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陳秀蘭 賴永波 石德金 徐學榮



[摘 要]教師的教學倦怠是教師職業壓力的一種表現,文章給出了對教師增能以緩解高校本科教學倦怠的因果關系模型,應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和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社會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296、0.304、0.341;學校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201、0.207、0.232;學生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175、0.180、0.202;心理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572、0.588、0.659。社會增能和學校增能不僅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增能,還間接地通過影響學生而影響教師心理增能。 社會增能、學校增能、學生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的總效應分別是0.517、0.352、0.307。最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了緩解高校本科教學倦怠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教師增能; 教學倦怠; 因果關系;影響效應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9-0030-05
教師的教學倦怠是教師職業壓力的一種表現,指教師在教學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行為,由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構成[1]。本文基于調查問卷數據,應用結構方程模型,實證分析社會增能、學校增能、家庭增能、學生增能、教師自我增能對緩解教師教學倦怠的作用路徑和作用大小。本文所指的教師為高校本科教師。
一、對教師增能以緩解高校本科教學倦怠的因果關系
本文的增能指給予教師能力、能量、能耐的一切方法,包括物質和精神各個方面的增能。教師生活于社會,工作于大學,幫助的對象是大學生,工作的內容主要是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主體有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此外還有教師本人,即自我。社會增能、學校增能、家庭增能、學生增能都是指對教師的增能,教師是受體,是被增能的對象。教師本人對自己可以有自我激勵、自我調節,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些都是心理活動,因此稱為心理增能。社會增能、學校增能、家庭增能、學生增能、心理增能與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一樣,都是沒法直接衡量其大小的潛變量。關于倦怠的測量變量和問卷見我們的前期研究[2],增能的測量變量見表4第3列。
高校教師的活動范圍涉及整個社會,教師所在的家庭、學校及其學生都處于社會之中,對高等教育和教師的要求、賦予教師的職能,都受社會的激勵、約束和影響。社會影響教師個人的同時,還影響教師所在的家庭、所教的學生。但我們認為,社會對教師個人的評價和態度不容易影響作為法人的學校,而教師所在的學校卻影響著教師的發展、作為、收入,影響著校園環境、校風學風建設、學校管理,影響著教的水平和學的成效,也間接影響了教師所在的家庭,影響著家庭增能。教師所在的家庭是教師的主要生活場所,其受社會影響的同時也影響著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身心投入,影響著教師的心理、生理狀態。學生是教師的幫助對象,和教師聯系最緊密最直接,學生的求知欲上進心、對學習的投入狀態、對教師的態度、與教師的溝通,無不影響著教師的身心,從而影響著教師個性、情緒和成就感。因此,可以假設各個潛變量之間有如圖1所示的因果關系。
圖1中的8個潛變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潛變量之間的影響可以是單向的或雙向的,正向的或負向的,影響還有大小之別[3],這些都可以通過實證分析予以證實或修正。這里給出的假設如下:
H1:社會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有正向影響;H2:社會增能對學生增能有正向影響;H3:社會增能對家庭增能有正向影響;H4:學校增能對學生增能有正向影響;H5:學校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有正向影響;H6:學校增能對教師家庭增能有正向影響;H7:學生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有正向影響;H8:家庭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有正向影響;H9:心理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具有正向作用;H10:心理增能對緩解去個性化具有正向作用;H11:心理增能對緩解低成就感具有正向作用。
低成就感
][社會增能][學生增能][學校增能][家庭增能][心理增能][緩解
情緒衰竭][緩解
去個性化]
圖1 潛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圖
二、問卷及其質量檢驗
本文所設計的問卷一共有40個問題,涵蓋了8個潛變理,問題題項即測量變量全部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來設置。對在福州市的高校教師進行抽樣調查,接受調查的教師根據個人感受客觀如實回答。共發放調查問卷220份,得到有效問卷216份。
信度與效度是評價問卷質量的兩項主要指標。信度表示問卷數據內部的一致性或穩定性的程度,本文采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α來檢驗問卷信度,一般來說,α大于等于0.9,則認為量表的內在信度很高;α大于等于0.8而小于0.9,則認為量表的內在信度可以接受[4]。應用SPSS16.0軟件進行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總量表的α系數達到了0.950,各分量表的系數均大于0.8,可見本問卷設計合理,問卷數據具有較高的信度。
效度是指測量工具能夠正確測量出所要測量的特質的程度,一般包括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本文所確定的潛變量與測量變量指標是在理論分析和現實的基礎上確定,能涵蓋高校教師教學倦怠影響因素的各個方面,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是指測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題的內部結構的程度[3],結構效度常用的評價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其目的是想了解屬于相同概念的不同問卷項目是否如理論預測那樣集中在同一公共因子里[5]。KMO值大于0.9是最好的,大于0.8是比較好的,大于0.7是中等水平,大于0.6較差,大于0.5是最低水平[4-5]。本研究采用SPSS16.0進行KMO檢驗,結果顯示總量表的KMO值為0.916,各潛變量的KMO值均在0.7以上,結果見表1,問卷通過了效度檢驗。
表1 信度與效度檢驗
[潛變量 可測變量個數 ? ?Cronbachs α系數 KMO檢驗值 社會增能 5 0.864 0.835 家庭增能 5 0.840 0.817 學校增能 6 0.892 0.868 學生增能 5 0.912 0.857 心理增能 4 0.804 0.747 緩解情緒衰竭 5 0.864 0.852 緩解去個性化 5 0.878 0.823 緩解低成就感 5 0.802 0.788 總量表 40 0.950 0.916 ]
三、模型參數估計與模型修正
用Amos17.0軟件進行模型參數估計及修正,用最大似然估計方法對初始模型進行擬合,卡方值=1858.9,用路徑系數或載荷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發現“心理增能<---家庭增能”(表示家庭增能對心理增能的路徑影響,下同)的C.R.值為-0.417,p值為0.676,其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55,可見,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家庭增能對心理增能的影響不顯著。因此,修正時在模型中去除家庭增能這個潛變量,同時去除與家庭增能有關聯的路徑。再擬合,卡方值=1623.5,通過對MI修正指數的比較,增加Z7到Z8路徑,e71和e72、 e74和e75雙向路徑,e43和e45路徑、e52和e53雙向路徑,卡方值=1453.6,模型的其他指標也得到優化。常用擬合指數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常用擬合指數都達到基本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該修改后的模型可稱為最優模型,見圖2。
表2 常用擬合指數計算結果
[類型 CMIN/DF GFI NFI TLI CFI IFI RMSEA 參考值 1
四、影響路徑及系數
最優模型確定后,影響路徑及對應的系數就確定了。對教師增能以緩解高校本科教學倦怠的最優模型對應的潛變量間路徑系數及相關指標見表3。
表 3 最優模型潛變量間路徑系數估計
[路徑 未標準化路徑系數估計值 S.E C.R. P值 標準化路徑系數 學生增能<---學校增能 0.388 0.068 5.736 *** 0.385 學生增能<---社會增能 0.581 0.086 6.763 *** 0.489 心理增能<---學生增能 0.258 0.076 3.415 *** 0.307 心理增能<---學校增能 0.199 0.065 3.035 0.002 0.234 心理增能<---社會增能 0.368 0.088 4.192 *** 0.367 情緒衰竭<---心理增能 0.544 0.089 6.090 *** 0.572 去個性化<---心理增能 0.593 0.095 6.252 *** 0.588 低成就感<---心理增能 0.767 0.113 6.775 *** 0.659 ]
(注:***表示0.01水平上顯著。)
此外,還可以知道潛變量與測量變量間路徑系數(見表4第2列),該路徑系數衡量了測量變量在對應潛變量上的因子載荷,標準化路徑系數大說明該測量變量影響大。
表4 最優模型的潛變量與測量變量間標準化路徑系數及
各測量變量
[路徑 標準化
路徑系數 測量變量及其代碼 SH1<---社會增能 0.655 社會給予高校教師較高的評價和地位(SH1) SH2<---社會增能 0.675 我在業界有影響力,受到同行的認可(SH2) SH3<---社會增能 0.806 我的職業在我的同學和朋友中獲得認可和尊重(SH3) SH4<---社會增能 0.860 我的已畢業學生和校友對我尊重和敬佩(SH4) SH5<---社會增能 0.738 我的親友支持我的工作,以我的職業為榮(SH5) XX1<---學校增能 0.601 學校可以為我提供很多進修、訪學與晉升的機會(XX1) XX2<---學校增能 0.734 學校給我發的工資和福利與我的付出相稱(XX2) XX3<---學校增能 0.824 學校的教學管理支持我發揮教書育人的能力(XX3) XX4<---學校增能 0.836 學校在校園環境、校風學風建設上,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XX4) XX5<---學校增能 0.844 學校在項目申請、經費爭取、社會服務中給我提供幫助與支持(XX5) XX6<---學校增能 0.750 學校在我有困難(諸如孩子上學就業等)時能給予幫助(XX6) XS1<---學生增能 0.698 學生求知欲望強、有上進心(XS1) XS2<---學生增能 0.831 學生尊重我的勞動、感謝我的付出(XS2) XS3<---學生增能 0.882 學生認真聽講并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XS3) XS4<---學生增能 0.774 學生信任我并愿意與我溝通合作(XS4) XS5<---學生增能 0.836 學生有感恩師長、奉獻社會的情懷(XS5) XL1<---心理增能 0.714 我覺得我的工作能夠體現我的個人價值,我很有成就感(XL1) XL2<---心理增能 0.758 我相信自己能幫助學生,教書育人水平自信度高(XL2) XL3<---心理增能 0.574 我的學術成果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我的科研能力強(XL3) XL4<---心理增能 0.567 我的專業有社會需求,我服務社會的本領高(XL4) ]
(注:該表省略了結果潛變量與相應的測量變量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及測量變量。)
從表4中可知,在各個原因潛變量中,對社會增能影響前兩位的測量變量是SH4及SH3;對學校增能影響前兩位的測量變量是XX5和XX4;測量變量XS3在學生增能上的載荷最大、XS2次之;測量變量XL2、XL1在心理增能上的載荷大小分別為第一、第二。
五、影響效應及分析
模型中各變量之間的影響效應大小用路徑系數來衡量。模型標準化后各潛變量之間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如表5所示。
表5 潛變量之間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及總效應
[ 社會增能 學校增能 學生增能 心理增能 學生增能 直接
效應 0.489 0.385 0.000 0.000 間接
效應 0.000 0.000 0.000 0.000 總效應 0.489 0.385 0.000 0.000 心理增能 直接
效應 0.367 0.234 0.307 0.000 間接
效應 0.150 0.118 0.000 0.000 總效應 0.517 0.352 0.307 0.000 緩解情緒衰竭 直接
效應 0.000 0.000 0.000 0.572 間接
效應 0.296 0.201 0.175 0.000 總效應 0.296 0.201 0.175 0.572 緩解去個性化 直接
效應 0.000 0.000 0.000 0.588 間接
效應 0.304 0.207 0.180 0.000 總效應 0.304 0.207 0.180 0.588 緩解低成就感 直接
效應 0.000 0.000 0.000 0.659 間接
效應 0.341 0.232 0.202 0.000 總效應 0.341 0.232 0.202 0.659 ]
(注:0.000表示相應的變量之間不存在影響效應。)
表5所示表明,社會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296、0.304、0.341;學校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201、0.207、0.232;學生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175、0.180、0.202。心理增能對緩解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的總效應分別是0.572、0.588、0.659。社會增能和學校增能不僅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增能,它們還間接地通過影響學生而影響教師心理增能。社會增能、學校增能、學生增能對教師心理增能的總效應分別是0.517、0.352、0.307。可見,假設H1、H2、H4、H5、H7、H9、H10、H11得到了證實,而H3、H6、H8的假設沒能得到證實。
六、緩解高校教師教學倦怠的對策建議
實證表明,社會增能不僅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增能,還通過學生增能間接影響教師的心理增能,而教師的心理增能對倦怠的三個維度都影響顯著,可見社會對教師增能十分重要。可見,要確實做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敬教師”,必須落實到行動中、體現在成效上。其次,高度重視媒體傳播的力量,應給予教育教師更多的正面宣傳。第三,高校教師的付出必須受到尊重,同時也要獲得相稱的報酬。總之,社會應給予大學教師較高的評價和地位,使其獲得認可和尊重。
要樹立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校風學風建設,創造并維持良好的教學氛圍;給予有倦怠傾向的教師肯定和激勵,使之增強教書育人水平自信心和成就感。改變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做法,多開展教學先進、教學成果、育人模范等方面的獎勵。優化教學管理,增強對教師的信任,提升教師在學校中的地位;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預防教師對教學工作變得冷漠和機械化。學校和學院領導及機關處室職能部門對教師的“服務”態度和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態度,學校在學生面前應維護教師的尊嚴與權威。學校必須繼續在項目申請、經費爭取、社會服務中給予教師幫助和支持,因為科研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科研取得成績了,有助于預防和緩解教學倦怠。
學生增能是學生通過端正的學習態度、良好的行為表現激勵教師敬業樂業的過程。實證表明,學生增能對教師緩解教學倦怠的路徑存在是顯著的。潛變量與測量變量間的標準化路徑系數也說明“學生認真聽講并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學生尊重我的勞動、感謝我的付出”是學生增能最主要的兩項。因此,對學生的建議是,增進求知欲望和求學熱情,認真從課堂學習做起,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合作,要有感恩師長、奉獻社會之心,唯有如此,才能激勵教師敬業樂業、預防和緩解教師的教學倦怠。
教師的教學倦怠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疾病”,實證表明,心理增能對緩解教學倦怠的各路徑影響是顯著存在的。但“心病還靠心藥醫”,治療該病的心藥是自我增能,即心理增能。作為高校的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抗逆能力,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四有”好教師,堅持“四個相統一”,做“四個引路人”。經常給自己正方向、大能量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勵,努力學習并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升自我價值感和效能感。
[ 參 考 文 獻 ]
[1] 馬會梅.教師教學行為設計研究[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09.
[2] 陳秀蘭,劉遠芳,陳曦,等.教師增能對緩解高校本科教學倦怠的路徑模型研究[J].科教文匯,2018(11):4-8.
[3] 易丹輝.結構方程模型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2-56.
[4] 薛薇.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309-315,265-266.
[5] 柴輝.調查問卷設計中信度及效度檢驗方法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0(4):548-550.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