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夏
運動皮層左側視結構圖
胼胝體是聯結左右大腦半球的橫行纖維組成的寬厚白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丘腦與小腦等區域在鋼琴學習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腦皮層的結構極其復雜,各腦區在行為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我們剛開始學習一項運動技能時,負責運動準備和規劃的前運動皮層較為活躍,同時參與的還有前輔助運動區(輔助運動皮層中更靠前的區域)。在隨后漫長的練習過程中,隨著對曲目和指法的逐漸熟悉,前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降低,輔助運動皮層持續活躍,這對控制連續動作和執行復雜任務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初級運動皮層更加活躍,這里的神經元可以直接投射至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這種單突觸連接對手指的精細運動非常關鍵。初級運動皮層將運動意向和肢體的感覺反饋轉變為運動指令,并在長期保留和回想這些動作技巧的時候發揮重要作用。
除了皮層外,幾個重要的皮層下區域——丘腦、基底神經節、小腦與許多感覺、運動相關皮層相連,幫助我們獲取和整合視覺信息(樂譜、手和琴鍵的位置)、聽覺信息(音色、音階、節奏等)、觸覺信息(手指接觸琴鍵),這幾個區域在鋼琴技能的學習、糾錯和提升中都非常關鍵。
當然,想要彈得好,絕不只是“動起來”和“眼觀四路,耳聽八方”。動聽的音樂對節奏和旋律有著很高的要求,甚至節奏的強弱和快慢都是影響音樂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如果音樂失去了節奏和旋律,那就是機械地敲打,根本無法稱之為藝術。節奏時序的把握,需要基底神經節、前輔助運動區、背側前運動皮層和前額葉皮層的參與;而對動作進行更精細化地時序調整,則小腦顯得十分重要。可見,雖然在獨奏著鋼琴,演奏者的腦中卻正在貨真價實地上演著“交響樂”。
與弦樂器相比,鍵盤類樂器對雙手協調的要求更高。那么專業鋼琴家們是如何做到左右手高度協調的呢?
首先要說到手指的靈活度。單個手指的活動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帶動其他手指——這一現象就是手指活動的“同步化”。“同步化”現象在個體間的差異較大,經過適當的專業訓練也可能有所減弱。與常人相比,鋼琴家們能更好地控制手指獨立活動,而來自初級運動皮層和前運動皮層的下行纖維——皮質脊髓束,對精準、嫻熟的自主手指運動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皮層結構方面,專業鋼琴家左右半腦的初級運動皮層更加對稱,且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更大,使得左右半腦可以更高效地交互信息。大量研究表明,學音樂確實可以提高認知功能、社交能力、早期的語言能力、創造力和抽象思維的能力,也有利于緩解壓力和改善情緒。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灰質和白質兩種結構。簡單來說,灰質以神經元胞體為主,白質以髓鞘化的神經元軸突為主,后者由于脂肪含量較多,在解剖結構上呈現為白色。白質好比大腦中傳遞信息的高速公路,負責實現感覺和知覺信息、運動信息的快速傳導。
許多技能的學習都有關鍵期,學鋼琴也不例外。研究顯示,更早開始學習、訓練強度更高的音樂家,大腦中灰白質的變化相對于普通人更為明顯。比如聽覺皮層、初級運動皮層和小腦的灰質密度更高,而胼胝體等白質結構的信息傳遞能力也有所改變。大腦的這些結構變化與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有關,年齡越小,往往可塑性越強。
彈奏出美妙的樂曲其實并不只是大腦的高速運轉,與世上任何一種純粹的藝術和事業一樣,需要靜心、也容不得功利心。我們在音樂中表達自己,讓心靈和思想得以自由。與其在意彈琴給自己帶來的益處,不如專注下來,用心感受精彩紛呈的音樂世界。
(責任編輯/王佳穎 美術編輯/周游)
右側初級運動皮層控制左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