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靚輝,張會瓊,李調麗,孫紫堅,安天浩,薛陳利
(1.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12;2.中色地科礦產勘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文字、聲像、圖表等記錄和成果資料,是投入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后獲得的寶貴財富(郭慧等,2017;王斌等,2019;梁銀平等,2020),是國家的一種重要數據資產,其價值的體現重點在于開發利用。我國傳統的地質資料管理重“保管和保密”,地質資料以項目為單位立卷歸檔,以“件”為最小管理單元(汪艷梅,2020);資料的定密單元為“檔”,大部分資料都被定為涉密資料,資料流動性極差;資料服務方式主要是借閱者到館手工檢索、復制、借閱的被動服務模式(張明霞,2020)。傳統管理模式下的館藏地質資料只是一座“呆礦”。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地質資料作為數據資產認知度的提高,地質資料開發利用逐漸成為了地質資料管理的重心,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政策并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支持,經過20年的探索,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果,但還存在社會資金參與不積極、開發需求不明確等問題。本文基于對我國地質資料館藏情況和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結合國家級、省級、行業內等不同層級機構的案例,就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以期為提高我國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提供參考。
我國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主要有三大類(嚴光生,2012):第一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主要有全國地質資料館、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第二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主要有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以及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等行業單位的30余家地質資料管理機構;第三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主要是各類涉及地質工作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地質資料管理部門,數量不詳。
據網絡公開信息統計,截至2020年底,第一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館藏資料達53萬余檔(表1);第二類和第三類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因其服務范圍僅限本系統或本行業、本單位,總體館藏情況未知。據了解,有色地質行業資料館的館藏約2.4萬檔;2004年成立的中色地科公司資料室館藏資料800多檔。

表1 全國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館藏情況
自2000年以來,國務院和自然資源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表2),投入大量的資金,開展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大力支持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經過近20年的探索,館藏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明顯提高,地質資料定密更加合理規范,主要館藏機構紙質資料全部實現數字化,館藏機構的服務網絡與信息化管理系統日益完善,全國、各省、地質行業的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和服務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表2 地質資料信息化的相關政策
地質資料要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的前提是資料可以流動、可以被加工,但由于多數地質資料含有明顯或隱藏的涉密信息,而且定密比較寬泛,一檔資料中只要有涉密信息,整檔資料都涉密,大大限制了地質資料的流動性。地質和保密主管部門也一直在探索解決地質資料涉密難題的途徑,早在2007年,原國土資源部與國家保密局共同制定了《全國涉密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經過10余年的探索,第一類館藏機構的資料基本完成了將原來按檔定密的資料全部轉為按件定密或按頁定密,釋放了大量不涉密地質資料,大幅提升了地質資料的流動性,但由于涉及部門多、工作量大等原因,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18年,國家保密局將中國地質調查局確定為密點標注和解密試點單位,探索高效的定密解密工作體系,基本形成了一套密點標注和解密公開工作機制,解密了一批中小比例尺地質資料,并向社會公眾提供共享服務,極大緩解了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保密之間的矛盾(李杰,2020)。但第二類和第三類館藏機構因受權限的限制,對于存量資料無法開展重新定密和解密工作,對于新增資料則仍按照老辦法按檔定密。
地質資料數字化,即將許多復雜多變的地質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是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基礎。在2002年之前,我國館藏的地質資料主要以紙質版形式存儲;隨后,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第一類和第二類館藏機構的資料已全部實現圖文數字化(即紙質資料轉化為了柵格或矢量數據),建立起了目錄數據庫,完成了以“檔”為單位的地質資料“元數據”和“文件級目錄”的提取(張明霞,2020;高學正等,2020;齊釩宇等,2017),建設了各種各樣的專題數據庫,極大的提高了地質資料檢索效率,促進了館藏機構全面掌握館內數據內容,實現了數據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高學正等,2020;齊釩宇等,2020),但第三類館藏機構則大部分還停留在目錄數據庫的階段。
地質資料服務網站是館藏機構提供資料服務的展示窗口,也是機構為用戶提供服務的主要通道。目前,我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的服務網絡主要3種模式:一種是專門地質資料服務網站(機構的門戶網站);一種是嵌入本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務網站的服務欄目(張騫等,2019;吳軒等,2017);一種是地質云節點模式。各館藏機構當前的服務網絡模式見表3。

表3 各館藏機構服務網絡
信息化管理系統是支撐機構提供資料服務的平臺,我國目前主要有兩個大型的資料管理系統,一個是自然資源部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是一個全國統一、動態更新、多級聯動、權威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賈立梁,2018),該服務系統目前主要整合的是第一類部、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另一個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搭建的“地質云”共享平臺,該平臺目前主要整合的是第二類資料管理機構,而且第三類也正逐步以分節點方式加入進來。
全國范圍內,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建設的“地質云”平臺匯聚的數據最多,專業類型最齊全,信息產品最豐富。“地質云”平臺以分布式節點接入方式,整合了包括全國地質資料館在內的直屬單位所形成的海量地質調查、油氣、礦產、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調查等面上的資料數據(黃少芬和劉曉鴻,2016);接入有色地質行業單位、地勘院校、省級地質調查院等節點,補充各節點所形成的特色地質資料和數據。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各種類型的地學信息產品,為公眾提供服務,如全國鉆孔數據庫、地質剖面圖數據庫、各類專題圖件等產品。即將上線的“地質云3.0”,將顯著擴大地質信息線上共享服務規模;地質數據服務實現從“可看”拓展到“可計算”,初步構建地球系統科學“一張圖”大數據體系,強化中大比例尺、矢量實體等數據的共享與服務(于德福和李磊,2020)。
省級范圍內,上海市實現了多單位、多部門、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地質資料信息的綜合集成,除了地質行業的公益性地質資料以外,還匯聚了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上海市建筑管理辦公室窗口等其他領域的工程勘察資料。形成了包含近70萬個地質鉆孔、6000萬條地質環境監測信息、1000余幅地質專題成果圖的地質專題數據庫,3萬多檔成果地質資料的圖文數據庫。在服務方面,依托三維可視化地質資料數據管理平臺,構建了多層次地質資料信息服務框架體系,通過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合作、共享的思路運作,建立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機制以及基于地質資料信息二次開發的定制服務機制(劉映,2019①;楊麗君等,2020)。
行業范圍內,以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為支撐的首個“地質云”行業節點“地質云·北京有色”節點,數字化加工有色地質資料4000檔,并在線上共享其資料元數據及文件級目錄;根據課題任務,結合國家重大需求與行業資料特色開發出157個具有行業特色的地質信息產品,通過節點提供社會化服務。組建的“礦產資源基地綜合地質調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綜合地質調查”、“有色金屬礦產勘查”等7個特色專題中匯聚了大量的相關地質信息產品(張會瓊等,2020②)。“地質云·北京有色”節點的上線,使得有色地質行業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往前跨越了一大步,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行業單位對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熱情。
(1)涉密仍是阻礙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主要問題之一。盡管相關部門一直在探索適合地質資料的定密原則,而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這一問題并未徹底解決,仍需要地質和保密主管部門緊密合作,結合地質資料特點,進一步改革地質資料定密規則,縮小地質資料涉密范圍,確保真正涉密的內容得到絕對保密,而不涉密的重要信息能夠自由公開,以提高數據的流動性。
(2)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低。上述案例可知,各級別的服務體系中共享的地質資料或產品,大多數還停留在將紙質轉化成柵格數據階段,數據存儲的層面或是單元素的數據庫,并未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將資料轉化為可流動的數據。建議在完成資料數字化的前提下,開展地質資料知識碎片化處理,逐步構建基于地質資料的知識圖譜,為智能化提供基礎數據。
(3)當前的服務網絡和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大多以項目形式開展,重復建設情況廣泛存在,有些系統建設完成后,未得到及時有效推廣應用,系統缺乏持續活力。建議加強服務網絡和信息化管理系統的策劃論證,明確建設目標任務,縮短建設周期,系統建成之后應積極推廣應用,持續更新,保持系統活力。
(4)需求不明確,地質資料信息產品價值實現難度大。前文所述案例中,地質資料開發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持,承擔單位按照項目設定的目標任務來實施,開發者主要根據現有資料來開發設計產品,缺乏明確需求,產品價值難以實現。建議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自然資源管理服務水平等開展需求分析,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創新地質信息產品類型、內容和形式;大力宣傳成功實現資料開發利用價值的典型案例,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到開發利用中來,以形成良性循環。
我國館藏的海量地質資料,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重心已由“保管”轉向了“開發利用”。各館藏機構由相互獨立運行向互聯互通、互惠共享轉變,并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各行業級別的地質資料開發與共享服務體系,地質資料價值得以體現,但仍然存在定密寬泛不夠精準、數字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統重復建設、資料利用需求不明確、高度依賴財政資金等問題,需要地質資料生產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參與探索和創新,真正將地質資料這座“寶藏”開發利用起來,為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注 釋
①劉映.2019.上海地質信息化建設及服務應用[C].全國地質云建設技術培訓研討會,2019-8-30.
② 張會瓊,熊靚輝,薛陳利,孫紫堅,安天浩,郭牧凡.2020.國家有色地質數據庫建設與共享成果報告[R].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