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龍
媒體融合已經進入“快車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新聞傳播方式更加便捷,新聞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內容呈現前所未有的大爆發,越來越多的受眾選擇在新媒體平臺中獲取新聞信息,滿足自身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加強對地市黨報編輯記者隊伍的培養和管理是提升辦報水平的重要途徑。融媒體時代,各地市報紛紛在傳媒發展的浪潮中以勢如破竹的氣勢揚長避短,實現自身的轉型與突破。筆者以平涼日報社為例,分析其打造編輯記者隊伍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促進傳統報業的優化轉型與升級。
培養地市報編輯記者人才是紙媒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傳媒業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地市報編輯記者隊伍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紙媒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受眾的依賴度,提升經濟效益。以平涼日報社為例,自1949年10月份創刊以來,在2002年實現電子化辦公;再到2003年1月1日將周六刊四開四版小報,改為周六刊對開大報;從 2006年4月28日起,順利實現彩版印刷;至今經歷多次改版升級與優化,到現在形成優化后的局面,一版為時政要聞版,二版為綜合新聞版,三版為社會文化新聞版,四版為國內外時事專題版,周日為《平涼日報,平涼周刊》,平涼日報社的改革實踐都接受了歷史的檢驗,并凝聚了一代代報業人的智慧與心血。
新聞產品的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普及,人類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獲取有用的信息,通過語音和視頻的形式實現實時交流,暢玩動漫游戲實現娛樂的目的。編輯新聞記者既要深入采訪現場搜集相關報道材料,又應該掌握現代化傳播技術跟受眾進行線上線下溝通互動,增加新聞產品的可讀性。地市報編輯記者應緊跟時代發展,創新工作方法,吸取先進的經驗武裝自己,成為現代化專業新聞人才。在融媒體時代,地市報編輯記者積極轉型與突破,努力成為復合型人才來適應時代的變化。
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下,平涼日報社適應整個媒體大環境的變化。在2006年自籌資金創辦平涼新聞網在新興媒體平臺上嶄露頭角,2007年創辦《平涼日報。數字報》,2009年平涼手機報,平涼日報新浪、騰訊微博,平涼日報微信公眾號等相繼成立,形成了“兩報一網三微”媒體矩陣,初步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平涼日報社平均每年有60多篇新聞作品陸續在全國、省、市獲得新聞獎,在2017年度甘肅新聞獎報刊單項獎中,有5件作品獲獎,其中在
二、三等獎中各占1項,獲獎數居全省市州黨報第一。這些成績的背后都依賴于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地市報編輯隊伍,實現地市報的轉型與升級。
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平涼日報社妥善解決兩廠改制問題平涼日報社在1984年復刊時,原平涼地委印刷廠被整體移交給報社,形成了“一報兩廠”的局面。“兩廠”經營舉步維艱,其自身先天不足,管理經驗落后,經營環境惡劣都限制了其可持續發展。平涼日報社于2001年采取“誰投資辦廠,誰接納原廠職工,誰承印報紙”的辦法,由報社印刷廠職工出資100多萬元,組建了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股份制印務中心,報社和印務中心變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在市場化運作下,報社給印務中心印報業務,給無形資產,給原印報廠職工;而印務中心則講印刷質量、講印刷時效、講印刷價格,結合報業的發展,統籌發展思路和方向。印務中心對報社則有承諾:報紙上大報、上彩報乃至擴版,印務中心必須更新設備,予以保證,而報社不再作任何投資。由于轉換了身份,明晰了產權,印務中心生產效益明顯提高。
優化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激活內在動力
平涼日報社職工數不足60人,編輯記者隊伍人員短缺,為了提升整體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辦報質量,報社改變以往“大鍋飯”的分配機制,積極采用全新的用人機制,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形成新的分配機制來激發內在動力。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的整體需要,平涼日報社把時政新聞記者和社會新聞記者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進行優化調整,整合部室采編人員隊伍,將“硬新聞”和“軟新聞”進行了合理配置。平涼日報社積極調整責任編輯和組編人員,以“編組分開”的原則開展工作,另外,為了增加專業的采編隊伍力量,分別通過社聘、部聘、返聘和公益性崗位聘用等多種途徑來聘用專業的人員,提高聘用人員待遇的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全新的分配機制下,對編輯記者隊伍人才實行“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分別按照采編人員、網絡管理人員、新聞校對人員等不同的工作性質和知識含量等內容來因崗設酬,以此來拉開差距,提升編輯記者人員的成就感。平涼日報社優化評價模式,綜合考量編輯記者的各項能力及出勤狀況,按照任務計酬的方式激發員工爭先創優,提升工作動力。為了彌補平涼日報社人員短缺的問題,報社實行兼職多酬的方式來給兼職的人員給予報酬,肯定編輯記者人員的價值。
培養地市報編輯
記者隊伍的主要途徑
精準定位,提升新聞策劃能力
地市報編輯記者具備超前思維,提前介入策劃和報道才能掌握主動權,掌握一手的新聞宣傳線索和資源,獲得報道的先機。平涼周刊要求采編人員明確報紙定位,強化新聞策劃,針對受眾關心的社會熱點話題進行深度報道,發揮黨報“主流輿論陣地”的屬性,以新穎的視角和版面語言樹立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平涼周刊》首版開設特稿專欄,以此整版都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新聞宣傳,增加頭版新聞的可讀性和沖擊力。地市報編輯記者關注新聞策劃的重要價值,在特稿專欄通過不同的視角挖掘新聞線索,傳播社會正能量,關心關注民生民情,在優質的系列報道和連續報道實踐中不斷提升策劃意識,提前介入選題與采訪活動中,把握宣傳時機,統一宣傳口徑,提升報道的針對性和準確性。例如,平涼日報社新聞采編人員根據甘肅省平涼、慶陽民間盛行的“天價彩禮”現象展開新聞策劃活動,通過在《平涼周刊》中進行連續跟蹤報道來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通過央視《記者調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國家級新聞媒體的關注進一步擴大了新聞事件的影響力,促進平涼、慶陽兩地聯手整治“天價彩禮”陋習。
加強互動,提升服務意識
搜集新聞素材,采訪新聞事件當事人,撰寫新聞稿件,編輯傳播新聞產品是地市報編輯記者在以往主要的工作內容。融媒體視域下,地市報編輯記者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宣傳模式,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與群眾之間的聯系,在策劃選題過程中積極創新工作模式,突出媒體的服務性,增加跟受眾的互動,拓寬工作思路。編輯記者以互聯網思維開展工作,依靠互聯網大數據搜索功能迅速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跟多元的受眾主體進行對接與溝通,通過多種渠道促進事情的圓滿解決,以此來迅速回應受眾的關切,直擊社會熱點。例如,《平涼周刊》的采編人員秉持服務受眾的理念,加強受眾間的聯系,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廣泛征集社會熱點話題,為了回應受眾的關切,先后策劃了中心城市治堵城區集中供熱情況調查、平涼城鄉青年婚嫁負擔調查、平涼城水資源狀況再調查、平涼中心城區房地產市場現狀系列調查等。策劃的選題緊緊圍繞受眾普遍關注的事件展開,以平涼城鄉養老狀況調查系列報道、幼兒入園難現狀調查、平涼農村學校溫暖工程和營養早餐實施情況調查等選題在各大新興媒體上進行廣泛傳播,增強了自身的影響力。為了彰顯媒體的服務性,編輯記者還積極策劃了《中學生早戀是堵還是疏》《平涼物業管理現狀調查》等話題服務受眾。
突出特色,創新報道方式
《平涼周刊》被譽為“全省地州市黨報之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周末版” ,這跟其周刊版面設計有著直接的關系。黨報圖片運用合理,版面設計美觀,視覺沖擊力強,反映了編輯的思想態度和對報道主題的認知程度。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平涼周刊》在網絡新媒體中拓展宣傳平臺,擴大宣傳影響力,在平涼日報微信公眾號稿件中點擊率最高,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同時起到了傳遞信息、引導輿論、宣傳教育等作用。采編人員從本土文化入手,堅持挖掘本地文化人物、文化事件、文化故事,以此增加報道特色,樹立獨特的文化品位。平涼日報社記者創新報道方式通過仰視、平視、側看的角度關注平涼文史,其策劃的《耍社火,平涼人沿襲千年的狂歡節》《大明寶塔,守望平涼 500年》《平涼,唐宋時大名叫渭州》《山水之外,平涼城的另一面》等獲得了極大的反響。采編人員在表現手法上創新工作,以“崆峒論劍”“生活幫”“小城故事”“平涼人物”“周末君說”“鄉諺俚語”等欄目,提升敘述張力。
融媒體時代新聞編輯記者的采寫編工作也被賦予全新的要求,編輯記者在信息搜集和處理工作中需要依托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進行創新,打造業務能力過硬的地市報編輯記者隊伍,增強地市報的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
(作者單位:平涼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