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民
摘 要:如今,我國對文物物流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國文物物流的體系還不夠完善,文物在運輸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要想推動文物物流專業化發展,就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物流政策,建立文物物流誠信體系及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并積極引進物流管理的全新技術。
關鍵詞:文物事業;文物物流;文物運輸;文物包裝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文物作為一種由人類社會活動代代流傳的文化寶藏,其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體現文化實力、樹立文化自信、彰顯文化底蘊上有著重要意義。我國文物作為一種社會資源,不僅極具觀賞、歷史和科學等價值,還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程。
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頒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該文件指出:“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煥發新的光彩,用文明力量助推發展進步。”[1]在此背景下,眾多地區的博物館紛紛將其文物展出,加上個人買賣、收藏文物愈加頻繁,市場對文物物流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但是,因為文物物流具有專業性、集成性等特征,在選擇第三方物流公司時有著嚴格的要求。在此,筆者簡單介紹文物物流的相關信息,并建議將保護文物的包裝、移交、輸送、展出、收回、路途規劃和報關等方面的工作交給專業人員。
1 文獻綜述
2011年,汪俊枝和汪培梓提到了文物物流過程涉及藏品或者遺產的轉移以及文物探尋、挖掘后和文物進行展出時的運輸,說明文物物流具有專業性、綜合性、集成性等特征[2]。2013年,楊斌指出了文物運輸前需要的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并強調要做好文物包裝和相關方案的部署,以及裝車、運輸工具的選擇,和確認押運人員的身份、文物安全的保障、文物數量的清點、文物的交接、運輸行駛的速度等相關事項[3]。2016年,王濱提出了文物展覽的基本管理與保護,其中包括搬運途徑、包裝方式、擺放位置以及濕度和溫度的控制等[4]。2016年,李春玲對中歐文物運輸要求的差異進行了探討。她提出中國文物運輸的要求主要是有關文物運輸包裝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包裝箱制作手法及裝箱方式等[5],而歐洲文物運輸要求主要是有關文物包裝的整個流程的相關操作,其更加注重風險評估等前期的準備,以及對包裝人員專業性的選擇等。2020年,朱群芳將研究視角放在文物的理論發展層面,其將文物物流的概念歸納在文物的移送、打包、輸送、展出和交接這五個階段,提出了以供應鏈角度對文物物流進行系統化、標準化管理,規范相關行業準則,和培養文物物流專業人才等相關建議。2020年,羅寧以西安市的文物物流為例,發現了文物物流在倉儲、運輸方面存在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
2 中國文物物流現狀分析
2017年2月份,《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正式公布,其具體說明了關于推動文物事業發展部署的計劃,舉例了如何實施相關舉措來增加文物的活性和推進文物的合理利用,并提出要合理利用文物的活性,將其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文件頒布后,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和文物展覽館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文物展覽會等活動,加大了文物在人群中的宣傳力度。
2.1 文物物流需求量大
隨著博物館文物的大量展出,文物自身的魅力也得以在文化圈中展現。以2020年11月為例,北京、上海、蘇州、深圳等地舉辦了文物展覽11場,其文物運輸大多委托給第三方物流。由表1可知,2016年至2018年,全國博物館數量從4 109增長至5 354,共計增長了1 245家,與2016年相比博物館數量的增長率達到了30.29%;2016年全國博物館舉辦文物藝術品共計12 420個,2018年增長為26 000個,其數量是2016年展覽數量的2.09倍;2016年全國博物館總參觀人數為1.01億,2018年參加人數高達11.3億,是2016年總參觀人數的11.3倍。由此可見,我國文物事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人們越來越關注文物,所以文物的交流、運輸需要更專業的物流服務來保障其安全。
2.2 文物物流各個環節不夠完善
文物物流的發起方如博物館、拍賣行、私人收藏家等單位聘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作為文物物流的運輸參與方,但是目前對于文物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選擇沒有具體的客觀評價標準,沒有完整的信用評價體系,加上國家頒布的文物物流相關政策較少,文物物流各個環節的規范不夠完善,所以文物物流無法做到高水平、標準化管理。文物物流相關政策文件見表2。
3 推動文物物流專業化的措施
3.1 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文件
國家文物局及相關部門應該出臺文物物流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定并健全文物物流各個環節的相關標準,以推動文物物流的專業化。應建立文物物流物流的標準化信用體系,通過對文物物流中物流服務方進行的信用評級,來幫助發起方選擇最佳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據出臺的相關政策制定文物物流策劃方案,對文物物流活動中的各個主體及相關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保障文物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接收方的需求;政府應該出臺相關的專業人才培訓政策,對參與文物物流的人員進行專業化系統性的培訓,制定標準的文物物流管理規范,從而對文物物流的全過程進行高效管理。
3.2 建立文物物流的信用體系
推進文物物流信用體系的建設有助于加強文物物流信用服務和監管機構專業化。完善信用賞罰機制,建立健全、標準的信用制度可以保障文物物流的安全性和規范性,并且使文物物流行業門檻標準化,促使第三方物流公司提高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程度,以達到更高的文物物流服務水平。
相關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文獻梳理及特殊性研究,界定文物物流內涵、分類以及發展特征。再以實地調研的方式尋找和分析文物物流的成功案例,結合文物物流的相關需求、服務和供給,分析物流風險因素,構建相關的產業模型,最終構建一個支持信用分級服務、規避風險的文物物流信用體系。
3.3 物流新技術的應用支撐
市場對文物物流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只會不斷上升,這就意味著需要更先進的物流技術來支撐其運行發展。現代物流的新型信息技術運用到文物物流的每個環節中可以提高整個文物物流的效率,保障文物物流的安全性。
現代信息技術除了可以提高服務水平,還能幫助制定完美的物流計劃,保障物流的包裝和運輸。其通過掃描功能可以分析出文物運輸過程中包裝箱的具體形狀和結構,通過對運送路況、運輸環境的分析可以提升文物物流公司的防范風險能力。現代技術也將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數據庫,建立模型以集中規劃文物的包裝材料及運輸方式。同時通過引進高精尖儀器探查可以準確量化文物物流的相關工作,幫助物流公司保障風險防護、提高運行方案的可行度,以及模擬文物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人員管理方面其引進人臉識別等可視化技術,以實時監管文物物流環節的全部流程,了解文物運輸情況,保障文物的安全。
3.4 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具備是作為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合格的職業道德素養是文物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每個文物工作者必須要承擔起相關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需要在面對不同類型的文物運輸時,保持準確的判斷力,以及時確認包裝和運輸的方案,來保護文物的運輸安全。所以物流公司要大力增強人才培養的實踐力度,將緊密型工學結合和現代學徒制聯系在一起構建全新的培養模式,著重解決文物物流管理人才的稀缺問題。
國家和文物物流相關產業應積極建立健全人才的培養機制,出臺人才培養的支持性政策,并盡快設計方案,通過培訓、交流、引進等方式擴大文物物流專業人才的規模。在培訓等方面制定詳盡計劃,加強學校和文物研究機構、文物物流企業的合作力度,從而以多元化形式來培養文物物流專業人才。文物物流從業人員應該具備嚴格的資格認證,要求從教育領域開始,著手推進文物物流專業的建設,鼓勵學術界對文物物流理論的科學研究,這樣才能給文物物流業帶來一個光明的發展前景。
4 結語
本文對文物物流的理論發展進行了梳理,對文物物流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通過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建立文物物流的信用體系、引進物流管理的新技術、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等相關建議,不斷推動文物物流專業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02-22)[2021-06-11].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35519/Document/1542897/1542897.htm.
[2]汪俊枝,汪培梓.文物物流特征分析與體系構建[J].物流科技,2011(5):69-71.
[3]楊斌.文物運輸安全的文化探索[J].藝術百家,2013(增刊1):355-356.
[4]王濱.文化交流展示中的文物保護[J].人文天下,2016(4):59-61.
[5]李春玲.中歐文物運輸包裝規范對比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6(5):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