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成武縣供電公司 范 玲 胡叢飛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近年來,成武縣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立足資源優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多渠道、多形式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化產業布局,為鄉村振興產業注入新活力。國網成武縣供電公司以汶上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大棚電氣化推廣項目為典型引領,積極推動大棚種植電氣化改造,建設一批電氣化農業大棚,形成示范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成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產業電氣化”發展的新引擎,強化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公司加強鄉村電氣化項目實施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與專項工作組,領導小組由公司分管領導親自“掛帥”督導鄉村電氣化規劃與實施進度,協調營銷、發展、運檢等成員部門共同推進電氣化試點示范項目落地。專項工作組由營銷部主任牽頭負責鄉村電氣化項目實施,組建一支由農電、綜合能源及市場、電費電價業務專責及供電所長等骨干力量組成的鄉村電氣化工作團隊,明確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月度通氣會,梳理任務清單,及時解決問題,保障項目進度。
汶上集鎮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成武縣汶上集鎮秦田莊行政村北,總投入約4800萬元。一期建設40座冬暖式日光溫室、7座高標準現代拱棚、2座高標準連棟薄膜溫室、1座智能玻璃溫室、2座高標準陰陽棚、1座多排水泥立柱葡萄棚。二期建設1座包裝倉儲中心、1座農業科研館、10棟高檔保溫拱棚、20棟高標準冬暖式溫室、119棟春秋高檔拱棚。產業園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
汶上集鎮是魯西南地區小有名氣的“蔬菜之鄉”,該鎮積極引進濰坊壽光農業合作社經營管理模式和蔬果種植先進技術,其蔬菜大棚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較早,蹚出了一條“大棚興農、農業富農”的致富之路。但是針對經濟欠發達的縣域,蔬菜大棚仍依靠傳統的日光冬暖式,大棚農作物澆水、噴灑藥劑、取暖保溫方式較為落后,素有“草簾子當被,覆光膜當衣,背桶打藥趕趟急”的說法,反映了傳統大棚電氣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其保溫性、操作性、生產能力較為滯后的突出弊端。
在前些年,該農業產業園大棚用電都是合作社雇傭社會電工拉線,走線較為混亂,有的僅用簡易的木樁作為支撐點,既不規范也不安全。針對這種情況,公司在勘查布點、結合規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業電力設施升級改造,新增改造配變3臺,促請汶上集鎮政府投資改造10 kV線路2.2 km,0.4 kV線路3.4 km,產業園內的電力線路和表箱均按照國家相關安全規范和最新技術標準要求進行整改,參照《溫室電氣布線設計規范》《蔬菜大棚施工用電專項技術方案》等對產業園各類大棚的接電技術要求、布線方式和安全用電事項進行統一規范,提高大棚用電安全性和可靠性。
公司積極發揮行業優勢,多次走訪產業園技術負責人,宣傳推介適合蔬菜大棚的成熟電氣化技術應用,對農業大棚電氣化升級改造,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全方位的設備用能、農業生產和種植環境的監控,并根據農業生產情況進行智能用電控制。該產業園學習“壽光經驗”后陸續引進多種電氣化設備,基本完成全部大棚電氣化改造項目,機械化、電氣化程度不斷提高。

深入農業大棚開展調研
育苗棚實現集中式碳纖維電暖器進行采暖,每個棚安裝10個電暖器,10個補光燈,另有箱式全自動催芽機兩臺(恒溫自動淋水)。高溫棚內具備自動噴藥機,比常規噴施藥物年可減少藥劑使用量30%以上,節水50%,解決陰雨天病害高發期無打藥的難題,引進的自動土肥一體機分區循環、定時定量控制,實現灌溉水與注肥系統單向隔離,極大節省了人力。高標準連棟薄膜溫室安裝自動放風機可以智能控溫、自動通風換氣排濕,確保大棚最合適的溫度,智能蓄冷式循環空調、自動遮陰網在夏天可增強棚內控溫精度,使應季蔬菜始終處在最適宜的生長環境。全部大棚均實現電動水泵、電動卷簾機全覆蓋,機械智能勞作代替人工勞作,同時降低產業園大棚用電成本。
初次投入成本。大棚電氣化設備購置包括電暖器、土肥一體化、電動放風機、電動噴藥機、補光燈、電動水泵、電動卷簾機、智能化蓄冷循環空調系統等,電氣設備購置及安裝費用約為120萬元。
運行成本。一是維護成本,產業園大棚電氣化設備均正常投入使用,電動水泵、自動放風機等設備除需在壽命周期內更換泵嘴、元器件等個別零部件,在夏、冬季啟用電氣設備必要試機檢修外,基本無運維成本投入。二是運行成本,大棚實現平均節水50%,節肥30%以上,平均節省勞動力12人?天/畝,每棚每年節約生產成本近2000元,每年可多供電量30.25萬kWh,年度約新增用電容量0.092萬kW,執行農業電價0.525元/kWh,每年電費增益近16萬元。
運行維護人員由產業園所屬農業合作社熟悉水電技術的管理人員擔任,在進行必要的大棚電氣化常識培訓后可勝任,主要負責農業產業園內低壓線路巡視、電機和電氣化設備維護、常見一般電氣故障排查及元器件更換,設備新啟用試機等工作,可節省專職電工成本至少5萬元/年。往年使用人工棉被卷簾保暖、人力灌溉施肥及噴灑農藥,人工成本較高,實施電氣化改造后,原雇工人數減少70%,每年可節省人力雇工費用約66萬元。對農藥、水肥等資源支出費用大幅度降低,每年節水、節肥、節藥數量保持在40%左右,顯著減輕合作社投資成本壓力,用戶經濟效益明顯增加。
社會穩定方面。該農業產業園借鑒“壽光經驗”進行農業大棚集聚化產業化經營發展,通過電氣化改造摒棄了傳統人工灌溉、施肥、打藥及卷簾等費時費力、效率偏低的工作模式,電氣設備的普遍使用能夠智能育苗、卷簾、噴灌和施肥,大幅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減輕人工勞累壓力,通過電氣化應用培訓提升工人的業務技能,滿足工人們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安全方面。電氣化設備改造升級確保農業大棚產業呈現清潔化、能源利用率高的特點,在施肥、農藥噴灑等方面避免工人直接與藥劑、化肥接觸,杜絕人工噴藥吸氣中毒或沾染皮膚侵蝕的風險,全部設備實現了智能應用、電能替代的特點,安全可靠用電確保蔬菜生產穩定有序。
環境方面。電能是一種清潔能源,該農業產業園育苗、灌溉、加熱、通風、控溫等全都實現了電氣化,電抽水代替了柴油機抽水灌溉、電輔助施肥噴藥放風代替了人工勞作,電采暖和電動卷簾設備代替了人工用棉被覆棚及卷簾保暖,能夠持續打造清潔低碳產業園項目,助力當地打造“美麗鄉村”和打贏藍天保衛戰。
減排方面。該產業園電氣化項目推進電能深度替代,升級美麗鄉村能源消費,電氣化改造后推動農業生產電氣化發展和用能綠色化轉型,對于防治大氣污染、降低化肥農藥殘留、解決霧霾問題至關重要,同時有效助力該鎮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