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鵬
摘 要:對公路和城市道路超高計算的區別進行闡述,分別從橫向力系數μ、路拱橫坡i和半徑R的取值等方面進行對比,并闡述計算原理,以便合理地設置超高。
關鍵詞:公路;城市道路;超高計算原理
中圖分類號:U412.3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城市外圍既有公路斷面形式已經不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為滿足城區周邊居民出行需求,城郊公路需兼有城市道路功能,設置人非系統及市政配套管線。在超高設置時,公路和城市道路存在著差異。下面就針對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超高設置,分別進行對比說明,希望能為廣大設計人員提供參考。
1 超高設置的由來
汽車在平曲線上行駛時會產生離心力,其方向水平背離圓心。離心力對汽車在平曲線上行駛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它可能使汽車向外側滑移或傾覆。為了減少離心力的影響,使汽車在平曲線上穩定行駛,必須將道路做成外側高、內側低呈單向橫坡的形式,這種設置叫做超高。
眾所周知,根據汽車行駛受力分析,離心力F大小如下:
由于豎向力是穩定因素,橫向力是汽車行駛的不穩定因素,而同樣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重量的汽車上其穩定性程度是不一樣的,于是采用橫向力系數來衡量,其物理意義可近似地理解為單位車重上受到的橫向力。由此可以推導出橫向力系數μ、超高ih、設計速度ν和圓曲線半徑R之間的關系,即:
在實際應用中,設計速度和圓曲線半徑都是已知的,要確定超高的取值,尚需確定橫向力系數μ的取值。
2 μ值的確定
汽車在彎道上行駛的穩定性,主要是指橫向抗滑穩定,即保證汽車不會橫向滑移,抗滑穩定取決于路面的潮濕程度、車速、路面類型等,其中與路面的潮濕程度關系最大。橫向力系數μ選用不僅考慮汽車在彎道上行駛時的穩定性,還要考慮乘客的舒適性以及對燃料、輪胎消耗的影響,汽車在彎道上行駛時,不同的μ值對乘客的舒適感和對燃料、輪胎消耗的影響見下表1、表2。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1]中規定μ的取值如下表所示:
《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 193-2012)[2]中,考慮到我國城市道路大型客、貨車較多的特點,而且城市道路由于非機動車的干擾,交叉口較多,一般車速偏低,因此μ值可以加大點。其取值如下表所示:
3 i值的確定
在公路上,為了迅速將路面雨水排出公路范圍以外,防止雨水下滲路基,路拱橫坡一般取值2%;而城市道路中一般車行道較寬,為了防止車行道邊線與中心線落差過大,影響美觀,路拱橫坡一般取值1.5%。
4 工程案例
案例一: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某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設計速度60 km/h,機動車道寬18 m,路拱橫坡1.5%,JD1半徑=300 m,超高設置情況如下所示:
方法一:按公路工程標準計算
根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3],查表7.4.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半徑R=1 500 m,故R=300 m時需要設置超高。查表7.5.1,城鎮區域最大超高為4%,查條文說明表7-1,超高取值為3%。
方法二:按城市道路工程標準計算
對于城市道路超高值的設定,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通過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取值,另一種是通過理論計算取值。
(1)查規范:
根據《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 193-2012)[2],查表6.3.2,不設超高的圓曲線半徑R=600 m,故R=300 m時需要設置超高。查表6.4.1,設計速度為60 km/h時,最大超高橫坡度為4%,超高取值為4%。
(2)根據公式計算:
本項目設計速度為60 km/h,路拱橫坡為1.5%,不設超高最小半徑為R=ν2/[127·(μ+i)]= 602/[127×(0.067-0.015)]=545.12 m。
因此R=300 m時需要設置超高。
ih=ν2/(127·R)-μ= 602/(127×300)-0.067=0.027
因此本項目超高取值為3%。
經過對橫向力系數的驗算,μ=ν2/(127·R)-ih=602/(127·300)- 0.03=0.064﹤0.067,本案例中,超高設置滿足行車舒適和安全的要求。
綜上所述,超高設置過大時對非機動車的行駛不利,本案例超高設為3%更加合理。
案例二: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某三級公路兼城市支路,設計速度40 km/h,機動車道寬12 m,路拱橫坡1.5%,JD3半徑=250 m,超高設置情況如下所示:
方法一:按公路工程標準計算
根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3],查表7.4.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半徑R=600 m,故R=250 m時需要設置超高。查表7.5.1,城鎮區域最大超高為4%,查條文說明表7-1,超高取值為3%。
方法二:按城市道路工程標準計算
(1)查規范:
根據《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 193-2012)[2],查表6.3.2,不設超高的圓曲線半徑R=300 m,故R=250 m時需要設置超高。查表6.4.1,設計速度為40 km/h時,最大超高橫坡度為2%,超高取值為2%。
(2)根據公式計算:
本項目設計速度為40 km/h,路拱橫坡為1.5%,不設超高最小半徑為R=ν2/[127·(μ+i))= 402/[127·(0.067-0.015)]=242.28 m。
因此R=250 m時無需設置超高。
但為了滿足規范的要求,可設置等同于路拱橫坡的超高,此時μ=ν2/(127·R)- ih= 402/(127×250)- 0.015=0.035﹤0.067,綜上所述,本案例超高設為1.5%比設為2%更加合理。
5 結語
綜上所述,公路主要為長距離的交通流,車輛運行速度高,μ取值一般按0.035~0.040取用;而城市道路主要具有功能多樣性、交通組成復雜、交叉口多的特點,車輛運行速度較低,所以同樣的線形和設計速度,μ取值一般要大些,因此公路的超高設置相對城市道路來說偏高。并且城市道路的超高設置需要理解計算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設計時靈活應用規范,合理地設置超高。
參考文獻:
[1]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
[2]CJJ 193-201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3]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