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慧
摘 要:目前地鐵在終點站的折返多采用站后折返模式,但場地受到限制或是該站不作為永久終點站時,采用站前折返也可以解決列車折返問題。本文以島式車站采用站前交叉渡線為研究對象,將站前折返分為5個工況,并從時空資源占用角度出發,通過移動“距離-時間”曲線分析多種工況銜接轉換的控制點,以及不同工況下的緊接續下的最小理論折返時間,本文認為采用站前交替折返可獲得較大的折返能力。同時,折返能力主要受到信號轉換以及側向和直向進出站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采用不同影響因素參數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對站前折返能力的影響,進一步提出提升站前折返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站前折返;時空資源;折返能力
中圖分類號:U231.4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目前,地鐵終點站多采用站后折返模式[1,2],但當車站尾部受到建筑物或地形條件的限制時,可采用將折返渡線至于站前,以達到實現列車折返和減少土建規模的目的。此種折返方式對運輸組織有較高的要求,但卻可以解決實際設計時遇到的如站后無設置折返線條件、減少與線網中其他線路的換乘距離等問題[3]。目前我國地鐵車站,約有32%的車站采用站前折返,德國約有27%,莫斯科有24%[4],我國較為典型的站前折返車站有北京地鐵的13號線西直門站、6號線五路居站和亦莊線的宋家莊站、西安地鐵9號線的紡織城站和重慶1號線的朝天門站。
學者對折返能力的研究較多,但由于站前折返在實際運營中實現120 s較為不易[5]和在列車折返中可能存在進路干擾[6]等一些缺點,對站前折返的研究較少,部分學者提出采用站前交替折返的折返能力大于單渡線折返[7],而當站前交叉渡線配合協調的運營組織時,其折返能力可大于站后折返[8]。在應用針對性上,梁九彪提出在兩條地鐵線路呈T型交叉時,為減少乘客換乘時間,車站配線布置一般采用站前折返形式[9]。在站前折返能力提升上,張雨潔提出在站前增加停車線、采用大號道岔和改造島式站臺來減少敵對進路的方法[10]。
站前交叉渡線折返站根據行車密度的不同,可采用單股道折返和雙股道折返,其中單股道折返又分為側進直出及直進側出兩種方式。本文以站前交叉渡線島式車站為研究對象,車站布置如圖1所示。對列車走行距離與占用時間構建“距離-時間”曲線,從時空資源占用角度,通過不斷移動該曲線,分析站前折返的多種工況。
1 站前折返工況
本文從“第一列上行列車側向進站至II站臺—第二列上行直向進站至I站臺—II站臺列車直向出站—I站臺列車側向出站”兩列車完全不存在任何干擾的工況出發,通過移動列車的進站時間,對列車占據的空間和時間資源進行分析,找到控制列車折返能力的約束點和最優折返工況。
在研究過程中,假定I站臺和II站臺的側向進(出)站時間大于直向進(出)站時間,列車停站時間大于信號轉換時間和列車折返轉換時間,列車在站臺I和II的停站時間不固定。假設側向進站至II站臺的第一列上行列車為列車1;直向進站至I站臺的第一列上行列車為列車2。
1.1 工況1
工況1是行列車1側向進站至II站臺—II站臺列車1直向出站—列車2直向進站至I站臺—I站臺列車2側向出站”兩列車完全不存在任何干擾,前車完全出清車站后,后車才被允許開放進站信號。本文建立距離-時間曲線圖,以列車預備開啟進站信號為橫坐標-時間周期的起點,以列車的制動點為縱坐標-距離的起點,來描述列車從制動點位置起至列車停穩到站臺的運行過程。
1.2 工況2
工況2是通過向前移動列車2(上行直向進入I站臺的)進站時間,得到當前車在進行II站臺直向出站的時候可以平行進行后車在I站臺直向進站作業。
工況2具體作業為:列車1側向進站至II站臺—列車2直向進站至I站臺和II站臺列車1直向出站平行作業—I站臺列車2側向出站。但此工況對第三列進站列車有一個控制點:需要列車2完成側向出清I站臺后列車3才可開始發進站進路。
1.3 工況3
工況3是在工況2的基礎上,持續移動列車2進站時間,第二列車在此工況的進站時間由和工況2中的列車1的出站作業提前至列車1完成進站作業,與列車1進行旅客上下車和列車折返時間作業同步進行。
此時存在三個控制點:
控制點1:列車2的進站時間控制點為列車1必須完成側向進入II站臺的作業;控制點2:列車2在I站臺的側向出站作業必須在列車1完成在II站臺的直向出站作業后控制點3:列車3側向進入II站臺的作業必須在列車2完成在I站臺側向出站作業。
1.4 工況4
工況4是在工況3的基礎上向前移動列車2(直向進入站臺I的列車)進站時間,在此過程中存在列車1側向進站作業與列車2的直向進站作業產生時間、空間資源干擾的不可行情況。直至列車2(直向進入站臺I的列車)提前列車1(側向進入站臺II的列車)進站,此刻將列車1成為列車1’,因此工況的控制點是:
控制點1:列車1’進站時間控制點為列車2必須完成直向進入站臺I的作業;控制點2:列車2側向出站時間的控制點為列車1’必須完成側向進入站臺II的作業;平行作業:列車1’直向出站與列車3直向進站平行作業(如圖6)。
1.5 工況5
工況5是在工況4的基礎上,不斷移動列車2的進站時間,最后得到列車2和列車1’完全沒有干擾的情況。
1.6 不同工況折返時間分析
1.7 小結
通過分析各工況情況,可以發現列車到/發的控制點主要在:前車的側向進站與后車的直向進站作業、前車的直向出站與后車的側向出站作業、前車的側向出站與后車的側向進站作業。在平行作業上一般是前車直向出站與后車的直向進站作業。
從計算公式看,折返時間間隔與信號轉換、側向進出站時間、直向進出站時間和停站時間有密切關系。從深層來看,影響上述時間的具體因素是折返站站型、列車速度以及列車的控制方式,其中列車限速是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此與列車類型、坡度、停車制動曲線和道岔限速有關。
2 折返能力計算實例
2.1 計算參數取值
計算參數參考ERTMS/ETCS列車模型標準。主要參數如下:
(1)列車最高運行速度80 km/h,信號ATO推薦速度75 km/h,列車總長120 m;
(2)信號轉換時間15 s;
(3)站臺I和II停站時間60 s,同時包含折返時間;
(4)采用9號道岔,列車過岔限速35 km/h,采用12號道岔,列車過岔限速45 km/h。
2.2 測算結果
采用9號道岔工況1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68 s、工況2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52.5 s、工況3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28 s,工況4平均折返時間約為87 s,工況5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68 s;采用12號道岔工況1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60.5 s、工況2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44 s、工況3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21.5 s,工況4平均折返時間約為83.5 s,工況5平均折返時間約為160.5 s。從中可以看出12號道岔相較于9號道岔平均減少6.7 s,對不同工況而言,采用站前交替折返的折返可獲得較大的折返能力,工況4的平均折返時間均小于120 s,當能充分完成各項進路及折返作業緊接續時,工況4可獲得較大的折返能力。
3 結論
對比不同工況,采用站前直向和側向交替進站,在緊工序情況下具有較大的折返能力,平均折返時間小于120 s,可以保證30對折返能力。對比不同道岔型號,12號道岔折返時間平均小于9號道岔6.7 s,折返能力約可提升8對。在日常運營及設計中,可根據行車密度,選用不同工況,當行車密度需求更高時,可采用大號碼道岔來提升雙股道的折返能力,保證正常運營。
參考文獻:
[1]毛保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張國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李瓊.地鐵站前交叉渡線折返能力探討[J].都市快軌交通,2019(2):75-78.
[4]江志彬,韋實.國內外城市軌道交通折返站站線布置形式案例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6(2):40-45.
[5]于辰成.城市軌道交通典型車站配線設置研究[J].鐵道通信信號,2019(8):79-83.
[6]王珮瑤,郭進.基于列車追蹤仿真的城市軌道交通折返能力的研究[J].鐵路計算機應用,2011(12):54-57.
[7]陳駿,袁江,王芳玲.設置站前交叉渡線初期終點站的近遠期折返能力適應性研究——以南寧地鐵2號線2期工程壇澤站為例[J].隧道建設(中英文),2020(3):389-396.
[8]徐小亮,柴慧君,薛強.地鐵列車站前折返效率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10):119-121.
[9]梁九彪.城市軌道交通站前折返能力分析與計算[J].都市快軌交通,2008(5):27-30.
[10]張雨潔,王文波.地鐵折返站折返能力計算及其參考圖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20(11):141-148.
[11]徐小亮,柴慧君,薛強.地鐵列車站前折返效率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10):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