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長時間的太空生活會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熱調節、心律、肌張力、骨密度、呼吸系統等產生影響。其中一種叫作視覺障礙顱內壓綜合征,它是一種會影響視力、使人產生頭痛的太空病。也許我們想象不到,太空的失重環境還會影響我們的大腦。這種疾病的根源在于人體的中央處理器(大腦)。雖然視覺障礙顱內壓綜合征很早就被發現,而且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但是其致病機理直到2020年才得到揭示,原因很簡單:人類的大腦在太空中移位了。
一名宇航員的大腦核磁共振成像照片,在一次長時間太空飛行前(圖左)與后(圖右)對比,太空飛行后,宇航員大腦中央溝變窄,腦脊液和腦白質擴張
其實,人類的大腦并不是緊貼著頭骨生長的,大腦泡在一攤“水”里,這攤“水”叫作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大概有150毫升,相當于半盒牛奶的含量。別小看大腦里的這點水,它可有著大用處。
腦脊液示意圖
耳石結構圖
人類的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神經器官,一切高級的思考活動都在此處進行。而連接大腦的還有一條神經的高速公路——脊髓。它負責將大腦的指令分發傳達下去。腦脊液包圍并支持著整個大腦及脊髓,正是腦脊液幫助固定了大腦的位置。而且腦脊液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幫大腦帶走代謝廢物。如果說大腦是CPU(中央處理器),那么腦脊液就相當于冷卻液。而且這股冷卻液還能幫助穩定我們的大腦,在遭遇外來沖擊的時候吸收掉一部分力量,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太空長時間飛行的宇航員,大腦中的腦脊液分布發生了改變。在他們的頭顱當中,大腦下部區域比上部區域有著更多的腦脊液。也就意味著,在太空中,宇航員的大腦位置發生了改變,悄悄“提升”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科學家發現,可能是由于方向感應系統失靈。我們知道,感應方向主要依靠人類的耳石。耳石位于內耳深處,就是一塊小小的“石頭”。不過這塊“石頭”可不一般,耳石周圍有著復雜的感覺器官,可以依靠重力、慣性來幫助人們判斷方向,保持平衡。然而,在太空的失重條件下,耳石也“飄”了起來,這么一來,大腦就會找不到方向,自然也無法判斷環境產生了哪些改變。于是,腦脊液分布就產生了錯亂,進而導致大腦位置的變化,大腦的腦脊液代謝也就產生了混亂。通常來說,宇航員的腦脊液多于未進入過太空的地球居民。在太空待久了,在大腦深處產生腦脊液結構——腦室會產生擴張。
而另一個產生變化的結構便是腦白質。腦白質幫助人類處理視覺與空間、平衡感、垂直感知,以及運動控制信息。科學家認為,腦脊液增加帶來的壓力導致腦中的水分被“壓”進了腦白質,從而造成了腦白質的膨大,進而影響了宇航員的平衡感等。
腦脊液和腦白質的擴張擠占空間,自然就需要有其他結構進行縮小。縮小的就是宇航員的腦垂體,這是一種分泌各種重要激素的結構。而這對人體代謝活動產生的影響可就多了。
為了實現人類能長期在太空生活的長遠目標,現階段我們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人體的循環系統,免疫系統在太空中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我們大腦結構的改變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如今,科學家們正在努力攻克這些問題,試圖解開其中的謎團。
(責任編輯/黃盈盈 美術編輯/周游)
腦白質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