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凌,王紫瀟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夯實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國家質量基礎(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NQI)由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包括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共同構成(見圖1)。其中,標準既是計量的依據,也是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的依據,可以說是國家質量基礎的基礎。

圖1 國家質量基礎框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標準決定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他在致第39屆ISO大會賀信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標準化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依據標準,開展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工作,共同夯實、筑強國家質量基礎,可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長期以來,科研院所(含科研院所轉制企業)是國家和行業標準化工作中的主力軍之一,為國家技術立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潛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各類法人主體,承擔起了標準起草單位的重任,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相關工作取得成績且持續進步的同時,仍需面對以下4個瓶頸問題。
1)標準競爭愈發激烈 隨著市場競爭的愈發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已從品牌競爭延伸到了標準競爭,不少具備研發實力的企業更直接自己起草標準,改變了以往由公益性科研院所主編標準的傳統單一模式。另一方面,與增加標準供給、紛爭標準立項隨之而來的,是潛藏著標準本身及起草單位的門檻要求降低,存在著競爭更加無序的風險。如此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標準的系統性和相對穩定性。
2)標準科研仍難銜接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專利技術寫入標準,也是專利權人獲利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科研項目中,專利和標準都是常見的主要預期成果。但受限于科研項目驗收要求和標準編制流程,目前基本是科研項目立項后就著手申報和編制標準。待項目研發取得科研成果之時也是標準送審之日,二者的并行關系使得標準納入科研成果及專利不足,也間接影響了標準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3)標準經費渠道有限 單靠主管部門撥款的標準項目,往往捉襟見肘,需要主編單位自籌經費;尤其是“共編、共認、共用、共推”的團體標準,各單位共同出資編制無可厚非。放眼全球,不少國家的標準編制費用主要來自社團會費、標準及出版物銷售收入等,資金在標準全生命期內做“大循環”;而我國大多是在標準編制期“小循環”里靠參編單位解決費用問題。一旦標準在編制環節就將營利屬性優先于公益屬性,則也有可能影響標準的民主性和權威性。
4)標準應用跟蹤不夠 目前,標準相關工作主要集中在標準申報立項后到報批發布前,是一個從主管部門來、回主管部門去的“小閉環”。此后的發行、宣貫、實施指導、效果后評估直至修訂的標準全生命期內的“大閉環”,不僅整體工作相對薄弱,而且標準主編單位效力有限。其中緣由,既有管理體制原因,也有盈利和分配機制原因。權、責、利的不匹配,導致各方主體的能動性未得到更好激發,進而還將影響標準的實用性和服務性。
自2015年國家新一輪標準化工作改革全面啟動以來,“培育發展標準化服務業,提升標準化服務能力”成為改革目標之一。標準化服務業是科技服務業的一部分,且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服務內容包括標準化戰略咨詢、標準技術內容和編制方法咨詢、技術指標比對、標準符合性測試、標準實施咨詢、標準實施評價、標準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標準化服務業打通標準編、推、用全過程,可望幫助相關標準起草單位(尤其是各類科研院所)圍繞技術標準這一中心為進一步奠定形成4方面地位。
1)標準的主要起草者 隨著國家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以往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起草單位還可開展更加多元的標準起草工作,包括起草國家全文強制性標準,支撐國家技術立法;起草國內熱點或領先的各類團體標準,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潛力;起草適用于自身的企業標準之外還可為其他單位量身定制企業標準,提供技術開發咨詢服務。
2)標準的技術管理者 在起草技術標準的基礎之上,還可結合行業領域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業務主管單位(行業管理部門)、行業學協會等社會團體乃至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申請設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匯聚和發動全行業或全專業相關法人主體的智慧和力量,積極承擔標準技術管理。
3)標準的實施推廣者 隨著標準供給數量的增加,尤其是團體標準的效力不足,通過推廣和服務贏得市場認可更顯重要。通常,標準實施推廣手段包括出版配套指南、組織宣貫培訓、提供解釋咨詢等;評估、公布標準技術水平和實施效果,積極參加行業組織活動及宣傳獎勵,游說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和潛在大客戶,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廣,也都是必要的。
4)標準的合格評定者 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是“三位一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實現取決于合格評定程序的執行。合格評定包括檢測、檢驗、認證、認可4種類型,如能實現標準化與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要素的深度融合,將有望為行業客戶提供質量基礎“一站式”服務。
基于既有的技術標準優勢,相關標準起草單位(尤其是各類科研院所)可通過整合標準化服務資源、擴展服務范圍、豐富業務類型,為各類客戶提供多元一體的標準化服務,具體包括軟件開發、合格評定、技術咨詢等業務,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類型單位可開展的標準化服務優勢業務
通過開展前述標準化服務,有望為標準起草單位創造技術、經濟、管理、市場4方面的效益。
1)技術 ①借助標準相應的配套化出版、信息化工具、平臺化培訓、在線化咨詢等系列服務,增強標準實施效果。②還可同步開展標準的應用后評估,并前向反饋至編制環節,進一步提升標準自身質量。③在標準編、推、用全程有更多機會促進科技成果(尤其是專利技術)轉移轉化,科研與標準銜接配合更加有效。④標準化人員更多了解標準實施情況、增強實踐經驗、提升綜合素質,由“體例規格嚴格、文字功夫到家”更為全面地成長為“標準嚴格、本領到家”。
2)經濟 ①前述服務內容更加市場化,有助于標準團隊收入更加多元化,標準化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更高。②增高了標準的附加值,構建了與相關業務經營團隊共創、共享、共贏的標準化服務業生態圈,單位整體盈利能力增加的同時也可保障標準經費投入。③挖掘盤活科技服務資源,拉動高技術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3)管理 ①前述的標準效果前向反饋、標準人員創收贏利、單位全局調配標準收益和投入等,都將使得標準自身質量得到更全面的保障。②單位全局調配標準經費在其全生命期內的“大循環”,經營團隊不再“拆東墻補西墻”,避免了團隊內部產生矛盾。③標準自身質量及其實施效果的改善,增強和優化了標準有效供給,引領和保障了行業高質量發展。
4)市場 ①借助提供包括標準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在內的質量基礎“一站式”服務,更大限度地發揮與提升標準起草單位的綜合優勢,而且還可鞏固在標準規范、檢驗檢測方面的雙優勢地位。②質量基礎(quality infrastructure, QI)既是國家的也是區域乃至國際的,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只有政策溝通、設施聯通才能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實施中國標準走出去更可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對于具有技術標準優勢的標準起草單位(尤其是科研院所)自身而言,在新發展階段牢牢把握國家深化標準化工作契機,借助現有優勢地位和綜合資源統籌,進一步拓展豐富標準化服務,既可強基固本,又能開枝散葉,可望實現自身發展。同時,對于所在領域而言,依托技術標準開展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工作,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也將筑強國家質量基礎,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