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蘇子瞻
(1.東北財經大學 教學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2.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既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各高校廣大師生對于學校信息化建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未來信息化建設如何能夠更好地支撐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師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提升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經歷了起步和應用階段,正在步入融合與創新的時期.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精神要求,各高校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來支撐和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的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的全面共享[1].針對當前校園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性意見,需要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整合校內各類業務流程以及各種數據,實現教育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務能力,從根本上實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從而推進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
近些年,我國各高校信息系統建設蓬勃發展,各類信息系統的數量逐年遞增.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廣大師生對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各類信息系統在建設以及應用中也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設缺乏整體上的統籌規劃,采取以部門為單位分散建設的模式,這種建設模式中業務流、數據流均沒有得到有效地梳理和優化,因此用戶體驗較差,且因參與運維的人力物力有限,系統及數據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2],導致出現諸多問題:
因建設初期缺乏整體上的統籌規劃,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各種類型的系統之間不能進行信息的有效實時互通互聯,不同系統的數據庫其結構和類型各不相同,大量的異構數據庫無法進行有效的數據交換,導致各類系統“各自為政”,系統中存儲的海量數據資源難以共享[3],各部門間的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同時,因系統間無法進行數據共享,導致各業務部門間的重疊數據較多,系統數據冗余較大.
高校的很多業務流程均存在跨多部門的情況,以教職工入職為例,按以往的流程,新教師入職需持人事部門開具的紙質入職報到單到財務處、教務處、工會、后勤等多部門簽字蓋章后,交返人事部門方可完成入職手續,其業務流程繁復且跨多個部門,經常因經辦人開會或出差等情況,導致當天不能完成入職.目前,各部門雖然都建有信息系統,但各系統相互獨立,跨部門協同不暢,導致跨部門辦理的業務不能在系統間流轉,無法實現網上辦理.
因不同部門間的各類系統相互獨立,其登錄地址及賬號密碼各不相同,廣大師生需在各部門系統之間頻繁切換.盡管擁有眾多的信息系統,但因協同不暢仍無法為廣大師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務,嚴重降低了師生工作和學習的效率以及他們對學校政務管理工作的滿意度,用戶體驗差.同時,數據利用率低,無法為學校的教育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是指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對分散的信息系統進行有效地整合,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和功能為決策層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更為便捷的信息化服務.學校的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需要校領導的全程參與,并在政策、資金、人員以及其他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一體化建設需要自上而下地進行.從系統建設角度來看,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分為三大部分,具體如下:
數據流一體化建設首先需要整合數據,對各類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治理.針對異構數據庫不能進行信息共享的問題,要重點對所有底層的基礎數據進行清洗、分類.要狠抓數據治理,制定詳細精準的數據標準,嚴格控制數據的質量[4].在此基礎上打造一個完整、準確、規范、安全且可擴展的校級中心數據庫.同時,創建“部門—學院—個人”三級協同的數據管理模式,制定數據治理自動分析的標準體系和考核指標,在應用過程中不斷提升數據的質量.此外,還需在中心數據庫的基礎上,根據每位師生的基礎信息,生成一張包含其個人基本信息以及教學、科研或修讀課程、成績等綜合數據的表.在實際應用中,按照各部門填報的要求,系統將自動從該表中提取相應的內容填入表格,實現基礎數據的高質量復用,師生無須手動錄入或重復填報.
業務流一體化建設需要對各類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優化以及再造.對諸如新生入校、教職工入職、活動審批、項目驗收乃至畢業離校等與廣大師生的工作學習密切相關的跨部門業務流程,通過業務流一體化建設,實現網上辦理,為師生提供“點對點”“鍵對鍵”的網絡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務.一體化后系統中的數據是全部基于中心數據庫的,是互通互聯的.各業務流程在部門流轉過程中進行線上審核[5],最大程度為廣大師生提供方便,實現很多高校預設的“最多跑一次”的辦事原則.業務流一體化建設以推進業務的協同辦理為目標,要梳理各類業務流程,大力推動管理流程的優化、升級和全面再造,制定流程再造的詳細實施方案,大力推行網上辦事,提高辦事效率,推進全校層面的場景化多業務協同辦理.
在數據流一體化建設和業務流一體化建設的基礎上,整合各類服務鏈條,打通各部門之間的服務壁壘,優化跨部門的服務流程,進行服務一體化建設,樹立“爭取讓人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的管理與服務目標.通過“一表”建設來增強信息化服務的數據協同性和利用率,進行一次填報、多次復用,復用時以“確認為主、填報為輔”.建設一體化的門戶平臺,實現一個平臺、一次登錄、一網辦理,將“最多跑一次”優化為“最多跑一地”的辦事原則.借助一體化的門戶平臺,實現諸如新生入校及學生畢業離校等全程網上辦理的跨部門協同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為廣大師生節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等學校的各項工作中,消除了師生之間教學與管理上的空間屏障,使得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靈活,教育管理也呈現出高效統一的服務模式[6].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時處理大量的數據,既提高了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效率,也從根本上提升了全體師生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按照以往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學校所提供的服務存在一定的局限,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將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開放便捷的校園環境,使用智能終端以及互聯網即可實現一站式辦理的服務目標.通過讓師生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不斷地學習、適應和調整,可以為智慧校園的實施做好前期準備[7],進而推動智慧校園的建設進程.
通過對各類數據的標準化、數字化處理,提升了高校基于大數據的智慧型管理的水平,使領導層更多地掌握各類管理資源情況,能夠集中集體的智慧進行科學的管理調度,明確決策目標,為決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學性提供了信息化支持,進一步提高了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經之路,代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通過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建設,可以實現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據共享化、一切管理系統化以及一切服務在線化的科學管理模式,能夠極大地推動智慧校園建設進程[8].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物聯網等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思路,解決了目前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未來,可以力爭在前期運行成效、技術成果以及管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探索技術性的管理與服務輸出,以全面提升校園信息化服務的水平與質量,進一步提高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以及在同類院校中的口碑,為其他社會服務型單位提升服務質量提供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