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丹,朱 紅
(銅陵市立醫院 兒科,安徽 銅陵 241000)
早產兒是指母體內孕育時間小于37周即出生的嬰兒,大部分早產兒體重不足2500 g,為低體質量新生兒[1].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而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的發育更為不完善,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相對較弱,對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不足,且早產兒的侵入性操作增加,導致該類患兒發生醫院感染的幾率增加[2-3].有調查顯示,我國的醫院感染事件中,新生兒感染高達65%,其中早產兒是感染的高危人群[4].預防性護理即專業護理人員根據相關護理程序和經驗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分析,采取科學的護理措施降低可預知的護理風險,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護理[5].而危機管理理論是結合實際,考慮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危機事件,采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預防危機、減弱危機、化解危機,甚至將危機化為機會[6].本研究應用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探究其在低體質量早產兒院內感染的控制效果.
將2018年1月~2019年4月銅陵市立醫院收治的低體質量早產兒納入對照組(n=100),2019年5月~2020年11月該院收治的低體質量早產兒納入觀察組(n=100).其中,觀察組男52例,女48例;胎齡29~37周,平均胎齡(32.84±3.71)周;出生體質量1580~2473 g,平均出生體質量(2117.82±242.76)g;分娩方式為順產44例,剖腹產56例.對照組男49例,女51例;胎齡28~37周,平均胎齡(32.51±3.57)周;出生體質量1557~2459 g,平均出生體質量(2098.33±230.01)g;分娩方式為順產47例,剖腹產53例.兩組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等基本情況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孕37周前分娩且出生體質量<2500 g者;(2)患兒家屬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加強監護,關注早產兒體溫、呼吸、心率、血壓等體征變化,維持其正常代謝平衡、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注重保暖,放入溫箱,根據患兒體質量、日齡、皮膚溫度等調節溫箱溫度,濕度設定為55%~65%.給予足夠的能量供應,盡量母乳喂養,對于吸吮能力有問題的早產兒,通過靜脈給予營養.使用生理鹽水行口腔護理,2次/d,使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眼部護理,保持臍部清潔干燥,觀察臍部有無滲液、滲血,若有可先用雙氧水及0.2%~0.5%碘伏由臍根部向外環形擦洗,每日2~3次.
觀察組給予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1)危機縮減.通過分析2017年低體質量早產兒院內感染的發生情況,收集導致院內感染的詳細資料并進行討論,結合權威文獻識別導致低體質量早產兒院內感染的危機,歸納總結如下:①患兒因素:早產兒機體尚未發育完善,抵抗能力較弱、免疫力低下.②環境因素:病區環境不潔凈,增加感染發生風險.③醫護人員因素:個人衛生執行或個人防護措施不到位、無菌操作不規范等.④醫療用品因素:物品表面清潔消毒不符合要求、醫療垃圾回收不規范等.分析以上危機的發生、發展過程,編制護理工作規范及應急管理規范,在收集、總結、歸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的基礎上圍繞患兒安全的總目標,對護理工作進行簡明扼要的描述,給予護理工作步驟及程序科學的指引,使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危機預備.①有關患兒的預防性護理:給予足夠能量供應,增強其抗病能力,尤其是給予含有較多免疫因子的母乳喂養,并且每周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預防感染;加強基礎護理,包括眼部、口腔、臍部、臀部的護理等,預防皮膚、呼吸道、口腔黏膜的感染;根據患兒情況遵醫囑給予抗菌藥物以預防細菌感染;一旦患兒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立即隔離,暖箱周圍設置隔離帶,懸掛隔離標識以警示和提醒.②有關環境的預防性護理:新生兒整體布局應以潔污分開為原則,床單位使用面積不少于15 m2,床間距應大于1 m,室內溫度控制在24~26℃,濕度控制在55%~65%,每日專人清潔地面,定期對病房進行徹底清潔消毒,不留衛生死角,所有醫療垃圾桶加蓋,尿片更換后立即打包拿出病房,并且使用空氣消毒機器至少2次/d、2 h/次進行空氣消毒,早晚開窗通風,定期清潔空調出風口、空氣消毒劑防塵網墊;實行24 h無陪制度,禁止外來人員進入,特殊情況下外來人員進入需更換拖鞋、穿隔離衣、戴帽子及口罩,入室前進行手衛生消毒;感染患兒與非感染患兒分開放置,重感染及輕感染患兒分室放置,做好保護性隔離.③有關醫護人員的預防性護理:醫護人員熟練掌握手衛生指征,在接觸患兒前后、從同一患兒身體的污染部位移動到清潔部位時、接觸患兒物品后、穿脫隔離衣前后、無菌操作前、摘手套后均必須洗手;通過監控監督洗手情況,給予反復培訓及督查.④有關醫療用品的預防性護理:病區內不應擺放毛絨類等不便于清洗消毒的掛件、玩具或飾品;治療車上物品擺放有序,上層放清潔與無菌物品,下層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療車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每天進行清潔與消毒;聽診器、體溫計、軟尺等一般性診療器械實行專人專用,如需交叉使用,應一用一消毒;使用中的濕化瓶、負壓吸引瓶等每天更換1次;每日對患兒所用的儀器表面常規使用一次性消毒濕巾進行清潔消毒1~2次,遇污染時及時清潔與消毒;所用奶瓶、奶嘴規范浸泡、擦洗、流動水清洗、晾干后進行高壓蒸汽滅菌;暖箱停止使用或使用一周后,需拆卸后徹底終末消毒,過濾網每周清洗,每兩個月更換;一次性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1次,非一次性呼吸機管道采用低溫等離子滅菌處理,呼吸單元定期或遇感染、傳染病患兒使用后拆卸,應用高壓蒸汽滅菌,濕化液密閉式添加,24 h更換1次;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兒使用的醫療器械、設備應專人專用,使用后用1000 mg/L含氯制劑的紗布進行清洗消毒,紗布一用一丟棄;地面每天清潔消毒1~2次,拖把分開使用不混用,使用后及時清洗消毒,晾干備用,多重耐藥菌感染或定植患兒的房間增加一次消毒,使用1000 mg/L含氯制劑消毒液拖地.
(3)危機反應.在遇到危機情況時啟動應急程序,依據護理工作規范按照標準流程警示、上報、協調等,正確甄別并妥善處理危機事件,并判斷危機事件級別、類型、產生后果,進行自救、他救、事后補救等措施.將危機事件逐級上報,管理者給予正確決策,積極組織團隊進行應對,摒棄責罰優先,杜絕現場定性或指責的現象,對事件在場人員進行保護,關注當事人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
(4)危機恢復.危機事件發生后,護理人員進行現場處理,迅速恢復正常秩序.與醫生、護士、患兒家屬等做好溝通協調工作,保障醫護工作的正常開展,盡快恢復到危機發生前的狀態,進行組織系統修復.運用根因分析法對危機事件進行分析,探尋根本原因,針對其提出防范措施,改進護理工作程序,同時對組織系統中的缺陷及問題進行識別,查找疏漏環節,優化系統管理流程,確保護理安全質量管理體系的良好運行.
比較兩組早產兒醫院感染發生率及感染部位.
數據分析采用SPSS24.0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9.00%,明顯低于對照組醫院感染發生率21.00%(χ2=5.647,P=0.017<0.05).
兩組感染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部位比較[n(%)]
低體質量早產兒由于缺乏來自母體的抗體,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均未成熟,其皮膚也尚未發育成熟,角質層較正常新生兒薄,屏障功能較差,并且消化道黏膜發育不完善,易被感染并出現感染擴散[7-8].發生醫院感染不僅延長患兒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并且會導致患兒產生各種并發癥,嚴重者導致死亡,因此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低體質量早產兒發生醫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9].
危機管理是組織對危機發生因素的預測、分析、化解、防范而采取的行動,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方式,其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10].對于醫院來說,由于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參差不齊,在患者、護理流程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管理疏漏及護理事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及醫院形象[11].對低體質量早產兒給予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結合臨床工作實際并量化體現,規范質量控制確保標準落實,給予預防性護理,保障護理質量及患者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對低體質量早產兒院內感染的發生有良好控制作用.分析其原因,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從內源性及外源性兩方面給予感染危機的護理措施,內源性即為加強低體質量早產兒自身抵抗力,通過母乳喂養給予患兒免疫因子,通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強其自身免疫力,并且加強對患兒皮膚、黏膜的護理,保證其完好無損,預防外來感染源[12].外源性即對環境、人員及物品的規范管理,給予患兒無菌環境,從源頭上消滅感染源,預防患兒發生感染;對于醫護人員的改進措施主要為洗手,因為洗手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最重要、最簡單、最直接且最經濟的方法,任何一項護理操作都離不開洗手,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致病菌,保障環境、物品等不被污染,避免通過手部接觸造成致病菌傳播,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傳播,以此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13].有研究顯示,侵入性操作及其持續性使用一定程度上增加早產兒醫院感染發生率[14].由此可見,保持醫療設備的清潔對于降低其醫院感染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危機管理理念的預防性護理,不僅提高了護理安全質量管理效果,降低醫院感染危機事件的發生率,并且提高護理人員應急能力及糾紛防范能力.制定護理工作流程及規范,促使醫護人員通過參與規范、完善危機事件管理等方式進行前饋控制;然后,通過操作規范的約束加強危機預備管理,提升組織的應對風險能力,在面對危機事件時,以規范的護理標準流程進行處理,提高危機反應效果;危機事件發生后及時恢復護理系統,保障安全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并且從危機事件中吸取教訓,彌補管理的缺陷及不足.這幾個階段有機結合,包括了前饋控制、過程控制及后饋控制,對各個環節進行護理安全質量的控制,有效降低或消滅醫院感染等危機事件,確保患兒得到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為臨床護理操作及護理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基于危機管理理論的預防性護理在低體質量早產兒中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