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體育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0)
教學評價影響著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此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教學評價機制來促進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從而使教育事業蒸蒸日上[1].體育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推進體育課程評價機制改革,使學生了解健康知識、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切實提高身體素質,是擺在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課程評價是檢驗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借助學習效果的直觀反饋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掌握程度,進而調整體育訓練方法,激發學生鍛煉的主觀意識,促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2]指出,應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專業和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實習實訓考核評價.可見,完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3]中提出的“辦好公平有質量、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的需要.科學、完備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對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更好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應不斷完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公正、客觀地評價體育課程教學效果,促進體育課程良性發展.
受傳統觀念影響,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內容更多側重考查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課堂運動表現以及出勤率.評價內容不全面,缺少對學生身體素質變化程度的評價,導致評價缺乏科學性.所選定的評價內容容易導致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忽視對身體素質的鍛煉,更多傾向于機械性練習期末要考查的運動技能,以應付考試.
目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標準“一刀切”,沒有考慮學生個體區別,也沒有考慮學生課前的體育技能差異,評價標準缺乏科學性.在評分標準上,多數圍繞某一學期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設立分數指標,如:投籃成績評價標準是在10次定點投籃中投中4次成績為及格,投中6次成績為良好,投中8次及以上成績為優秀,投中3次及以下成績為不及格等.
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方法是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和課堂表現進行評分.單一地將教師評分作為體育課程的評價方法,缺乏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缺乏會使學生無法了解自身的運動缺陷,嚴重阻礙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同時,單一的評價方法無法有效刺激學生的運動熱情,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慢慢失去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
體育課程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以往的體育課程評價內容主要集中在技術動作完成程度的鑒定上,缺乏對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程度的測評.將體適能引入體育課程評價中,把體質測評項目作為評價內容,如心肺耐力測試、肌肉耐力測試、柔韌性測試、身體成分測試等,能夠提高體育課程評價內容的科學性與全面性.
將體適能引入體育課程評價,就是體育教師要整合學生個人體質綜合資料,并將其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工作相結合,在每學期體育課程結束后整理學生體質實際提升數據,用數理分析法統計每個學生單項素質提升幅度與成績持續低迷的測試項目,結合學生的運動經歷、傷病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使體育課程評價客觀、公正[4].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標準的制定必須考慮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加以修訂.首先,針對不同性別設立不同的評判標準,如考核男女生投籃,應依據性別選取遠近不同的投擲距離作為測評標準,女生偏近些,男生偏遠些.再者,對于身體有特殊缺陷或患病不宜參加某些運動的學生,評價標準要適當降低,以鼓勵為主.最后,教師要了解學生課前的運動能力,根據其課上體育技能實際提升情況賦分,如對于已有籃球技能基礎的學生,可適當提高對其的評價標準,或增加投籃命中次數,或增加投籃難度,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體育課程評價.
體育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引導學生熱愛體育運動.體育教師應結合授課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學生體育課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在公正公平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熱情,培養其參與體育運動的自主意識.除了教師對學生體育技能水平和課堂表現進行評分外,在完成階段性課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我評價與小組互評,擺脫了學生被動接受評價結果的傳統評價模式.通過自我評價促進學生進行自我運動監控,了解自己的弱項,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訓練;通過小組互評可以使學生互相監督、鼓勵,起到正面引導的積極作用.
體育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單是考查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效果,更是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喜歡體育課程,進而熱愛體育運動,發展終身體育意識,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其奮斗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和銳意進取精神.因此,體育課程評價不應單一把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目標作為評分參照物,而應該把提升身體素質、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培養合作精神、勇于面對挫折這些內容都作為評價總體目標.通過不斷完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促使學生關注自己身體素質的提高,從被動學習體育課程轉變為自覺進行體育鍛煉,體育任課教師應結合多種教學評價手段不斷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