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利 ,喜俊生,劉蓓,常亮,孫彪,王阿特,孫軍剛,張登峰
(1.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礦產資源調查中心,陜西 西安 710100;2.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區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措美縣古堆鄉,地理坐標為91°53′46″~91°57′24″E,28°34′39″~28°39′00″N,工作區為高原山區,區內最低海拔為4600 m,最高5000 m,平均4800 m,面積約48 km2。該礦區位于古堆-隆子斷裂北側,巴其-辛那斷裂南西側,措美-隆子銻金成礦帶的西部,東南部有著名的扎西康大型鉛鋅礦(吳建陽等,2015;付建剛等,2018),西南部有馬扎拉銻金礦床(張建芳等,2011;婁元林等,2018),附近還有柯月銻鉛鋅多金屬礦(周邦國等,2018)、那窮銻礦點、恰嘎銻礦點(董富權等,2015)、姜倉金礦點等,成礦地質條件有利,是尋找金多金屬礦產的重要區段。但是該區域整體研究水平較低,前人尚未對該區域開展綜合分析和研究。本文在相關野外調查工作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礦區地質、化探、物探、遙感、探礦工程等資料系統研究(米瑪頓珠等,2018;吳德成等,2019),初步綜合評價了其找礦潛力,希望能為該區域進一步開展礦產的勘查起到一定借鑒作用和提供參考依據。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喜馬拉雅板塊的中段,成礦帶屬于藏南措美-隆子銻金成礦帶(胡可衛等,2016;婁元林等,2018)。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對接影響,造成了區內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強烈,構造層次、構造樣式、構造組合復雜多樣,成礦條件優越(戚學祥等,2008;董富權等,2012;孟祥金等,2007)。
區域地層有新元古界—寒武系曲德貢巖組、上三疊統涅如組、上侏羅統維美組和上侏羅—下白堊統桑秀組以及第四系(辛洪波和曲曉明,2006;陳武等,2016)。其中三疊系、侏羅系出露范圍較大,層序較為齊全;與成礦關系最密切的地層為上三疊統涅如組二、三段和中侏羅統遮拉組,區域主要的金礦和部分銻、鉛鋅礦產在三疊統涅如組中,主要的銻礦和部分金、鉛鋅礦產在侏羅系中(杜光樹等,1993)。
區域處于古堆-隆子斷裂北側,巴其-辛那斷裂南西側,構造樣式、構造組合形式復雜多樣,其中近東西向逆沖次級斷裂和北東、北西走滑斷裂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區域構造為本區成礦提供了良好的導礦以及容儲礦的基本空間(曹圣華等,2007)。
區域侵入巖較為發育,時間上以中生代和新生代為主,空間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區北部和中部,巖石類型較為齊全,從基性巖到酸性巖均有出露(童勁松等,2007)。區內輝長巖、輝綠巖、閃長巖以脈狀、透鏡狀順層或切層侵入于三疊紀—早白堊世地層之中,脈巖規模不等,差異極大。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第四系河流洪積物和上三疊統涅如組(圖1)。上三疊統涅如組分為四個巖性段:一段為深灰色中薄層變質細粒石英砂巖夾少量粉砂質絹云板巖,多具平行層理至水平層理,砂巖底部具沖刷界面,具波痕構造;二段為深灰色粉砂質絹云板巖夾中薄層具平行層理細粒巖屑砂巖;三段為深灰色中薄層變質細粒石英砂巖與粉砂質絹云板巖互層;四段為灰色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夾厚—巨厚層狀變質細粒石英砂巖(或透鏡體)。

圖1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礦區地質圖
礦區位于古堆-隆子斷裂北側,區內褶皺、斷裂構造發育。F3斷裂發育在該區北東部,該斷裂為一低角度逆沖推覆斷裂,總體走向北西西,斷裂傾向北,傾角較緩。在斷裂運動的作用下,形成一條強劈理化帶,帶內板巖被強烈的劈理化改造顯得較為破碎。F1斷裂為該區主要斷裂,為逆沖斷裂,走向北西西,斷裂傾向北,具有分枝、復合現象,局部產生分枝的次級斷裂(F2、F4)。斷裂上盤的次級裂隙中,見有較強的金、銀、鉛鋅礦化,局部地段可形成工業礦體。上三疊統涅如組內發育有一系列的層間褶皺。
礦區侵入巖主要為輝長巖巖脈,脈巖呈北西走向,出露面積約2.2 km2,較為發育。礦區范圍內其它脈巖不發育。
在F1斷裂東北部靠近輝長巖脈處見有金礦化細脈,金礦脈產在破碎的蝕變帶中。目前共發現礦化蝕變帶7條,其中金礦脈2條(圖1)。
1號脈由TC031-1控制,為礦化蝕變破碎板巖,礦脈產狀為0°∠25°,近似順層產出(圖2),受斷裂構造控制,厚度1.29 m,金品位1.16×10-6,銀品位25.9×10-6,鉛品位0.53%,鋅品位0.69%。礦化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

圖2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探槽TC031-1特征信息
2號脈由TC033單工程控制,為礦化蝕變板巖,受斷裂構造控制,礦脈產狀為16°∠25°,厚度0.52 m,金品位0.16×10-6,銀品位570×10-6,鉛品位7.6%,鋅品位0.44%。礦化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
在礦區內還有5條礦化蝕變帶,都為破碎的蝕變板巖,據目前工作程度,這些礦化蝕變帶規模小,無法連成礦化體,但值得進一步開展工作。
礦石類型主要為蝕變破碎板巖,主要成分有金、褐鐵礦,鉛鋅礦和黃鐵礦等。礦石主要呈脈狀,構造有塊狀、斑點狀等。
野外調查期間,在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的過程中發現了卓木日地區水系沉積物異常,該異常總面積為36.61 km2,異常呈橢圓狀,近南北走向,主要由Au、As、Zn、Pb、Mo等5種元素組成。異常強度及規模大,濃集中心明顯,各元素套合較好,其中Au元素具有明顯的內、中、外三帶(圖3),其水系沉積物特征具有形成礦床的地球化學特征,有進一步尋找金多金屬礦的潛力。

圖3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1∶50000水系沉積物異常
為進一步查證異常,對卓木日圈定的水系沉積物異常開展了1∶10000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共圈定單元素異常18處,組合異常3處。其中,金異常2處,銀異常4處,砷異常2處,鉛異常3處,鋅異常2處,鉬異常5處,各異常常特征見表1。土壤地球化學異常與水系沉積物異常吻合較好,異常形狀整體呈帶狀分布,走向近西北,異常主要組成元素有Au、Pb、Zn。元素整體套合較好,異常強度及規模大,富集趨勢明顯,其中Au元素可分為2個濃集中心,均具有明顯的內、中、外帶(圖4)。因此,Au元素土壤剖面地球化學特征具有形成金多金屬礦的地球化學條件,指示在該地區具有尋找金多金屬礦的可能。

圖4 卓木日金多金屬礦1∶10000土壤地球化學異常

表1 卓木日地區1∶10000土壤異常特征表
在相關地球化學勘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卓木日金多金屬礦1、2號脈物探激電中梯剖面測量工作,發現了明顯的低阻高極化異常,其視極化率(ηs)>6%,平均值為11%,極化較強,視電阻率平均值145 Ω?m。據19線~21線視電阻率ρs平面等值圖(圖5)和視極化率ηs平面等值圖(圖6),推斷礦體可能為近東西向,與2號脈近平行產出;通過在極化體附近做了激電測深,大致查明了極化體的傾向為北北西向。通過分析卓木日金多金屬礦激電中梯剖面測量數據及平面圖,推斷未知礦體走向和傾向,高級化異常特征明顯,再次表明該地區具有一定找礦潛力。

圖5 19~21線視電阻率平面等值線圖

圖6 19~21線視極化率平面等值線圖
遙感構造解譯是根據ETM+遙感影像,從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逐步解譯。線性構造解譯主要特征具有明顯的條帶或線狀影像;環形構造解譯主要特征具有明顯的色調,常表現為色斑、色塊或色環(田淑芳和詹塞,2013)。卓木日地區的環形構造成因較為復雜,雖然環形構造多數與巖漿巖巖體對應,但在環形構造的內部或周邊則可能有小型隱伏巖體群的存在,它們可能與巖漿活動或熱液蝕變等因素相關的環形構造(王瑞雪等,2007)。
根據遙感構造解譯特征解譯出來的卓木日地區構造示意圖(圖7),線性構造主要為近北西向,環形構造主要在卓木日地區東部及西南部出現,東部出現1個大環,離礦體較近,在西南部出現兩個小環,并且兩環呈互相切割關系。整體來看,除北西向次級線形構造和在礦體東北部的線性構造外,其它線形構造均與環形構造相交,西南部環形構造相互間也呈相交狀。據研究,環形構造的邊緣與線形構造的交匯部位通常是良好的導礦構造,其旁側的次級小型線形構造或它們與主干構造的交匯處常成為容礦構造(曹圣華等,2007)。

圖7 卓木日地區遙感構造解譯示意圖
綜上所述,該區位于古堆-隆子斷裂北側,巴其-辛那斷裂南西側,遙感解譯顯示該區線性構造較發育。在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卓木日地區異常內,異常面積為36.61 km2,主要以Au為主的多元素綜合異常。異常規模較大,異常分帶和濃集中心較為明顯。開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工作,共圈定單元素異常18處,組合異常3處,其中圈定Au異常2處,Ag異常4處,Sb異常2處,Pb異常3處,Zn異常5處,As異常2處,異常與礦脈套合較好。通過1∶10000激電中梯剖面測量,圈定了2處低阻高極化異常帶。結合地表槽探工程揭露情況,發現礦脈2條,蝕變帶4處,厚度0.47~1.08 m,產狀約0°~16°∠25°~80°,Au 品 位0.10×10-6~2.55×10-6、Ag品位16.5×10-6~570×10-6、Pb品位0.12×10-2~7.6×10-2、Zn品位0.11×10-2~1.27×10-2,地表礦化均較強。綜合討論地質、化探、物探、遙感和探礦工程等資料情況,顯示該區成礦地質條件較為有利,在該區開展以Au為主多金屬找礦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1)卓木日金多金屬礦區處于古堆-隆子斷裂北側,巴其-辛那斷裂南西側,屬于藏南措美-隆子銻金成礦帶。礦區內有2 條金礦脈,主要受斷裂構造控制,產在破碎的蝕變帶中,主要含有金、褐鐵礦、鉛鋅礦和黃鐵礦等成分。結合激電中梯剖面測量數據及平面圖,高級化異常特征明顯,可大致推斷未知礦體走向和傾向,整體顯示該區有較好的成礦條件。因此,該區具有較大的找礦空間。
(2)依據1∶50000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10000土壤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結果顯示,兩者異常吻合較好,整體呈帶狀分布,走向近西北,異常主要組成元素有Au、Pb、Zn,各元素間套合較好,異常強度及規模大,濃集中心明顯,具有形成金多金屬礦的地球化學條件,為下步在該地區尋找金多金屬礦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
(3)卓木日金多金屬礦區遙感構造解譯顯示,該區線性構造和環形構造均較為發育,其中線性構造主要近北西向,環形構造主要在卓木日地區東部及西南部出現,離礦體較近。整體來看,為礦的形成和儲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可以作為該區的一個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