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吳嚴冰
(1.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2.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1)
頸肩痛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疾病,頸肩疼痛可放射至頭部、軀干和上肢區域[1]。隨著計算機、手機、互聯網的普及,頸肩痛的發病人群逐漸年輕化,高發年齡已降至30歲以下,尤以大學生較為突出[2]。肌筋膜疼痛觸發點(MTrPs)是骨骼肌內結節處大量高度異常的敏感小點,研究證實MTrPs在損傷的骨骼肌中會出現遠部牽涉痛、關節活動度受限和肌肉功能抑制等一系列癥狀,并抑制了損傷修復及肌肉功能的改善,而滅活MTrPs能緩解骨骼肌疼痛[3-4]。大量研究表明,功能性訓練對損傷后的康復有顯著效果,且能降低復發率[5]。該研究嘗試運用肌筋膜觸發點和功能性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對頸肩痛進行治療,并觀察療效,為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提供臨床依據。
選取30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頸肩痛志愿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人,2組基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18~23歲;除頸肩疼痛外無其他癥狀,過去1年內出現頸肩疼痛3個月;通過檢查有頸部肌肉緊張或條索、局部壓痛、活動度受限等體征,但雙上肢無頸神經根壓迫癥狀;自愿加入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入組前3個月進行過或正在進行頸肩部康復訓練者;進行X線片和物理檢查,有病理性頸椎病或典型結構異常者;有運動系統、心腦血管等重大器官疾病者。
1.2.1 實驗方案
實驗組采用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聯合功能性訓練的治療方法。依據MTrPs理論,采用超聲波對MTrPs進行滅活,每周1次持續4周。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情況設計針對性的功能性訓練,其原理為拉伸、松解屈頸肌群,加強頸伸肌群力量。訓練方法:(1)四向拉伸,5次/組,2~4組,主要作用為拉伸頸伸肌、頸屈肌,改善頸部不適。(2)前后平移頸部收縮練習,15~20次/組,2~4組,主要作用為收縮頸部深層屈肌群,加強頸部屈肌力量,使頸椎保持正常體位。(3)肩部拉伸,5次/組,2~4組,主要作用為放松肩部肌肉,緩解疼痛,改善圓肩不良體態。(4)靜態仰頭夾背練習,6次/5s,8組,主要作用為提高肩胛穩定性,改善圓肩駝背姿態,提高肩關節力量,改善肩頸部緊張。功能性訓練每周3次,持續4周,訓練結束后,對受試者進行相關肌肉的拉伸、放松。
對照組:單純對MTrPs進行超聲波治療,每周2次,持續4周。
1.2.2 實驗指標
受試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2周、治療后比較3組評分。(1)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表示疼痛狀態(分值越低表明疼痛越輕)。(2)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此量表常用于頸椎功能狀態評估(分值越高功能障礙越重)。(3)Odom療效評定,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此方法常用于療效評定。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Odom療效評定比較[n=15,例(%)]
1.2.3 統計方法
應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2組之間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數據表明(見表1、表2),治療前,2組受試者的VAS、ND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第2周治療后,2組受試者的VAS、NDI評分呈現下降趨勢,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4周治療后,實驗組VAS、ND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因此,肌筋膜觸發點聯合功能性訓練治療大學生頸肩痛比單純進行肌筋膜觸發點治療頸肩痛疼痛減輕或消失更快。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n=15,±s)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n=15,±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NDI評分對比(n=15,±s)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NDI評分對比(n=15,±s)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4可知,4周治療結束后,實驗組的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因此,肌筋膜觸發點聯合功能性訓練治療頸肩痛療效更好且更為持久,不易復發。
實驗數據表明,30名受試者在實驗后VAS評分、NDI評分、Odom療效評分3類指標的測試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實驗組的變化較對照組更顯著,說明2種不同干預手段對頸肩痛的影響不同,肌筋膜觸發點結合功能性訓練的效果更為明顯。
MTrPs超聲波療法的理論依據:MTrPs是骨骼肌內結節處大量高度異常的敏感小點,在觸發點處按壓可以觸摸到一條拉緊的肌帶[6-7]。MTrPs分為活化觸發點和隱性觸發點[8],活化觸發點表現為自發性疼痛,會引起局部或遠處牽扯痛、壓痛、交感現象和關節受限等癥狀[9-10]。
頸肩痛功能性訓練的原理:(1)解決肌肉緊張度和力量不均衡的問題,通過功能性訓練加強弱肌群力量,牽張緊張肌肉群,可使得兩側肌肉力量、緊張度均衡,減少肌肉的疲勞損傷,從而減小疼痛;(2)進行身體姿態的糾正練習,使各部位的骨骼恢復于正常體位,可有效減少疼痛的復發。通過功能性訓練能夠有效提高頸部肌肉力量、耐力、柔韌性和頸椎核心穩定,改善患者頸痛與頸椎活動度[11-13],是防止MTrPs形成或復發的重要手段[14]。該研究在實驗組進行超聲波治療的同時加強弱肌肉群,拉伸放松緊張肌肉群解決頸部肌力不均問題,使頸部生物力學結構平衡,各部位骨骼恢復于正常體位,達到預防疼痛再次復發的目的。
該研究證實,通過對MTrPs滅活同時聯合功能性訓練對頸痛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進行滅活MTrPs治療。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聯合功能性訓練可以提升治療效果,同時具有協同作用,能夠很好地消除疼痛及癥狀,無不良反應,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明顯的治療頸肩痛的方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