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濤,張穎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骨科,重慶 402160)
牽引術是骨科骨折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利用力學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通過重力的牽拉,作用于骨折部,對抗骨折軟組織的緊張和回縮,達到復位或維持復位固定的治療方法[1]。牽引術分為皮牽引、骨牽引、兜帶牽引三大類。主要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干骨折、脛腓骨骨折、骨盆骨折及頸椎骨折等。每種骨折疾病不同,用物的準備、牽引的部位、牽引重量、時間及并發癥的預防護理也不盡相同,需要臨床護士有完善的理論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辨證的臨床思維能力。對于尚未步入工作崗位的護理實習生,面對如此龐大繁雜、枯燥的知識點,既往的傳統帶教方法顯示掌握效果欠佳。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由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專家Tony Buzan 在20 世紀60 年代首先創立,以圖表與文字相結合的形式,把各級主題的相關性用相互隸屬的層級關系表現出來,高效地表達思維軌跡及知識脈絡,對龐雜的知識進行梳理,建立圖像、顏色關鍵詞等記憶鏈接,激發創造性思維,從而實現概念表征的可視化的一種圖形思維工具[2]。本研究旨在探討思維導圖在骨科骨折患者牽引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在骨科實習的16級專科護生71人作為研究對象,男5名,女66名,年齡20-23歲,學習時間4周。所有參加教學改革的護生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按照教學模式不同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4名護生采用傳統教學法,其中男生2名,女生32名,年齡21-23歲,平均為(20.6±0.4);觀察組37名護生實施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其中男生3名,女生34名,年齡20-22歲,平均為(21.0±0.5)。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學歷、學習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適用第六版《外科護理學》教材中第四十四章第二節的牽引術章節,由相同教師完成牽引術的定義、分類、適應證、禁忌證和護理措施的教學內容。授課計劃、課時、目標、進度均相同。對照組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按照教學大綱,由教師講授教學內容,學生聽記理論知識;觀察組實施基于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2.1.1 開課前準備了解思維導圖的相關知識,如概念、背景、起源及發展,掌握思維導圖的目的、意義、繪制方法和技巧等內容,學習思維導圖軟件ProcessOn的網上下載和使用技能、高清圖片的獲得與處理、鏈接和插入音視頻等互聯網信息技術。重點學習繪圖原則:中央放置核心內容;呈放射狀排列次要問題,關鍵詞表達內容需簡明扼要,層次清晰;為了增強視覺沖擊力,盡可能使用不同的顏色或圖片表達內容;繪制思維導圖應符合自己的思維方式,易于理解記憶[3]。
1.2.1.2 繪制思維導圖
由師生通過現場共同制作牽引術的思維導圖,引導護生選用關鍵詞表達分支的內容,幫助護生理清思路,掌握思維導圖軟件繪制和關鍵制作點[4]。首先,牽引術的分類包括哪三大類?不同的牽引術用物準備有哪些?牽引的重量和時間怎么樣?接著,牽引期間的護理有哪些?最后,其中并發癥的護理包括哪些?帶教老師以思維導圖為基礎對牽引術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總結分析、強化重點后,概念不清晰、邏輯關系混亂等問題被自然而然的梳理了出來,加深了護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便于掌握各種信息之間的聯系,使知識框架更加清晰。見圖1。

圖1 牽引術的思維導圖
1.3.1 理論考試成績
課后通過試卷形式對牽引術章節進行理論知識考試,兩組試卷難度系數相同,總分為100分。題型包括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
1.3.2 問卷調查
①評判性思維量表采用彭美慈等修訂的中文版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CTDI-CV),評估兩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此表保留了批判性思維傾向測試量表中包括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批判思維的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的7個評估維度。回答從“非常贊同”到“非常不贊同”分為6級,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量表共有70 個條目,總分420 分;280~350h分表明有正向評判性思維態度傾向;>350 分表明評判性思維態度較強;<280 分表明評判性思維能力較弱,當總分<210 分時,則表示明顯缺乏評判性思維能力。該量表的Cronbacha值為0.90,各維度的Cronbacha值為0.54-0.77,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5]。②采用自制問卷對護生進行無記名教學滿意度調查。總滿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度。由統一訓練的2 名調查者發放CTDI-CV(問卷1)和教學滿意度問卷(問卷2),填寫后當場回收。對照組問卷1發放34 份,收回34 份,有效問卷32份,問卷2發放34份,收回34 份,有效問卷34份;觀察組問卷1發放37 份,收回37份,有效問卷34份,問卷2發放37份,收回37份,有效問卷37份。
所有數據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生理論成績比對照組護生理論成績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分,±s)
組別 人數 填空題 判斷題 簡答題對照組 34 20.76±3.53 27.91±3.61 23.71±3.31觀察組 37 24.70±4.90 30.51±5.00 27.65±5.04 t 3.855 2.494 3.860 P<0.05 <0.05 <0.05
觀察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項得分高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項得分比較(±s)

表2 兩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各項得分比較(±s)
組別 人數 尋找真相 開放思想 分析能力 系統化能力 批判思維的自信心 求知欲 認知成熟度對照組 34 36.47±4.85 36.76±10.36 35.29±10.80 36.18±10.74 36.47±10.70 38.53±11.05 37.94±10.95觀察組 37 51.62±8.34 51.08±8.43 51.90±8.11 52.16±8.54 50.81±8.30 53.24±7.84 52.97±7.40 t 9.251 6.409 7.362 6.970 6.341 6.514 6.82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護生對教學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思維導圖教學法促進了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建立,運用理論、智力和經驗對患者現存的或潛在的護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和實踐護理措施的決策能力,與李梅君、張晶等[6-7]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測量表其中求知欲得分(53.24±7.84)最高,可能是因為臨床環境的日益復雜以及護理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更新應用,使得護士需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評判性思維是護士必需具備的護理基本核心能力,是護士進行獨立的和有效的臨床決策的基石。評判性思維包括處理問題、做出決斷和進行創造性思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導向,基于對問題的認知,訓練有素且客觀地收集、評估和分析相關信息,不斷質疑、反思和評判,進而應用邏輯推理和歸納的方法,做出最佳決策的綜合性思維模式[8]。護士在工作時面對復雜多源的信息,敏銳地覺察到關鍵問題,有效地運用已有的護理知識和技能迅速做出正確的臨床判斷,選擇正確可行的處理措施,協調現有的護理資源,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最佳護理服務。思維導圖就是把相關知識放在一個區域中,接著把相關的概念與命題連接到一起,不斷深入地挖掘問題,引導護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運用發散性思維以點帶面拓展知識的廣度,讓發散性思維具體化、形象化。
護生由于缺乏臨床經驗,大都疲倦于教師傳統枯燥的教學方法,課堂氛圍欠活躍,因此教學質量不理想,滿意度不高[9]。本研究結果顯示,思維導圖教學法可以提高護生理論成績和教學質量。思維導圖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條理化,邏輯清晰明確,使護生易于理解,并且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在自主學習時有綱可循,可以把握好學習重難點。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夠幫助護生有效地組織、優化和整合學習內容,借助視覺感官刺激的關鍵詞、符號、顏色和聯想意象等,吸引護生的注意力,增強理解和記憶能力,激發聯想與創意,把各種零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再將學習到的新知識與復習到的舊知識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速度[10]。
總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中,能將思維過程和知識結構用圖的形式展示[11],利于人腦發散思維的展開,較傳統教學更有利于護生對護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促進護生對知識的掌握,增強了評判性思維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值得在護理臨床教學中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