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渺小的螞蟻到巨大的鯨,想留住動物世界的千姿百態(tài),就需要標本制作師通過不同類型的標本,盡量留住每一種動物生前的樣貌。可以說,每一類動物標本的制作,都是工藝與科學的完美結(jié)合。中國標本制作傳統(tǒng)技藝素有“南唐北劉”之譽,為了探尋標本制背后的科學內(nèi)涵,知力記者走進清黎閣北劉動物標本制作處,和非遺傳承人聊聊標本制作技藝的故事。
北劉動物標本制作技藝創(chuàng)始人劉樹芳為清代宮廷所做的動物標本(供圖/劉嘉暉)
北劉動物標本制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劉汝淮、劉汝英為國家領(lǐng)導人制作的小青馬標本,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于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劉嘉暉)
大家每每去到博物館,總是被博物館里大大小小的標本所吸引。其實,標本可分為五大類:泡在“水”里的浸制標本(如魚類、蛙類、烏賊、海參等);“巧奪天工”的干制標本;制作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和大型魚類標本常用的剝制標本;沒有“肉”的骨骼標本和玻片標本。這便組成了豐富多樣的標本“花花世界”。
浸制標本:讓動物“活”在瓶中
對于水生動物來說,由于它們的柔軟身軀在干燥狀態(tài)下不易保存,因此只能泡在“水”中。但是,此水不是真的飲用水,而是由防腐殺菌的酒精或甲醛的水溶液(即“福爾馬林”)制成浸制標本。
浸制標本的歷史悠久,古代就曾利用烈酒中的高濃度酒精充當臨時防腐劑。而酒精的防腐原理和后來問世的福爾馬林類似,都是破壞肌體中的蛋白質(zhì),殺死細菌。盡管裝在玻璃瓶里的福爾馬林容易讓標本褪色,還會發(fā)出刺鼻的氣味,但是如果想要完整地保存柔軟的動物遺體、內(nèi)臟器官,浸制標本仍然是不二之選。
泡在高濃度防腐劑里的浸制標本,不會受到細菌的破壞,可以長久保存
昆蟲標本屬于干制標本,又叫針插標本
由動物標本制作技師劉樹芳制作的亞洲象標本,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巨型剝制標本,現(xiàn)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館(供圖/劉嘉暉)
對于昆蟲來說,最適合它們的標本制作方式莫過于干制標本了。昆蟲標本屬于干制標本,又叫針插標本。先用化學藥劑快速殺死昆蟲,然后用細針慢慢地穿透昆蟲身體,再釘在底板上固定,之后烘干或者風干即可。由于昆蟲體型小,少量體液在干燥過程中就蒸發(fā)掉了,只剩下那些不易腐爛的組織。對于有著細小翅膀及觸角的昆蟲來說,在制作中就需要用細針來固定,從而保持相對自然的狀態(tài)。
“脫胎換骨”的剝制標本
對于最有沖擊力的剝制標本,制作技藝就要相對復雜,既需要了解動物的解剖學特征和生活習性,還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巧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剝制標本的實質(zhì)就是要將動物尸體內(nèi)的肌肉、骨骼、內(nèi)臟和皮下脂肪等完全掏空,只留下體表的皮毛、鱗片和犄角,再整形成生前的樣子,可謂是除了留有表皮外徹底地“脫胎換骨”。
在現(xiàn)代的剝制標本工藝中,動物遺體毛皮經(jīng)過鞣制(使生皮變成革的物理化學過程),轉(zhuǎn)化為柔韌有彈性的熟皮,能長久保持鮮活。內(nèi)部則用樹脂、石膏或玻璃鋼等材料,制成尺寸貼合動物身形的整塊“假體”,再套上皮毛,便呈現(xiàn)出了逼真的肌體層次,而且不易走形。標本的眼睛,也從玻璃球換成根據(jù)標本形態(tài)專門定制的假眼,使之更加炯炯有神。
動物標本與化石標本
和化石標本相比,動物標本更具有直觀性和沖擊力,因為它不需要后期借助科技還原其原貌,它本來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保留了它生前的所有特征。制作標本主要是為保存動物的生物學基本數(shù)據(jù),包括外形輪廓、解剖學結(jié)構(gòu)、分類標志、自然生活狀態(tài)等各種要素和信息。這些信息為動物學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最為直接的實物依據(jù)。
動物標本是一件藝術(shù)品,只有通過展示才能喚起更多人對自然的珍惜。死去的動物不會說話,但動物“復活”后,卻能告訴人類,要好好保護其他活著的動物。這是一種微弱又巨大的聲音。
(責任編輯/陳天昊 美術(shù)編輯/周游)
北劉動物標本制作第四代傳承人劉嘉暉在制作雪豹標本,北劉動物標本制作技藝入選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供圖/劉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