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摘? 要:清末,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發展近代工商業、興辦實業教育蔚然成風。各省都在推進教育近代化轉型,尤其關注技術人才的培養。20世紀初,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建立,開啟了近代廣東工業教育的先河。本文在搜羅政府公報、原始檔案和報章雜志的基礎上,概述了20世紀初全國工業教育概況,梳理了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從建立到停辦的歷史脈絡,分析了這一時期廣東工業教育的得與失,旨在為教育界學者和研究者提供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方面的歷史資料。
關鍵詞:兩廣高等工業學堂;龍裔禧;工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29-0044-03
清末,謀求實業發展、振興工業、扭轉貿易長期入超,成為工商業發展的主導。《考工記》有言:“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人們對工業之認知“僅一手一足之烈,一藝一技之微,竭終身之歲月,以獲毫毛之生產者”;工業教育一說更是無從談起,“我國高尚工業教育之無有無論矣,即普通個人之工業亦惟聽其私相授受,無人從而致意焉,其稍優者或且私焉,不傳視為秘術”[1]。反觀歐美各國之工業發達者,工業教育莫不發達,此二者如影隨形。社會的發展,基于實業的發展,實業要發展,則有賴于人才,人才的養成,則在乎教育。故“現當振興實學之際,工業學堂尤為要圖”[2]。一時間,介紹歐美工業教育近況、職工教育特點之風盛行,改建工業學堂亦迫在眉睫,各界人士順勢而為。
一、二十世紀初全國工業教育概況
二十世紀初,全國各界發力于工業教育。近代工業教育自上而下,各省無不建設實業學校,以造就實業人才為務。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工藝局在北京朝陽觀舊址設立初等工業學堂,招收120名學生,按程度分為四班,教授工業預科及外國語,為學生將來升入本科做準備。是年三月,上海方言館歸并制造局,改為工業學堂,兼習外國文字。七月,學務處聯同商部、戶部籌議設京師高等實業學堂整頓工業,并立初、中等工業學堂招募貧民子弟學習工藝,擺脫一無所能、窘于生計之現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籌建,是為近代廣東工業教育的發軔之作。本文搜羅政府公報、原始檔案和報章雜志,梳理近代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發展脈絡,揭示這一時期廣東工業教育的得與失[3]。
二、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建立
1905年,商務部奏設高等實業學堂,專為研究高等工業。次年夏,岑春煊督粵時期,派學務處委員陳濤赴日本專門調查工業情形,并擬定仿照日本高等工業學堂章程,成立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簡稱粵高工)[4]。學堂以“研究學術技藝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興工藝為成效”,由陳濤擔任學堂監督。學堂位于舊廣東巡撫署,該處原擬建陸軍學堂,停工后轉為開辦工業學堂所用,由馮嘉錫負責學堂改造工程。學堂聘請日本教習三人,總教習為高津鍫三郎,物理化學教習為梅村次修,圖畫教習為松里政登;中國教員二人,為英文算學教習盛槐臣和蔡作葵[5]。
最初,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根據學科設定,所招收學生必須擁有中學文化程度,不然無法入學。但考慮到當時各屬中學堂開辦的時間并不長久,尚缺乏足夠的畢業合格生源。所以,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旋即遵循《奏定學堂章程》,分為兩個等級,本科和預科[6]。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先開辦預科,給學生補習中等普通各學科知識,以鞏固基礎,畢業后方可為升入高等工業本科做預備。入中等工業學堂者,必已習高等小學,方授工業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使其將來實能從事工業,以各地方人工制造各種器物,日有進步為成效。預科二年畢業,名額初定為二百名[7]。入學方式分為兩種:其一,令省內地方官員動員轄區內所屬中學堂、高等小學堂選送成績出色且有意從事實業學習的考生十名;其二,如果有現不在學籍但有意向者,也可以經過資格審查后自行投考。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同時也招收廣西的學生,由廣西學務處在規定時間內將學生選拔送考。因名為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故學堂規定,非兩廣學生每月需要繳納學費銀2元,兩廣學生則不收費[8]。
學堂在預科之上設本科,仍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本科分為十科,而后有普通六科目。不能偏設十科者,擇合于本地方情形,酌設若干科。兩廣高等工業學堂以機械、應用化學、窯業、土木等四科為本科專業[9]。學堂的管制很嚴,學生們大都有實業救國的思想意識。
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正式開學,按照預定計劃共招收預科生220名,其中,廣東占150名,廣西占50名,外省附學占20名。學堂分高級、尋常兩部,編為5班。其中,高級部2班,每班人數僅二三十人,計劃于宣統元年(1909)十二月畢業,升入本科,對接機械和采礦冶金科[10]。尋常部為3班,每班人數大約在三四十人,計劃于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畢業,對接本科化工、織染和土木專業。為保證學堂的教學質量,學堂監管嚴格,每月或間月設立臨時考試1次,每半年有學期考試1次,每年有學年考試1次。面對所有畢業班的學生,學堂會將學生的履歷冊、功課分數冊、請假曠課冊、各科講義教科書、學生筆記成績匯總,提前呈送提學使司,再行畢業考試,由學堂核定畢業成績,學部分等級給予獎勵和執照。不合格者不得參與升學考試[11]。
宣統元年(1909年)冬,高級部兩班按預定計劃順利完成學業。
三、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停辦
1910年正月,同盟會依靠新軍在廣州城發動反清武裝起義,雖失敗,但影響巨大,尤其是廣州清廷官員紛紛萌生退意[12]。原用于擴充發展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的專款也被挪作他用,尚在辦學的尋常部3班也堪維持日常經費,更遑論籌備本科。學堂監督陳濤也應時辭去職務,王邁常接任[9]。
宣統三年(1911),因經濟困難,學堂迫不得已先辦機械、應用化學兩科。2月28日正式開學,經升學考試,將預科畢業學生與外來報考學生分別錄取,其中,機械科58名,應用化學87名。時任校長購置圖書儀器共值十一萬元,陸續運到。然未及裝置,即遇廣州黃花崗起義。學生各自星散,學堂暫行停辦。總督張鳴岐擔憂舊撫署位置逼近督署,如若學生在學堂內制造危險物品,會危及督署,遂建議將兩廣高等工業學堂另辟相當地點建筑校舍,暫遷該校于廣雅書局內,預備繼續開辦。同年十月,武昌起義起,粵高工遂陷于不生不死之地[10]。
雖時局多艱,但對廣東工業教育的探討與嘗試,有識之士未曾中斷。孫中山注重民生主義的發展,而“維持民生,尤以工業教育要圖,裕民強國,何一不由工業教育哉”[5]。
1911年,廣東教育司司長鐘榮光提議重新開辦粵高工,并改名為廣東高等工業學校,初步估計需要開辦費二十萬元。該項提議被核計院長以其要求過奢為由駁回[13]。在試圖恢復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的努力中,各界人士皆認識到工業教育于國、于民、于社會的重要性,再啟實業教育之心未息。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且關注廣東工業發展的龍裔禧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員[14]。
1912年,廣東省的財政危機稍釋緩解,趁此良機,龍裔禧聯合新任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金曾澄,為恢復工校而提請廣東省議會公議。然而各項手續方準備完畢時,即遇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文化教育領域的復古思潮大肆泛濫,對近代工業教育打擊甚重。復興兩廣高等工業學堂遂無聲息[8]。
1916年,朱慶瀾出任廣東省省長,重視教育,故龍裔禧等人又積極籌措,重提復興之事。龍裔禧于1916年上書教育部,請求早日恢復該校。在上教育部書中,龍言辭懇切,針砭時弊,盡數重開工業學堂之重要:一來在經費短絀的情況下,盡早恢復,能合理利用原有的圖書儀器;二來有助于改善工業人才緊缺的現狀;三能助力于治理粵盜,節省日益無窮之兵費。朱慶瀾也力促恢復高工,一面委派數人赴菲律賓考察工業教育,一面籌集經費以備恢復之用。但是年7月,復高工一事又無奈作罷[15]。
1918年寒假,龍裔禧入京謁見教育部總長范源濂,他提出的復興粵高工計劃書獲得了肯定,并轉咨廣東省盡早辦成。但不久,恢復之事又遭擱淺[14]。
學堂自開辦到停辦持續不過三年,是為清末廣東開辦的5所高專學堂中存續時間最短的一所。此后十余年間,不乏建議規復者,然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的復辦之路一波三折,前置之圖書儀器皆散失殆盡,復辦無望。
四、結語
在全國大行實業教育以圖補救國家財政的當口,兩廣高等工業學堂應時而生,以造就實業人才為第一要務。在兩年多的辦學中,學堂為近代廣東培養了最早的一批實業人才。雖在國內政局動蕩之大環境下,多有工業學校與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相似,命運多舛,停辦者十之八九。
廣東作為最先開通的省埠,近代工業之盛也位居全國先列,但在創辦工業教育上卻顯不足。早期沒有投放充足的教育經費,以重視在校生的實驗訓練,興技術之所長;后主持教育者鮮有既擁有經濟學識又兼備辦事能力者,故而無法有效解決實際辦學過程中的棘手問題,致使在因戰事停辦之后,無繼復之可能。
兩廣高等工業學堂“以研究學術技藝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興工藝為成效”。開辦之始,先設預科。預科分為高等班(3年畢業)及尋常班(4年畢業)兩級,俟預科學生畢業后,才開設本科。本科決定開辦機器、應用化學及土木工學3科。學堂考試計有臨時考試(每月或間月一次)、學期考試(每半年一次)、學年考試(每年一次)及畢業考試(預科畢業考試時呈請提學使司會同學務官、教育會人員暨本堂人員監考;本科畢業考試規定要呈請提學使司轉詳督撫憲督同咨議局議長、暨教育總會會長及副會長等監考)4種。畢業考試先期由學堂將學生履歷冊、功課分數冊、請假曠課冊、各科講義教科書、學生筆記成績匯具齊全……。學生畢業考試之后,除由本學堂發給分數等第文憑外,呈由提學使司按照畢業分數等第,咨明學部給予獎勵。歷史在前進,時代在發展,兩廣高等工業學堂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經驗,比如在學生管理方面各項制度很嚴格,有功課考驗規則、講堂規則、操場規則、自學室規則、寢室規則、行禮規則等,對當今教育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周斯銘. 發刊詞[J]. 工學(廣州),1924(01):1-6.
[2] 佚名. 工業教育談[J]. 江蘇(東京),1903(01):69-76.
[3] 李敦化. 兩廣工業學堂[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4] 紀聞. 中國部:廣東:撫署改造工業學堂[N]. 廣益叢報,1906,114:9.
[5] 孟森編. 城鎮鄉地方自治事宜詳解[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09.
[6] 龍裔禧. 關于兩廣高等工業學堂之記載[J]. 廣東省教育會雜志,1921(02):122-126.
[7] 李敦化. 兩廣工業學堂[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8] 龍裔禧. 咨廣東巡按使抄送龍裔禧稟請恢復廣東工業專門學校[J]. 教育公報,1914(06).
[9] 文牘. 兩江總督札上海道改廣方言館為工業學堂文[J]. 教育雜志(天津),1905(06):10-11.
[10] 奏議. 商部奏遵旨籌議添設藝徒及中等工業學堂并酌擬辦法折[J]. 教育雜志(天津),1905(12):2.
[11] 長手島精一. 商務通議:論日本之職工教育[N]. 湖北商務報,1903(13):12.
[12] 長手島精一. 學藝叢錄:歐羅巴大陸之工業教育[N]. 湖北學報,1903(19):212.
[13] 龍裔禧. 咨廣東巡按使抄送龍裔禧稟請恢復廣東工業專門學校[N]. 教育公報,1921(20):162-164.
[14] 李敦化. 督院張準學部咨核覆高等工業學堂機械應用化學兩科學生分別查覆退學并飭嗣后續聘專科教員隨時呈報各緣由行東提學司轉行遵辦文[N]. 兩廣官報,1911(20):62-64.
[15] 奏議. 商部奏遵旨籌議添設藝徒及中等工業學堂并酌擬辦法折[N]. 教育公報,1915(12):125-126.
(薦稿人:於梅舫,中山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