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亮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潮流,使新聞評論的生產與傳播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作為地市黨報如何創新傳播手段,利用好互聯網的傳播藍海,有效提升黨報的傳播力、影響力?近年來,濱州日報將評論作為宣傳的“重要武器”,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堅持在內容、形式、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切實增強評論在融媒體大局中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提升了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第一落點”加上“一錘定音”,黨報評論既要速度更要有深度
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就是快速地更新迭代,對社會熱點反應快、回應快。黨報評論要跟得上新聞的速度,對一些重大的社會熱點及時進行評論,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重大節點時,既要求快,搶“第一落點”為新聞定調,更要權威深度“一錘定音”。
2020年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洶涌而至。關鍵時刻,作為黨媒的《濱州日報》,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及時組織骨千力量放棄休假,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防疫部署要求,撰寫重磅社論及系列評論,以一天一篇的速度,在《濱州日報》、濱州網及客戶端重要位置接連推出,鼓舞士氣,引導輿論,堅定全社會必勝的信心。
唯有初心不可負,最是使命重如山。大年三十上午,值班總編安排相關記者馬上查看信息,了解疫情,搜索素材,撰寫評論員文章。記者接到任務后迅速投入工作。當天下午,首篇題為《全民動員全力以赴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的評論在濱州網及時推出,讀者反響良好。
自此,《濱州日報》開啟“日評”模式,根據疫情發展和市委、市政府防疫安排部署,值班總編與記者每天溝通、磋商,選題目、定內容。從初一到初九,先后推出《待在家,就是對親朋最好的新春祝福》《阻擊疫情蔓延,考驗黨員干部責,任擔當》《防控疫情,也要防控謠言》 《向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勇士們致敬》《黨員千部沖鋒在前是使命召喚》《穩物價保供應,讓市民安心“宅”在家》《為冬天里不斷匯聚的暖流點贊》《考驗大家“宅功”的時候到了》等評論員文章。
2月3日,農歷正月初十,“加長版”的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濱州日報》在頭版頭條推出社論《多少事從來急攻堅克難等著你》,以極富號召力和感染力的語言指出,保衛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為全市人民謀幸福,全力建成“富強濱州”,是緊迫的任務,是繁重的勞動,是一項無比壯麗的事業!毛主席說,“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全市上下要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信心定力、“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攻堅姿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力度,向著既定目標,頭拱地、往前沖,與時間賽跑、同自己較勁,把疫情殲滅,讓人民安居樂業,讓 “民富市強”的夢想之光早日照進現實! 社論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
春節期間共推出10篇評論員文章和1篇社論。這些重磅評論凝聚了社會共識,堅定了全市上下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
“大道理”對接“小日子”,借用互聯網讓黨報評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平等思維、受眾思維。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媒體和受眾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黨報評論可能更多地傾向于對社會單向度的發布和解讀。在全媒體時代,黨報評論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善于用鮮活的事例、生動的典型、通俗的語言循循善誘,用讀者容易接受的話、帶感情的話語與受眾真誠交流,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傳播好黨的聲音。
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濱州市“兩會”推遲到了5月底召開,在會上,市委書記佘春明提出了“七富七強”的發展路徑。如何解讀“非常”兩會?濱州日報。濱州網從6月1日開始刊發評論員文章《市之強,強在實體經濟》,到6月23日《民之富,富在增收有道》,二十多天的時間里,共刊發十四篇評論。
解讀“七富七強”,首要的就是深入挖掘好領導講話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領導講話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對此,評論逐一進行了闡述,相較于佘春明書記的講話,評論更加細化和充實。民之富,富在環境優良,既有“白云之城、綠色之都、鮮花之市、水韻之鄉”的城市情景表述,更有“詩和遠方”城市品質、生活品質的具體闡述,對《濱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等進行了點題,市之強,強在現代服務,既有“突出發展金融保險、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方向性表達,又有“科教融合的濱州創新,首店經濟新業態消費及北海水城、吾悅廣場等”具體措施;既有對宏大敘事的觀照,也有對個體感知的體察,體現了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從受眾真切可感的生活體驗引向重大主題的闡釋。
系列評論運用了列數字、講道理、擺事實等方式,市之強,強在鄉村振興,“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0元、增長8.8%,8.4萬脫貧享受政策群眾脫貧質量穩步提升,糧食總產359.4萬噸……這些實實在在的陳述,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成就感和榮耀度,更是強有力的說明和證明,事實勝于雄辯的例證和表達,起到了真正“豐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強市民的精神力量”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除了這些傳統的方式方法,黨報評論還要創新表達方式,適應網絡時代的需要,把握網絡傳播的新要求;要適應大眾化的要求,學會話語的轉換,把深奧的道理用大眾的語言講清講透;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掌握群眾的語言,多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多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讓評論真正落地生根,入腦入心。
在《濱州日報》的這組評論中,既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用典,也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白話;既有“后浪”這樣的“網言網語”,又有“‘濱至如歸、‘州到服務”這樣的諧音用語;既有“濱州樣板”這樣的大目標,又有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紅”起來這樣的小目標;既有“零就業”的傳統表述,也有“新就業形態”這樣的新提法。
這些評論讓市民產生了共情,而不是冷冰冰、硬梆梆。這里的“共情”不單指情感共振,也包含價值共鳴。“富強濱州”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更是歷史和現實的殷切熱盼,在整個社會唱響了主旋律、傳播了正能量、傳達了心聲熱盼。
“小河流”融入“大海”,借助互聯網大平臺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等主流媒體必須緊跟時代,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地市黨報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一方面做好評論內容生產,打造更多的優質內容;另一方面要強化“互聯網+”思維,通過新媒體、新技術的充分運用,創新傳播手段,借助入駐平臺的優勢,實現全網傳播,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黨報的輿論陣地。
2018年7月12日至7月30日,《濱州日報》策劃推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擔當作為敢為人先”系列評論員文章。這8篇評論員文章,是在濱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部署,加快再造發展新優勢,致力在新一輪區域發展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時期,推出的一組重磅評論。該系列評論員文章經推出,就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和熱議,多位市領導也給予了好評,有的領導還在有關會議上對評論進行了表揚。
尤其是,這組評論借助互聯網實現了大范圍傳播。該系列8篇評論在新華社客戶端累計點擊量達到500萬次。其中7月12日開篇之作《必須在思想深處來次深刻的自我革命》,自上午11時12分被新華社客戶端轉載后,閱讀量就節節攀升,分秒刷新紀錄。當晚閱讀量達到95.5萬次,第二天突破100萬次。加上鳳凰網,以及《濱州日報》、濱州網等媒體的讀者,閱讀量則更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作為地市黨報的評論,能夠達到如此高的閱讀量,堪稱奇跡。
這組評論影響力大,關鍵是《濱州日報》用互聯網思維做新聞,靠上了大樹,登上了大平臺,實現了大范圍傳播。當前,《濱州日報》旗下的濱州網簽約入駐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與 《人民日報》及其他簽約黨媒實現內容、技術與渠道的全面共享。此外,濱州網與新華社客戶端現場云直播互動,還入駐今日頭條、抖音、鳳凰、騰訊、新浪、百度、網易、一點資訊等大平臺。
進入融媒體時代,無論媒體形式如何變化,無論人們的閱讀需求如何挑剔,優質內容是媒體融合的核心。傳統媒體推進媒體融合,創新音視頻內容,發展新媒體產品,需要整合內容、形式、技術、傳播方式進行多維綜合創新,形成以內容為核心,以渠道、技術、產品為路徑的全新格局,不斷提升融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作者單位:濱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