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超程 余立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湖北武漢 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游泳作為一項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的體育健身項目,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喜愛。通過對當前游泳相關文獻梳理分類,發現當前研究熱點多以游泳訓練的教學方法、生理生化特點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游泳相關領域研究熱點、發展現狀的研究較少,相關領域前沿熱點研究體系還不夠完善[1]。該文通過計量學的方法,探尋近年來游泳運動的研究趨勢與發展方向,為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的科學發展提供參考。
該文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據庫作為數據源,在數據庫中以1999—2020年為時間節點,以“游泳”為檢索詞進行查找,共收集有效文獻493篇。
運用Excel和Cite Space V可視化軟件,對收集的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的所有文獻進行匯總歸納分析。知識圖譜作為一種研究分析工具,克服了文獻綜述和專家判斷的主觀性,能夠較好地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知識分布和演進情況[2]。
論文的發表數量與時間的關系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游泳運動研究的發展趨勢[3]。通過CSSCI數據庫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收集有效核心論文493篇。論文發表數隨年份的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1998-2018年我國游泳相關領域文獻數量統計圖
1998—2020年間我國游泳相關文獻數量呈波浪形趨勢[4],在2004-2012年期間呈上升趨勢,2008年到達頂峰,之后呈下降趨勢。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游泳運動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后,發文量開始下降,由于近年來我國游泳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當前游泳技術、戰術趨于穩定,創新難度增大,理論研究也就有所下降。
2.2.1 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游泳相關領域研究文獻的核心,是對文獻主題的高度概括[5]。
通過對我國游泳研究領域高頻關鍵詞統計,頻次由高到低分別為游泳(151次)、游泳運動(43次)、動物實驗(35次)、游泳運動員(35次)、游泳訓練(34次)、大鼠(22次)、力竭性游泳(19次)、花樣游泳(18次)、優秀運動員(16次)、運動訓練(13次)、小鼠(12次)、血乳酸(12次)、高原訓練(12次),其余都在10次以下。
以上高頻關鍵詞可分為2類:競技游泳和運動健康。優秀運動員、花樣游泳、運動訓練、高原訓練、競技游泳等關鍵詞均圍繞競技體育展開。競技體育包括了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技戰術分析等方面。游泳運動作為一項競技體育項目,提高和發展運動員競技能力是游泳訓練的基本任務。新的訓練方法,如高原訓練,在這種訓練模式下運動員的血清睪酮和血紅蛋白含量得到了明顯提高,能在短期內快速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這些關鍵詞與競技體育密切相關。
動物試驗、大鼠、力竭性游泳、小鼠等關鍵詞以生理生化的角度來研究游泳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動物實驗,通常用“大鼠”做實驗對象,對其進行游泳干預,來分析游泳對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6]。由此可知,競技游泳和運動健康是目前我國游泳研究的高頻熱點。
2.2.2 前言熱點分析
游泳相關領域突現詞(burst),表示該關鍵詞在該領域研究文獻突然增長的狀況[7],這些突現詞表現了這時期游泳研究的熱點。
如圖2所示,教學方法、游泳運動員、出發技術、運動訓練等關鍵詞在2000年左右突然增長,這與我國游泳競技水平提升有關。動物實驗、運動生理學、大鼠等關鍵詞2005年開始出現,說明學術界對游泳的研究開始通過大鼠實驗研究游泳對生理機能的影響。2014年以來,游泳與糖尿病相關文獻增加,糖尿病與游泳是近年來游泳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研究表明,運動療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體重減輕和并發癥預防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8]。

圖2 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突現詞統計圖
綜上所述,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研究主要為競技體育服務,其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運動訓練、生理學及以血乳酸和最大攝氧量為主的生理生化指標等方面研究。近年來,以健康為目的的游泳研究日益增多,可能會成為未來學術界和體育界的研究前沿。
對游泳相關領域科研機構的研究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不同區域的研究機構對游泳相關領域研究水平的差異。
1998—2020年,我國游泳相關領域論文發表量在5篇及以上的核心機構有25家,共發表論文260篇。其中,北京體育大學發表論文數量最多,47篇,占總發文量的18.7%;廣州體育學院以23篇的發文量占據第二,占總發文量的8.88%;成都體育學院、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和上海體育學院分別以21篇、16篇和14篇發文量,分別排第三、四、五名。
在所有發文5篇及5篇以上的核心研究機構中,體育類院校共11所,發表159篇,占總發文量的61.15%;師范類院校共6所,發表49篇,占總發文量的18.84%;研究所共2所,發表23篇,占總發文量的8.88%;其他機構發表29篇,占總發文量的11.15%。
由此可知,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院校,它們是1998—2020年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研究的文獻研究的主力軍。
在該研究的493篇論文中,經統計共有921名學者從事游泳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其中發表文獻10篇及以上2人,占比為0.22%;發表文獻8~9篇3人,占比為0.33%;發表文獻6~7篇14人,占比為為1.52%;發表文獻4~5篇22人,占比為為2.24%;發表文獻2~3篇及181人,占比為19.65%;發表文獻1篇699人,占比為75.90%。由此可知,在1999—2018年期間,游泳相關領域受到了廣大學者的廣泛關注,但高核心作者相對較少且相對集中。
從發文量看,排在首位的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的程燕,發表論文13篇,研究方向游泳技術研究、信息研究和體能研究;排名第二的是北京體育大學的高捷,發表論文10篇,研究方向游泳教學與訓練;成都體育學院的叢寧麗發文9篇排名第三,主要從事游泳理論和社會體育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的溫宇紅、陸一帆分別發表核心文獻8篇,排名第四。結合前文分析,這些核心作者研究方向與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研究熱點基本吻合。
從作者單位來看,在發文5篇及以上的21名高核心作者中,來自體科所有6人,來自體育院校有8人,來自師范院校有4人,來自綜合院校有3人。
由此可知,我國游泳相關領域高核心作者主要分布在體科所和各大體育院校,師范院校和綜合院校體育學院也有所涉及,但與游泳訓練息息相關的各體校、體工隊基層教練卻少有涉及,相關研究學者之間的合作比較少。
近年來,我國游泳相關領域研究重點已經從競技體育轉向促進健康為目的游泳研究,促進健康為目的游泳研究逐漸成為游泳相關領域學術界的研究前沿。
各科研機構之間缺乏相互合作交流,缺少跨地區、跨領域的研究合作。從事競技游泳研究的科研人員大多來自于同一科研機構,主要分布在各大體育院校、師范院校體育學院及體育科研機構,與游泳訓練息息相關的各體校、體工隊基層教練涉及較少。
游泳理論的研究應聯系游泳實際,要從跨學科多角度的視角研究游泳運動,加強科研機構之間交流合作,促進游泳項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