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宇,葛 君,高蘭蘭
(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心血管內科,安徽 蚌埠 233000)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冠狀動脈阻塞,導致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患者多存在劇烈而持久的心前區壓榨性疼痛或憋悶感等癥狀,并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AMI治療多采用抗血小板藥物及手術方式進行.相關研究指出,護理干預也是影響AMI治療效果及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故對患者給予合理的護理措施干預至關重要[1].講解—模擬—練習—溝通—支持模式(Explanation-Simulation-Practice-Communication-Support,ESPCS)是基于模擬教育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多種模擬手段和方法讓接受教育者沉浸到模擬的真實場景中,進而可起到提高教育效果的作用[2],該護理模式目前已逐漸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而其對AMI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尚處于探索階段.故本研究旨在探究ESPCS護理模式在AMI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為該疾病的臨床護理干預提供參考.
以2019年4月~2021年5月86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43例/組.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47~69歲,平均(59.02±4.28)歲;病程10 d~3個月,平均(1.13±0.27)個月.觀察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45~70歲,平均(59.89±4.35)歲;病程15 d~3個月,平均(1.16±0.29)個月.通過上述資料對比發現,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1)根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3]診斷為AMI;(2)患者知情且簽署同意書;(3)年齡>18歲.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惡性腫瘤疾病患者;(2)存在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3)合并精神疾病患者;(4)合并肢體殘疾患者;(5)合并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對照組給予心血管科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給予ESPCS護理模式干預,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
(1)常規護理干預.依據醫囑對患者進行各項對癥治療,配合患者完成臨床必要檢查,并嚴密監測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2)ESPCS護理模式干預.(1)講解.在患者入院后1~3 d為其講解AMI的發病機理、治療方法及并發癥預防措施等,教會患者正確用藥及使用相關儀器;第4~7 d向患者講解合理飲食、規律運動的好處及對病情恢復的重要性,從而提升患者機體氧氣利用率,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或復發.(2)模擬.第2周為患者播放視頻資料,護理人員需在現場進行模擬演練,指出各個動作的活動要點,使患者對飲食搭配、康復訓練等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并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腹式呼吸及踝關節主動、被動活動等,提醒患者注意動作的規范性.(3)練習.告知患者應先在家屬的輔助下進行鍛煉,訓練時應根據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待病情穩定后,可進行太極拳、慢跑等運動.(4)溝通.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密切觀察其情緒變化,如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應立即給予心理疏導;要求患者健康飲食,告知家屬飲食禁忌,指導家屬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對患者的不良飲食、運動習慣進行糾正,告知不良習慣對病情恢復的不利影響,讓其主動進行飲食規劃和康復訓練.(5)支持.護理人員需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經濟支持,消除其后顧之憂,同時護理人員可用肢體語言為患者提供適當精神支持,提高其戰勝病魔的信心.
(1)心理狀態: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評價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的自我感受負擔程度[4],主要包括身體負擔、情感負擔及經濟負擔3個部分,共10個條目,分值范圍為0~50分,分值>20分表示存在自我感受負擔,分值≥40分表示存在重度自我感受負擔.(2)醫學應對方式: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中文版評價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的醫學應對方式[5],主要包括面對、回避、屈服3個維度,分值范圍為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應對方式越消極.(3)心絞痛程度: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評價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的心絞痛程度[6],主要包括軀體受限程度、心絞痛穩定狀態等5個方面,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心絞痛程度越嚴重.(4)依從性:比較兩組患者對遵醫囑服藥、飲食、運動及定期復診的依從性.采用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推薦的膳食,評價患者飲食依從性,分值<3分為合格[7].根據《2019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推薦,評價患者運動依從性,患者每周至少需要進行5次、每次30~60 min的有氧運動[8].(5)生活質量:采用中國心血管病人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hinese Questionnaire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CQQC)評價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3個月的生活質量[9],包括病情、工作情況及醫療情況等6個方面,共24個條目,分值范圍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6)心血管不良事件:統計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心血管死亡、卒中等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再住院率.
應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s)分別用χ2檢驗及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PBS、MCMQ評分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PBS、MCMQ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SPBS、MCMQ評分比較 單位:分
干預前兩組SAQ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AQ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干預后軀體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評分及SAQ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SAQ評分比較 單位:分
研究組干預后飲食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遵醫囑行為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CQQC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CQQC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干預后工作情況、體力、一般生活功能、社會心理功能評分及CQQC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研究組、對照組干預期間再住院率分別為6.98%(3/43)、16.28%(7/43),兩組再住院率對比無明顯差異(χ2=1.811,P=0.178).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均未出現嚴重心血管不良事件.
自我感受負擔是指重大或慢性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依賴家人或朋友的照顧和支持,而存在擔心他人被自己拖累的心理情緒.AMI患者死亡率較高,且需常年吃藥,多會出現自我感受負擔加重的現象.相關研究指出,將ESPCS護理模式應用AMI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提示該護理模式或可起到緩解心理負擔的作用[10].本研究發現,干預后研究組SPB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對AMI患者給予ESPCS護理模式干預可起到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作用,證實了上述猜想,這主要是因為護理人員在進行ESPCS護理模式干預時,指導家屬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經濟支持,消除其后顧之憂,同時護理人員可用肢體語言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提高其戰勝病魔的信心,進而減輕心理負擔.心絞痛是AMI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相關研究指出,除了疾病本身外,患者不良情緒也是影響心絞痛程度的主要原因[11],故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將ESPCS護理模式應用到患者的護理干預中,發現該護理模式可改變患者對疾病的應對方式,減輕心絞痛程度,這可能與該護理模式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有關.另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規律運動,可減少心肌耗氧量,促進側支循環形成,并能改善患者心肌供血、供氧,進而可減輕心絞痛程度.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AMI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AMI患者的生存質量日漸受到關注[12].相關報道指出,將ESPCS護理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干預中,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3].本研究經進一步分析發現,對AMI患者給予ESPCS護理模式干預可起到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14].另外,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干預期間飲食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說明該護理方法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其原因在于,護理人員在進行干預時,通過講解、模擬等方法使患者形成了對合理飲食、康復訓練等的正確認知,并且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強調了各個動作的活動要點,進而可提高患者飲食依從性和運動依從性.別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再住院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說明該干預方法不會明顯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與既往研究結果不符[15-16],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少有關,故后期需增加樣本量,以進一步分析其對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
綜上所述,將ESPCS護理模式應用到AMI患者的臨床干預中,可改變患者的疾病應對方式,減輕其心理負擔及心絞痛程度,并能起到改善生活質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