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靜,雷勛明,龐 英,朱書瑤,皮光環,陳 艾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四川省婦女兒童醫院/成都醫學院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四川 成都 600031)
貧血指血液中血紅蛋白水平較特定性別、年齡、生理狀況人群正常血紅蛋白水平更低的疾病,臨床上常見的貧血類型有營養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其中有約有50%的貧血可歸因于鐵缺乏[1,2]。兒童缺鐵性貧血是全球廣泛存在的兒童營養性疾病,學齡前兒童為缺鐵性貧血的高發人群,缺鐵性貧血可導致兒童出現生長遲緩、智力減退及神經系統異常,并對其免疫力及活動力造成影響[3]。近年來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而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益突出,在國內多個地區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高于城市兒童,雖然目前國內關于學齡前農村學年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影響因素的研究已有報道,但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人群飲食習慣具有較大的差異,有必要對不同地區人群進行調查[4,5]。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成都市農村學年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成都及其周邊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提供參考。
2020年1-9月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法在成都市新津縣、郫縣及簡陽市各隨機抽取3個鄉鎮,每個鎮隨機抽取1所農村幼兒園,對483例學齡前留守兒童及其主要監護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3~6歲;②父母雙方外出工作1年以上;③在調查地區長期居住2年以上;④調查對象監護人已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調查前1個月內接受過貧血治療者;②合并有內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或心腦血管疾病者。
采用現場問卷調查獲取調查對象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留守兒童性別、年齡、BMI指數、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顧者年齡、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是否挑食、近6個月內呼吸道感染病史、近6個月內腹瀉病史、肉類攝入頻率、蛋類攝入頻率、海產品攝入頻率、新鮮水果蔬菜攝入頻率、動物內臟攝入頻率。缺鐵性貧血診斷標準[6]:①血紅蛋白水平<110g/L;②平均紅細胞容積<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310g/L;③血清鐵蛋白<12mg/L。符合上述3項標準即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根據調查對象有無缺鐵性貧血將其分為2組,比較2組上述各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判斷各因素對缺鐵性貧血的綜合作用。
調查與質控方法:①由2名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實施調查,在問卷調查前先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向調查對象家屬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與意義并對問卷填寫方式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要求問卷由調查對象家屬自行填寫并在30分鐘內完成,過時回收問卷;②為避免調查對象家屬在接受調查過程中受外界因素影響,問卷調查在獨立房間進行,調查期間房內僅有被調查對象及調查人員在內,本次調查采用無記名的方式進行;③在數據錄入過程中采用雙人同時錄入,再對不同結果進行核對方法以確保數據錄入的準確無誤。

本次調查的483例學齡前留守兒童中共有41例(8.49%)被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2組留守兒童在年齡、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顧者年齡、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挑食情況、近6個月內呼吸道感染病史、近6個月內腹瀉病史、肉類攝入頻率、蛋類攝入頻率、動物內臟攝入頻率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成都市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單因素分析
將表1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賦值后以似然比法篩選變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留守兒童年齡增加、家庭人均月收入增加、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為成都市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保護性因素,主要照顧者年齡增加、挑食、近6個月內腹瀉、肉類攝入頻率每周2次以下、動物內臟攝入頻率每周2次以下為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貧血為發展中國家兒童常見病,其中缺鐵性貧血約占一半,學齡前兒童缺鐵性貧血發生率較高的原因可能與此時期兒童生長迅速,對鐵的需求量大導致體內儲存的鐵含量缺乏而引起血紅素合成減少,進而引發以血紅蛋白含量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有關[7]。多項研究證實不同地區、不同經濟文化水平及飲食習慣均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出現較大的差異,因此有必要對不同地區兒童缺鐵性貧血情況進行分析[8-10]。研究結果顯示,本次調查的483例學齡前留守兒童中共有41例(8.49%)被確診為缺鐵性貧血,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11]。

表2 成都市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多因素分析
留守兒童年齡增加、家庭人均月收入增加、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為成都市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保護性因素,主要照顧者年齡增加、挑食、近6個月內腹瀉、肉類攝入頻率每周2次以下、動物內臟攝入頻率每周2次以下為危險因素(P<0.05)。具體分析如下:①留守兒童年齡方面:學齡前兒童因處于身體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體內對鐵的需求量大增,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生長速度逐漸下降,因此年齡較小的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貧血[12]。另外年齡較小的兒童咀嚼及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全,食物種類較少,從食物中吸收Fe2+能力較低也可能是導致貧血的一個原因[13]。②家庭人均月收入升高也是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保護因素,劉晶芝等[14]對柯爾克孜族學齡前留守兒童的研究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可能與家庭月收入較低的兒童接受外在的營養補充較少,難以規律性接受補鐵因而貧血的風險更高[15]。③主要照顧者的年齡及文化程度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進行隔代撫養,年齡較大及文化程度較低的主要照顧者對于兒童缺鐵性貧血的認知度明顯不足,此類照顧者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較為缺乏因而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關注度較少[16-17]。④挑食及肉類、動物內臟內食物攝取頻率方面:人體中的鐵元素主要由通過攝取食物中的Fe2+而來,挑食者食物結構過于單一,難以滿足人體對鐵的需求。食物中的鐵主要有血紅素鐵及非血紅素鐵2種,其中血紅素鐵主要存在于肉食中,容易被人體所吸收,而非血紅素鐵則主要存在于素食中,必須經過溶解、游離呈Fe2+后才能被人體所吸收,只有合理的飲食結構才能保證有足夠的鐵元素供人體生長發育所需[18]。本研究中僅發現肉類、動物內臟攝取頻率低為成都市農村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危險因素,可能與本次納入的留守兒童中蔬菜水果攝取頻率普遍較高有關[19]。⑤食物中的Fe2+主要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被吸收,因此近6個月內有腹瀉等胃腸道疾病可對鐵的吸收造成影響,因此對于此類兒童應更注重鐵元素的補充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20]。
綜上所述,成都市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發生率較高,其發生主要與留守兒童年齡、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顧者年齡等多方面因素有關,臨床上可根據上述因素進行針對性干預以降低農村學齡前留守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