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忠勇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對地市報而言,提高媒體融合力,并在發展過程中將“四力”踐行到位,進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尤為重要。
一
踐行“四力”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
當前,媒體融合已經到了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階段,也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融合發展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需要新聞工作者持之以恒踐行“四力”。
上有中央、省級大報,下有縣級融媒體中心,四面都是新媒體!地市報想要走出困境、逆境突圍,必須立足本土,深耕地方,通過踐行“四力”搶得競爭先機,不斷地去發現新聞、走進新聞、思考新聞、寫作新聞,用優質內容贏得發展優勢,形成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強大動力。
作為面向基層、立足基層的地市報,如何在發展過程中有效提高新聞宣傳效率,在工作中如何將優良傳統傳承下去,這都需要有關部門在發展中提高關注度。
媒體姓黨。在傳統改革與現代發展轉變過程中,各部門需要將“四力”重視起來,這樣才能將黨媒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展現出來,并在發展過程中推動基層黨媒工作者不斷進步,最終保證黨媒工作者能夠做到不忘初心。
二
踐行“四力”是時代賦予的新聞使命
腳力是抓取“活魚”的根基所在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腳力就是提高工作質量的根基。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才能了解到更多實時新聞,并抓住潛藏在基層的“活魚”。
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經常講,蹲在辦公室怎么會了解到真實情況?凳子腿下是沒有辦法將“活魚”抓住的。對這句話進行深度解剖,就能夠了解到其中的真義:一篇稿子質量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在辦公室中是無法了解到生活的,所以就需要通過不斷地探尋,走出辦公室,更好地獲取生活信息,這也就是“四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腳力。
眼力是辨別“活魚”的基本要求新聞事件有些是顯性,有些是隱性,如何在“隱秘的角落”發現新聞?迅速地判斷新聞的價值?這就需要具備極強的眼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湖北荊門一位初一女生滯留鄉下。學校開網課后,她需爬到山頂找信號上課。事件在網上曝出后,荊門當地媒體沒有“跟風”就事論事,而是以當好“建設者”的態度,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當地媒體的跟進之下,荊門鐵塔公司的施工人員連夜趕過去,第一時間增強信號,為她的網課學習保駕護航。另外,荊門鐵塔公司同時將該鎮通信基站的優化項目納入到工作規劃中,讓村里的信號明顯增強。此追蹤報道,不僅讓當事人感受到溫暖和愛心,讓當地政府成功完成了輿情疏導,更推動了共性問題的解決,讓媒體的價值更好地彰顯。
腦力是解剖“活魚”的職能所需對問題的思考與總結能力,是保證文章條理清晰的基礎。在腦海中擁有足夠的生活積累,是發現新聞、寫好新聞的重要因素。
筆者“下鄉一次拿到四個一等獎”的故事,曾被傳為踐行腦力的佳話。2011年春天,荊門晚報組織“尋訪農村當家堰”系列報道。筆者在鄉下采訪時,聽采訪對象聊起“村里有人從利比亞回來了,村里很多人在國外打工,村里好人好事很多”等家長里短,敏銳地意識到了其中存在的“活魚”:一是一位市民千辛萬苦,幫一位陌生的新疆朋友尋找親人;二是當地村民流行“打洋工”;三是利比亞撤僑事件中,該村有親歷者。筆者一采訪,并迅速成文,三條線索均形成了新聞作品,連同“尋訪農村當家堰”系列報道,一起被評為當月編輯部一等獎,并在各級各類新聞獎評選中各有所獲。
所以,從與基層民眾的對話中,將國事、家事、經濟等基層群眾關心的各個方面,一分析研判,在“接地氣”的同時“通天線”,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功。
筆力是繪就“活魚”的秉軸持鈞一篇好的作品需要做到“天然放縱,極有筆力”,這就是“四力”中的最后一力“筆力”。新聞工作者的筆力表現不僅僅局限在文風,其文體與遣詞造句也需要得到重視。
2019年是湖北荊門東方百貨成立22周年。東方百貨保持了22年持續穩健增長,是百貨行業的樣板,荊門商業的翹楚。時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荊門晚報擬進行系列報道,以此窺探荊門商業的發展路徑。最終,《讀你.東方百貨》系列報道分為四篇推出,標題分別為《東》《方》《百》《貨》,各以2000字的篇幅,以“東”喻雄風,以“方”指誠信;以“百”喻包容;以“貨”喻精神,一氣呵成,解讀一家企業拼搏奮斗的動力源泉及一座城市商業發展的密碼,引發了讀者的共鳴,受到上上下下一致好評。
三
踐行“四力”存在的現實問題
眾聲喧嘩,拼搶時效
雖然在當前,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但是地市報記者卻不能輕易地轉載網上新聞。因為眾聲喧嘩中,真相往往會被遮掩,導致“被打臉”的現象時不時發生。作為以真實為生命的地市報,必須守正,不一味地拼搶時效,以免出現“反轉”式現象,讓媒體的公信力受到挫傷。
專業培訓較少
由于現在的新聞工作者越來越趨向于非專業化,這就導致部分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存在滯后問題,雖然可以更好地去發現新聞,但是其流動性較大再加上專業培訓的固定時間,這就導致部分新聞工作者無法將“四力”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就算是工作人員下到了基層,也很難與群眾進行交流,長此以往,新聞內容就會出現“書本化”的問題,最終失去其重要價值。
大局意識較差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新聞工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無法設身處地的去思考如何進行階段性處理。這會導致文章缺少“靈魂”。例如在文章編輯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記者籠統概述事件經過的問題,完全沒有考慮到文章重點表現的重要意義。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就需要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優化處理,以保證記者可以站在政治高度對問題進行剖析,并展現文章價值。
四
踐行“四力”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夯基固本,強化“造血”功能
基層黨媒的資金問題一直存在。在當前這一社會與經濟環境下,雖然基層黨媒資金問題逐漸消退,但是一些主要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例如采訪車的配備、基礎設備的優化等等。那么在實際工作中就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進而有效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以保證“四力”可以落實到基層黨媒實際工作中。
建章立制,培養習慣自覺
在實際工作中各單位還要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以保證新聞工作者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例如通過外出打卡與績效掛鉤的方式,激勵新聞工作者主動外出尋找基層新聞,進而營造出良好的采編隊伍工作氛圍,以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最終將真實民生反映出來。
破舊立新,提升作品質量
傳統文章寫作的方式,易形成“八股新聞””,導致很難吸引到讀者注意力,同時還會導致人們對新聞的理解產生差距,無法使新聞起到傳播與宣傳作用。所以在“四力”踐行過程中一定要對“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創新,結合生活靈感去進行撰寫,有效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與吸引力。
在實際工作中,各地市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即在工作中加大對基礎設備的投入,盡量為新聞工作者營造出良好的工作環境,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中也要改變“靠時間”的習慣,將工作時間進行有效規劃,以保證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總結到更多新聞話題,不要在辦公室中坐等新聞找上門來,要推動地市媒體工作向好向上發展,將“四力”充分彰顯。
(作者單位:荊門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