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程
(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4)
足球是一項間歇性團體運動,需要不同能量系統供能。快速變向是團體運動中的表現限制因素[1]。足球項目中,運動員必須在不同的方向加速、減速、再加速。相關統計結果顯示,一名運動員在一場比賽中要變向1200~1400次[2]。功能性訓練、傳統力量訓練和增強式訓練等力量訓練方法,均已被證明能有效地對神經肌肉性能的表現產生有益的效果。
研究表明,不同的功能訓練項目(如自重練習、彈性阻力帶練習)對垂直跳躍效果顯著,另外,增強式短跑訓練也可以提升運動員的速度耐力[3]。Aloui等測試了8周增強式訓練和化學需氧量訓練對U15男子手球運動員直線沖刺、變向等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隨著訓練的進行,運動員在垂直彈跳、直線沖刺和變向能力方面的表現均有提升[4]。在競技體育中,只有有限的時間可用于提高運動表現[5],在此背景下,必須不斷考量不同干預措施的有效性[6]。目前,國內比較功能性訓練、增強式訓練和力量訓練的研究十分稀少,縱向長期研究在文獻中更是罕見。因此,該研究旨在分析4個月的增強式短跑、功能性訓練和傳統力量訓練對學校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線性短跑(20m)、變向(10m)、跳遠(SJ)和最大力量(蹲下時一次重復最大值,1RM)成績的影響。此外,該研究還假設在強度、跳躍、變向和沖刺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的負/正關系。
該研究招募了64名大學生足球運動員,根據研究需要,所有受試者被分成4組,干預組與控制組的不同之處在于,干預組每周進行2次額外的訓練,包括力量訓練、功能性訓練或增強式短跑訓練。所有受試對象每周均要進行4~5次的系統訓練。測試前,受試者至少3d沒有進行過疲勞訓練,沒有人報告在測試時受傷。
目前的研究旨在比較增強式訓練、功能性沖刺跑訓練、傳統力量訓練對線性短跑(20m)、變向(10m)、垂直彈跳和最大力量(1RM)的影響。該研究選擇了縱向設計。運動員被分成4組,分別是傳統的力量訓練組、增強式短跑訓練、功能性訓練組和控制組。干預組將進行4個月的干預訓練(具體實驗方案見表1)。對年輕足球運動員的2次測試分別在7月初和11月進行。

表1 不同干預組實驗計劃綱要
數據描述采用平均值、標準差和95%置信區間(CIS)。所有統計學方法的顯著性水平以P小于0.05為顯著性。采用SW法測試數據的正態性。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確定組間基線的差異。為了分析兩組之間的表現變化,單因素方差分析使用因子組和時間進行了重復測量。在顯著性值中,進行事后分析(Scheffe's檢驗)來定位顯著性變化。使用eta的平方(η2)計算了全局效應的效應大小。一般來說,η2≥0.26的效應值被歸類為大,η2在0.13~0.26之間的效應值被歸類為中等,η2在 0.02~0.13之間的效應值被歸類為小。
該研究旨在比較增強式訓練、功能性沖刺跑訓練及傳統力量訓練對線性短跑(20m)、變向改變(10m)、垂直彈跳和最大力量(1RM)的影響,因此,分析了力量與短跑、跳躍成績的相關系數。研究表明,在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中,傳統力量訓練比增強式訓練、功能性沖刺跑訓更具優勢。此外,研究還發現,力量強度和速度強度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方差r2為22%~32%時,其最大力量與速度的方差對比,絕對值要偏高。
只有肌肉的最大力量在10RM中實現了顯著的性能提高(增長數值分別為15.97和15.89)。值得注意的是,優秀的運動員在力量強度訓練中,個體的身體素質相比較增長率幾乎為零。這可能是由于力量訓練運動員的干預時間太短。在該研究中青少年運動員可以假設肌肉力量中存在肥厚和神經效應。因此,如何觸發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充分刺激或形態適應,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也是之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力量強度干預訓練是改善身體跳躍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只有肌肉力量訓練取得顯著的效果,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取得階段性的成果。下肢蹲跳的表現可由神經元適應(肌內和肌間協調)或形態適應(如肌肉大小)觸發。如10個月以上的力量訓練能使肌肉大小適應,并且能使肌肉內適應訓練強度,從而使之轉化為目標運動[7]。因此,肌肉力量強度訓練中跳躍效果的不足,與訓練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關聯。增強式訓練只強調肌肉的拉伸-縮短周期,因此,根據跳躍的測試發現,單純的收縮在訓練中沒有被激活。同樣,功能性訓練內的刺激不足以適應該訓練。與所有組相比,傳統的力量訓練組在速度變向中表現出更好的訓練效果,而控制組在速度變向中訓練效果不明顯。但是,在運動訓練中,傳統的力量訓練并沒有被保留下來。這可以解釋為,力量訓練中增加的傳統力量訓練不能在目標運動中達到1:1的比例。中樞神經系統必須將神經肌肉系統改善后的表現傳遞出去,隨著目標任務越復雜,遷移的機率就越低。經過10個月的傳統力量訓練干預,增加的最大力量轉移到目標運動。雖然在踢足球的過程中,會進行各種方向變向和增強式短跑訓練,以此增強的力量。研究表明,傳統力量訓練與增強式和沖刺式訓練相比較,可以顯著提高運動員力量和加速度。
一般來說,較長時間的干預可能導致目標運動的進一步改善。此外,減速(即高偏心載荷)的增加對速度變向期間更短的沖刺時間有積極的影響。功能性訓練刺激不足以改善訓練過的運動員的短跑和速度變向表現。然而,年齡和訓練狀況可能是其他研究結果矛盾的原因。8周后功能訓練計劃(體重、彈性阻力帶和足球練習)與傳統的力量訓練計劃(自由重量器械)中,受試者訓練中增加10m沖刺和T敏捷測試。總體而言,相對力值與速度-強度性能的相關性高于絕對力值,也就是說,傳統力量訓練組受試者的表現好于功能性訓練組。
在許多運動中,在短跑和跳躍中身體必須快速移動。DR Clark等人研究結果表明兩次深蹲和跳躍之間具有高顯著相關性[9],另外t檢驗的r(0.81)與蹲起時的速度-力量有顯著相關性(P<0.05)。然而,在一項76名學生運動員的研究中,不同變向測試(即側步、20碼的穿梭跑和回旋跑)的成績與使用史密斯機器的1RM力量之間存在微弱的相關性[6]。不同的相關性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試驗方案或1RM相對于體重的計算所致。分離式的變向(即減速、變向加速)與方向變化的沖刺和速度力量存在聯系,并且最大沖刺速度和力量之間有極高的相關性[8],在高強度的運動中,如果受到重心的偏離,那么會影響沖刺速度。因此,由于足球運動的復雜性,跳躍的全遷移與最大強度存在相關關系,但關系可能較弱。該研究的局限性部分來自于前測組間的顯著差異。一般來說,低水平的訓練可能會帶來更高的潛在表現效果。總的來說,非隨機組的規模較小可能會導致運動員水平限制,這是招募高水平運動員的結果,可能會限制外部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