成果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
再次,課程考核應以知識運用和能力構建為考核核心。各高校要改革現有考試方式,推行全程化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方式要從單一的閉卷考試向筆試、課程匯報、綜合設計等進行轉變,實現從死記硬背,注重理論掌握向學以致用、注重綜合素質考核的轉變。
3. 加強隊伍建設,強化師資國際教育背景和行業經驗
各高校要重視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師資隊伍的培育。建議通過“外引內培、內外整合”來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學緣和知識結構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各高校對外應結合專業需求,引進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對內通過出臺相關制度,鼓勵現有教師開展國際交流,包括海外學歷教育、海外訪學、開展國際學術合作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可聘請外籍教師執教,構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各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發展,培養“雙師型”教師。各高校通過政策設計,鼓勵教師進行掛職鍛煉或脫產學習,豐富一線經驗,提高教師的實操性和針對性;學校也可以派出優秀教師前往旅游業發達國家進修、企業實習,拓寬國際視野。還可以通過聘用事業導師等方式,將業界人士引入課堂,給學生帶來最直接的行業體驗。
(三)橫向拓展:構建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
橫向上,地方高校應積極拓展與國外高校、國內外企業的合作,從多方面構建國際化實踐教學體系。
1. 建設校企合作校內綜合實驗室
地方高校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新路子,通過與國際旅游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可通過校企合作,在校內建設符合國際旅游運營規則的具有專業特色的綜合實訓室,引導學生在模擬情境下進行專項訓練,培養學生對國際旅游專業知識的操作能力。
2. 加大海外實習基地建設
實踐證明,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把學生送去海外開展實習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式 。學生在海外的實習或就業,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而且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國際旅游事務的應用能力。因此,各地方高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設實習就業一體化的海外實習基地,讓學生通過實踐熟悉國際旅游運行規則,了解國際旅游行業動態,并適應國際化的競爭環境。
3. 開展國際交換生項目
開展國際交換生項目,可以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過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擴大學生的跨文化國際視野,實現地方高校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各地方高校要積極開展短期出國(境)交換交流學習項目,采用“X+Y”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學習+實習”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實現國際合作、校企合作,聯合培養。
(四)綜合提升:構建綜合性素質拓展體系
在培養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可主要通過第二、第三課堂來實現國際化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
一是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在培養過程中,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可以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鼓勵和支持學生報考外語導游資格證書、出入境領隊資格證等各類職業資格證書,以提升學生對國際旅游事務的運營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二是鼓勵學生參加專業賽事。在培養過程中,地方高校可以通過項目教學,如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全國旅游院校服務技能(導游服務)大賽”“全國商業精英挑戰酒店管理實踐競賽”等專業賽事,使得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是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一方面,通過申報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等方式,開展學生科研能力訓練;另一方面,以具體的實習或工作項目為中介的合作培養,可以將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地方高校通過產學研合作,以項目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地方高校是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和生力軍。辦研究在借鑒國內外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旅游行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提出構建“目標導向,縱向貫通、橫向拓展、綜合提升”的旅游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從重慶工商大學以試點的實施效果來看,這一培養模式對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培養模式對于各地方高校旅游國際人才培養的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是旅游國際化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只有根據行業需求,結合學校特點,構建具有特色的旅游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旅游國際化人才,才能夠促進并實現旅游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密莎. 關于我國旅游業人才對策的思考[J]. 經濟前沿,2003(07):36-38.
[2] 史丹萍. 旅游人才現狀及國際型旅游人才培養[J].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2):79-80.
[3] 李志剛. 旅游產業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才戰略思考[J]. 江蘇商論,2008(06):95-97.
[4] 張睿,張僑,金海龍. 國際化旅游人才的內涵及特征研究[J]. 中外企業家,2012(03):77-78.
[5] 唐躍工. 旅游高等教育國際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J]. 中國科技信息,2007(19):228-229.
[6] 曹毓. 關于高校旅游專業應用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 職教論壇,2012(35):83-84.
[7] 王童,李存林. 旅游國際化背景下旅游人才的管理培養[J]. 長江叢刊,2020(33):68-69.
[8] 蘇紅霞,艾欣. 基于供需關系的旅游類“一流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研究[J]. 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22):151-153.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