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影,趙 娜,曹家玉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心血管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最新版《中國心血管病報告》[1]顯示,中國心血管病現有患病人數2.9億,其中冠心病患者1100萬.近幾年,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冠脈造影術作為一種常規有創檢查,是診斷此病的金標準.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于1989年由加拿大醫生Campeal[2]發明,2000年在我國開始應用.經橈動脈較股動脈穿刺行冠脈造影術,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體位不受限制等優點,近幾年在臨床上廣泛開展.然而,經橈動脈的冠狀動脈造影術雖然受到醫生和患者的青睞,但它也會引起患者手術肢體的腫脹和疼痛,影響患者的睡眠,從而導致患者疼痛加劇[3].選取筆者所在醫院心血管內科2019年10月~2020年6月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60例患者給予心血管冠脈介入護理,觀察組60例患者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增加手指康復鍛煉,探討手指康復操對術后術側肢體腫脹和疼痛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的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冠心病患者55例,心肌橋患者23例,微血管心絞痛患者12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30例,將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納入標準:年齡35~78歲;術前Allen實驗陽性;初次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的患者,術后均使用國產旋壓式橈動脈止血器壓迫止血;患者配合度良好,能夠順利完成調查問卷和量表填寫.排除標準:股動脈穿刺者;生命體征不穩定;術后橈動脈穿刺合并嚴重并發癥者.兩組基礎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心血管科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的常規護理,術前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做好術前準備,包括指導患者訓練床上排便、左手留置淺靜脈留置針等,術后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出血、外滲,以及術側肢體的溫度和色澤,采取腕關節制動、橈動脈止血器按時減壓旋轉等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上手指康復操訓練.主要方法如下:
1.2.1 術前準備
入院當天評估患者橈動脈搏動情況,向患者進行解釋,取得配合.手術前一天向患者介紹手術的過程及目的,消除患者緊張感,保證夜間睡眠質量.向患者及家屬演示手指康復操并交代相關注意事項.
1.2.2 術后實施
(1)術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查看患者,觀察有無并發癥,向患者再次進行手指康復操的演示并對家屬進行回示.叮囑患者多量少次飲水,促進造影劑的排出.
(2)術后30 min后開始做手指操,采用簡化的對、彈、按三步,將手指的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相結合,易于患者掌握.第一步:讓患者全身放松,手掌放平,手指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與大拇指每次并攏后再松開,每個動作10次.第二步:患者從大拇指到小拇指依次彎曲后再松開,進行彈鋼琴運動,循環做15次.第三步:進行按摩,用健側的大拇指與食指按摩術側手指,從掌心到大拇指再到指尖進行按揉,依次從大拇指到小指;搖動手指,用健側的手指握住術側的指尖,然后輕輕搖動;拔出手指,即用健側的大拇指和食指夾住術側的手指根部,輕輕將其拔出.叮囑患者每次旋松前30 min后開始做操,直到橈動脈止血器旋轉結束.叮囑患者術側肢動作要輕柔,勿過大用力,也可以請家屬協助其按摩術側手指.
(3)以后術側肢體墊軟枕,抬高.每小時逆時針旋轉減壓1~1.5圈,術后返回病房6~8 h后穿刺切口處壓迫器旋鈕逐漸旋至最松狀態,但為了預防橈動脈再次出血,壓迫器仍需佩戴至次日晨再去除[4].
(1)測量手掌的周徑,術前從大拇指的指根處測量手掌一圈的長度,以此為初始值,術后2 h、3 h、6 h再進行手掌周徑測量,測得結果減去初始值.
(2)兩組患者術后6 h開始填寫數字疼痛量表,使用NRS疼痛量表,患者選出自己的疼痛評分選項,分值共10分,0表示無疼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分數越高疼痛越重.
(3)術后采用經Kolcaba的舒適狀況量表改良后的中國版GCQ量表進行問卷星填寫,具體包括社會文化和環境、心理、生理、精神4個維度,共28個項目.該表使用了1~4分制,其中1分非常不同意,4分非常肯定.相反題1分是很肯定,4分是很否定.分數越高,患者的舒適度就越高.得分小于60分表示舒適程度較低,60~90分表示舒適程度中等,大于90分表示舒適程度較高.
(4)術后填寫焦慮自評量表,有20個項目,包括10個正項目和10個反項目.將20個項目的分數相加乘以1.25,最終分數在50分以下為正常,50~60分者為輕度,61~70分為中度,大于70分為重度.填表前對患者進行統一培訓,在獨立不受干擾的環境下由患者本人進行填寫.對于視力差或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其逐條回答后由護士或家屬代寫.
(5)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滿意度對比,采用4級評分法,等級越高,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看出,術前手掌掌徑及術后2 h、3 h、6 h得差的比較,患者3 h術側手掌腫脹最為明顯,術后6 h后手掌腫脹基本消失,觀察組手掌掌徑差值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術后兩組患者手掌掌徑差的比較(±s)

表1 術后兩組患者手掌掌徑差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2 h 術后3 h 術后6 h對照組60 1.56±0.50 2.12±0.44 0.44±0.33觀察組 60 0.81±0.34 1.86±0.55 0.31±0.28 t 9.470 2.811 2.504 P 0.000 0.006 0.014
由表2看出,觀察組的中度疼痛低于對照組,手術后患者的肢體疼痛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術側肢體疼痛的比較[例(%)]
由表3看出,觀察組的低度舒適和中度舒適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舒適度的比較[例(%)]
由表4看出,術后觀察組的低度焦慮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焦慮發生率比較,對照組高于觀察組(P<0.01).

表4 兩組患者焦慮程度的比較[例(%)]
由表5看出,觀察組患者滿意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例(%)]
橈動脈止血器是一種特殊的止血裝置,本次對照組及觀察組均使用的是國產旋壓式止血器.患者術后返回病房,由于術側肢體腕關節的制動及橈動脈止血器長時間的壓迫,導致術側肢體出現疼痛、腫脹等并發癥.由于患者缺乏術側肢體功能康復知識,在術后指關節的活動中病人往往都是制動或是輕微活動,缺乏主動活動,手腕部受到機械壓迫,從而影響遠端肢體靜脈回流,導致靜脈壓力增高從而引起水腫.中醫按摩能起到解痙、止痛、通經、活絡的作用,手指活動可以促進患者手部血流速度加快,放松其肌肉.再有,進行手指運動和按摩時,能夠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有效誘導其心理放松[5].因此,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培訓,有序地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手指康復鍛煉,同時配合中醫按摩,可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6].吳亦帆等[7]證明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及有效的按摩可以減少術側肢體神經放射到肘部及背部的疼痛,術后對照組的腫脹程度明顯高于觀察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實驗120例病人無明顯出血,未進行對比.但有學者證明術后早期的手指康復鍛煉不會引起出血的增加[8].文獻報道,疼痛與患者周圍暗示、認知以及疼痛注意力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9].手指康復操應用期間,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密切的聯系,指導患者進行學習與鍛煉,能夠贏得患者對醫護工作者的信任,增強疾病認知,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轉移疼痛注意力,進而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10].在本研究中,觀察組60例患者只有3例出現中度疼痛,并且患者也沒有出現放射痛.在患者進行手指康復操的同時增加人文關懷,加強了護患溝通,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觀察組患者的疼痛和腫脹明顯減少,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減少了病人焦慮發生的概率.而為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患者術后提供護理的護士必須進行培訓、考核,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會制定手指操核查表,錄制視頻版本手指操,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手指康復操鍛煉在經橈動脈行冠脈造影術患者當中的應用,有效減少了患者術后腫脹、疼痛的發生,減少了患者的不良情緒反應,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值得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