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林 官前鑫



[摘 要]文章以菌物學課程物種學名構詞教學內容為例,詳細闡述了雙語教學的目標及定位、學名命名法的教學設計方案及其構詞規律,并探討了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思路及采用的具體教學方法。本課題的研究對微生物相關學科雙語課程的教與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菌物學;物種學名;構詞;拉丁文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9-0113-03
“菌物學”(Mycology)是現代生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高等院校生物學、農學、林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1-3]。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育”,隨后幾年教育部多次組織召開有關雙語教學的會議并出臺相關文件[4]。掌握簡單的拉丁文學名及其命名規則是學習菌物學的入門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菌物種類繁多、分類單元多樣復雜、數目龐大,加之采用英文教材和專著對學生進行雙語教學難度較大,因此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學習效率低,進而影響后續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基于此,筆者通過廣泛的調研,并結合自己多年的菌物學課程教學經驗,對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以“菌物學拉丁文命名法”這一節內容為例,主要探討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中物種學名的構詞解析方法。
一、教學目標
雙語教學是指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本文特指中文、英文和拉丁文)傳授給學生課程知識的教學活動[5]。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菌物學學科知識,培養學生中文、英文及拉丁文語言融會貫通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從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外語”復合型人才。“菌物學拉丁文命名法”一節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菌物的命名規則,并能根據其宏觀特征、微觀特征及生境特征正確地書寫菌物的中文、英文、拉丁文名稱,或者根據拉丁文名稱正確書寫出中文、英文名稱,能熟練地進行中文、英文、拉丁文名稱的轉化和聽說讀寫。
二、教學方案
菌物名稱貫穿整個教材始終,為了避免各章中提起某個菌物學名時,學生不認識,或產生突兀感,在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中有必要將菌物學名的命名單獨列出一章,并安排在壺菌門分類章節的前一章講述。中文、英文、拉丁文語言命名規則的介紹主要使用中文講解,命名題作業要求用中文、英文、拉丁文三種語言作答,以加強學生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案,不僅可以避免學生死記硬背菌物的拉丁文名稱,而且能幫助學生實現熟能生巧。菌物拉丁文命名記憶繁雜,對此可由簡到繁、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解析釋義中體會其中的樂趣。具體可采取“六步法”:(1)常見分類單元等級詞尾類別;(2)命名常用前、后綴詞;(3)常見顏色類命名規則;(4)常見人名命名規則;(5)常見地名命名規則;(6)總結。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一)“詞根+詞意”融會貫通法
單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詞根、前綴和后綴。詞根決定單詞意思,前綴改變單詞詞義,后綴決定單詞詞性。采用“詞根+詞意”融會貫通法,通過詞根引導、詞意融會,進而達到解析菌物學課程物種學名的目的(表1至表6),關鍵是在高效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在搭建學生菌物學理論知識框架、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歸納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相互融合
歸納教學法是指將內容相近相關的知識點集中到一起講解的教學方法。筆者在講授“菌物學名命名法”時,將該部分的知識點歸納為分類單元等級詞尾類別、前綴詞命名、后綴詞命名、顏色類命名、人名命名規則和地名命名規則6個部分,并分門別類地集中講述。結合案例教學法,精選例題,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類單元等級詞尾類別
(1)門等級詞尾類別:詞尾加 -mycota
如:壺菌門 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門 Zygomycota; 子囊菌門 Ascomycota;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2)綱等級詞尾類別:詞尾加 -mycetes
如:傘菌綱Agaricomycetes; 座囊菌綱Dothideomycetes; 外擔菌綱Exobasidiomycetes; 糞殼菌綱Sordariomycetes。
(3)目等級詞尾類別:詞尾加 -ales
如:肉座菌目Hypocreales; 盤菌目Pezizales; 鬼筆目Phallales; 多孔菌目Polyporales; 紅菇目Russulales。
(4)科等級詞尾類別:詞尾加 -aceae
如:蟲草科Cordycipitaceae;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柄銹菌科Pucciniaceae; 竹黃科Shiraiaceae; 銀耳科Tremellaceae。
2.前綴詞命名:前綴詞+特征詞 = 種加詞;屬名+種加詞 = 拉丁學名
如:Daedaleopsis tricolor? 三色擬迷孔菌; Junghuhnia pseudominuta? 擬小孢容氏孔菌; Sparassis subalpina? 亞高山繡球菌。
3.后綴詞命名:特征詞+后綴詞 = 種加詞;屬名+種加詞 = 拉丁學名
如:Flammeopellis bambusicola? 竹生紅蓋孔菌; Rigidoporus microporus? 小孔硬孔菌; Trametes versicolor? 變色栓孔菌 (云芝);Tyromyces transformatus? 變形干酪菌。
4.顏色類命名:顏色詞+特征詞 = 種加詞;屬名+種加詞 = 拉丁學名
如: Amanita rubrovolvata 紅托鵝膏菌; Antrodia xantha? 黃薄孔菌; Ceriporiopsis albonigrescens? 黑白擬蠟孔菌; Chroogomphus purpurascens? 紫色釘菇;Inonotus ochroporus? 赭纖孔菌; Mycena rosea? 粉色小菇。
5.人名命名規則:姓氏詞尾+ii (種加詞) 或姓氏詞尾+ia (屬名); 屬名+種加詞 = 拉丁學名
如: Albatrellus zhuangii? 莊氏地花菌; Cordyceps taii? 戴氏蟲草; Hypoxylon dengii? 鄧氏碳團菌; Phlebia murrillii? 默氏射脈革菌; Yuchengia narymica? 納雷姆玉成孔菌; Zangia chlorinosma? 綠蓋藏氏牛肝菌。
6.地名命名規則:地名 (國家、省份、高山等)+ensis或大洲+us = 種加詞; 屬名+種加詞 = 拉丁學名
如:Boletinus asiaticus? 亞洲小牛肝菌; Oudemansiella yunnanensis? 云南小奧德蘑; Phellinus himalayensis? 喜馬拉雅木層孔菌; Suillus americanus? 美洲乳牛肝菌; Trametes manilaensis? 馬尼拉栓孔菌; Tyromyces canadensis? 加拿大干酪菌。
(三)懸念教學法與討論式教學法相結合
通過“菌物學名命名法”的學習,學生對簡單菌物的命名及英語表達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順勢引出較復雜的“帶有多個特征詞”的命名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如下典型例題,引發學生討論、思考、質疑,并嘗試寫出題目名稱;接著講授中文、英文、拉丁文命名規則;然后讓學生根據所講規則核對所寫名稱是否正確;最后給出答案讓學生核對正確與否,如有錯誤,則指出錯因并糾正。
例題: 請書寫下列拉丁學名的中文名稱。
(1) Heterobasidion tibeticum;(2) Microporus xanthopus; (3) Nigroporus ussuriensis; (4) Perenniporia pyricola; (5) Polyporus varius;(6) Wrightoporia austrosinensis。
拉丁學名翻譯中文名稱命名規則歸納整理為3步:
第1步, 分解單詞 (decomposition), 定位詞源 (location)。
(1) Heterobasidion tibeticum = Hetero (異) + basidion (擔子) + tibeticum (西藏)
(2)Microporus xanthopus = Micro (小) + porus (孔)+ xanthopus (黃色)
(3)Nigroporus ussuriensis = Nigro (黑色) + porus (孔) + ussuriensis (烏蘇里)
(4) Perenniporia pyricola = Per (多年) + enniporia (臥孔) + pyri (梨樹) + cola (生于)
(5) Polyporus varius = Poly (多) + porus (孔) + varius (變形)
(6)Wrightoporia austrosinensis = Wrighto (賴特) + poria (孔) + austro (南方) + sinensis (中國)
第2步, 定屬名 (genus)。
(1) Heterobasidion = 異擔子菌屬
(2) Microporus = 小孔菌屬
(3) Nigroporus = 黑孔菌屬
(4) Perenniporia = 多年臥孔菌屬
(5) Polyporus = 多孔菌屬
(6) Wrightoporia = 賴特孔菌屬
第3步, 連詞成句 (connection)。
(1) Heterobasidion tibeticum = 西藏異擔子菌
(2) Microporus xanthopus = 黃色小孔菌
(3) Nigroporus ussuriensis = 烏蘇里黑孔菌
(4) Perenniporia pyricola = 梨生多年臥孔菌
(5) Polyporus varius = 變形多孔菌
(6) Wrightoporia austrosinensis = 華南賴特孔菌
四、教學反思
合理應用各類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項任務。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是一項開展起來較有難度的課題,在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學生對于該課程的興趣程度,學生對于雙語教學往往有畏懼心理,因此削弱畏懼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成了該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其次,教學方式及手段要與時俱進,跟當代學生的課下溝通采用互聯網軟件交流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融入和積極參與[6]。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改革內容與戰略選擇[7]。菌物學課程始終堅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導向,不斷實施菌物學課程雙語教學改革與探索,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人才而努力[8-9]。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永林, 田呈明. “菌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 中國林業教育, 2011(2):61-64.
[2] DAI Yucheng. Polypore Diversity in China with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Chinese Polypores [J]. Mycoscience, 2012 (1):49-80.
[3] 李玉,李泰輝,楊祝良,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
[4] 鄭紅蘋.論雙語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價值[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174-178.
[5] 文亦芾,畢玉芬,羅富成,等.普通生態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3):132-136.
[6] 王錦.高校雙語課程建設: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科學,2019(3):24-29.
[7] 趙穎,劉芳,趙婷婷.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到“雙一流”建設:基于知網的研究史梳理[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3):25-32.
[8] 李小勇,梁良,夏熱.新時期下液壓傳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18(1):5-7.
[9] 羅丹程,張婷,戰玉鋒.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引導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17):82-83.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