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廣校特克斯縣分校根據縣委提出的把民宿打造成特克斯縣第三大資源的規劃,建設345家規模民宿目標,通過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用性教學模式,為當地形成良好的產業鏈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
一、主要做法
1.找準定位,科學規劃。縣政府利用城鄉居民自有住宅、集體用房或其他配套用房等當地閑散資源,根據地域將民宿分為“城市型”和“田園型”兩類,根據經營規模和品質劃分為“經濟型”和“精品型”兩級。根據不同文化和民族特點分為8個片區,形成打馕文化一條街、民族特色夜生活一條街、歌舞文化一條街。縣分校根據縣委政府以及經營者需求,找準工作切入點,準確定位開展教育培訓。
2.因地施教,擴展視野。特克斯縣屬于山區,東西線路跨度100公里,縣分校采取設立11個教學點,建立“點對點,送服務到牧區”的教學模式,多措并舉開展教學、參觀交流、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實踐實訓、跟蹤服務活動,讓農民在實訓、實操、集中觀摩、實地講授教學中,學到新理念新技能。培訓課程設置涉及當地主導產業,包括畜牧養殖業、種植業、林果業、農機等。共組建8個高素質農民培育班,為民宿健康發展提供一條龍產業鏈條服務。
3.創新機制,示范帶動。 縣分校跳出“住宿”圈子搞培訓,引導經營戶積極探索“民宿+住宿業”“民宿+文創”“民宿+研發”,創新以“民宿+景區”“民宿+小包團”“民宿+文創”“民宿+自駕”“民宿+研學”的增收模式。從業勞動力就業由縣城周邊群眾輻射到全縣所有村(社區),間接帶動建檔立卡戶1400人。
二、主要特點
1.培育典范,示范引領。通過學習,農民學員的素質和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對周邊小農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吸引了更多內地游客感受大美新疆的獨特魅力,來自四川、江蘇、重慶、廣東15名青年游客入駐特克斯縣建起1400平米規模民宿,8名成為當地網紅,吸引內地游客達到25萬人次,17人在特克斯縣投資1350萬元建民宿,35名返鄉大學生創業發展民宿,已經形成以離街為輻射中心,建成集烏孫文化、絲路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種民族文化融合為一體的民族民宿風情街區,改變了居民以往依靠縣域周邊打零工養家糊口的就業格局。
2.多措并舉,增強競爭力。縣政府組織開展“最具地方特色民宿”和首批星級民宿評定,將民族團結最佳民宿納入全域旅游地圖。依托各類節慶活動和對外交流活動,積極唱響民宿旅游品牌,講好旅游民宿背后的故事。推行“民宿+電商”產業模式,培訓學員將各類特色商品引入民宿,利用旅游旺季形成的客源渠道,定期推送商品信息,形成旺季做民宿,淡季做電商的銷售格局。
三、取得成效
受訓農牧民在學得一技之長后,積極依托當地資源,開啟致富之門,以民宿為載體,利用民宿門店、個性化游客群的優勢,推動民宿業和產業資源有效整合,打造以民宿為核心的文旅產品矩陣,實現“民宿+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目前,民宿效益正在不斷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縣分校在教育培訓中為當地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