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姝珊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媒體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更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極為巨大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使傳統媒體的發展備受制約,即便傳統媒體有著專業性、權威性、深度性的優勢,卻也由于其局限性以及新媒體的勢不可擋而受到阻礙。為使傳統媒體可以實現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就應不斷結合具體情況,依托傳統媒體優勢探索融合之路,獲得長足發展。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媒體的要求
新媒體的蓬勃生長不僅對傳統新聞業造成了影響,也對新聞報道工作造成了影響。新媒體時代,由于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相應的新聞閱讀方式也隨之發生轉變。傳統模式下的新聞報道模式與編寫模式,已不再成為廣大受眾的閱讀首選。受眾更偏向于碎片化的閱讀,而碎片化閱讀也更為適合當前社會的快節奏模式。受眾閱讀新聞時,往往傾向于淺閱讀模式,即從簡短信息中獲取相關信息以及核心內容,這種淺閱讀模式也對文字編輯工作造成了影響。其次,新媒體形式下的淺閱讀也使受眾對深度報道愈發渴望,然而由于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狀態,虛假信息時有發生,這也導致受眾對更為真實的、更為深入的新聞內容具有渴求心理,這也意味著在新聞編輯工作中對深度報道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最后,新媒體時代中所采用的多種技術手段以及通過技術手段所展現出的新型新聞文體形式,也呈現出愈發靈活多樣的趨勢,且趣味性更強。圖文結合的新聞編輯形式正逐步占據市場主流,這種個性化的、趣味性的、圖文并茂的文體模式,不僅提升了受眾對于新聞模塊的關注度,更對新聞報道工作產生了新要求。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策略分析時政新聞
時政新聞作為對國家大事、國際大事以及重大事實的報道,是新聞報道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題材之一。因此,傳統紙媒在摸索自己的發展之路時,也應時刻考慮到時政新聞的優化,將時政新聞與時俱進,使時政新聞更為順應時代潮流。
優化時政新聞,首先就應對時政新聞的優劣之處都有所認知,時政新聞其優勢在于專業性與權威性。在這一“全民記者”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記者”的角色,但這與傳媒領域的“新聞記者”概念與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全民記者”并不具備新聞記者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與職業道德,在新聞事件與新聞報道的編輯寫作以及傳播的過程中只是扮演著“線人”的角色,起著發現事件,搜集信息,傳播線索的作用,并沒有新聞記者所獨有的專業素養以及客觀公正,而傳統紙媒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其優勢就在于發布新聞步驟的嚴謹與專業性,通過層層的審核與編輯整合使時政新聞呈現到受眾眼前,將事件的脈絡與會議的主題進行整體呈現,使所報道的會議、事件更加完整、更加具有深度,使讀者可以在閱讀時精準抓牢閱讀中心。
同時,時政新聞的缺點也十分明顯。時政新聞本身對時效性就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當下,由于傳統紙媒的局限,導致時政新聞并不能完成新聞同步性的需求。編輯的專業撰寫與嚴謹的操作審核雖然提升了時政新聞的專業性與嚴謹性,卻也使時政新聞的時效性大打折扣,進而致使時政新聞發布延緩。
此外,由于時政新聞多是對相關主題與政策方針的記述,這也是時政新聞“強政治性”的特點。由于相關政策文件以及會議主題本身就具有著極強的專業性,往往會出現大量專有名詞或專業概念以及多種專業性極強的條文或條款,部分編輯記者在進行這部分新聞的報道時,往往直接引用這些專有名詞,沒有進行解讀,使得時政新聞的“解讀性”有所不足,進而使讀者喪失對時政新聞的閱讀興趣。因此,優化時政新聞,應堅持時政新聞以小見大,即從小處入手,致力于將時政新聞做小、做透,體現新聞性與傳媒專業性的同時,也體現出傳統紙媒的人文關切,積極響應“走、轉、改”理念,改變文風,轉變作風,使傳統紙媒的形象從嚴肅的說教轉化為溫和的講解,關注群眾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使群眾可以積極參與進時政新聞的閱讀中去,并積極與他人分享。同時地方紙媒也要將時政新聞向著本土化轉變與延伸,貼近群眾生活。講解國家政策時,應仔細闡述國家政策所制定的用意以及具體措施條例等,確保群眾對政策與理念有所了解,發揮傳統紙媒的引領作用。在對國家重大國家事件進行報道時,也應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對地方新聞與地方熱點話題予以報道,充分激發本地群眾的閱讀與討論興趣。
新聞可視化
“互聯網+”彰顯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因此,如何將數據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依托優勢不斷優化,使自身可以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成為了傳統紙媒不斷探究的問題,而將新聞可視化,既可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新聞瀏覽需求,也彰顯出傳統紙媒對“網絡強國”這一戰略的積極響應,更可以推進傳統紙媒產業向著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使自己傳播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時,也拓寬讀者基礎,增強讀者粘性。因此,傳統紙媒應以信息為依托,來構建多種新媒體平臺,使新聞朝著可視化方向發展,實現新聞的可視化傳播、數據化傳播與信息化傳播,深度挖掘數據報道的其傳播價值與報道價值,運用新技術豐富新聞內容,通過大數據技術轉變報道形式,拓寬新聞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傳統紙媒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給讀者留下了政治性、嚴肅性的印象,而要想使傳統紙媒在新媒體時代可以突出重圍,吸納更多讀者,使自己的傳媒影響力得到提升,就要增強自己的可讀性,通過運用可視化新聞報道手段,提升讀者對新聞的關注度,將具體新聞信息或數據以圖形的形式進行編輯,便于讀者讀取。將靜態化的文字與信息進行動態可視化的轉變,提升對相關事件與信息深度解讀的同時,也可以以動態化的視頻或動畫等將數據的動態變化加以直觀反應與表現,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
傳統媒體也應認識到將新聞進行可視化,并不是與新媒體的可視化相競爭,而是在依托自己優勢的同時,將信息技術得到更為深度的利用,因此在將紙媒進行可視化時,更應注重新聞的可信度與嚴肅性。不論是深度報道還是災難性報道,或是民生報道以及經濟報道等諸多報道模塊中,都要注重可視化的深度與專業性,彰顯出傳統紙媒的嚴肅性與專業性。同時也應在可視化技術上不斷進行研究,做到邏輯清晰、突出重點,方便讀者閱讀,避免“新聞的形式大于新聞內容”這一本未倒置現象的出現。另外,還要注重對可視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做到新聞的圖文并茂與視面整潔。
新媒體形勢下,傳統紙媒只有不斷與時俱進,依托自己權威性、深度性、專業性的優勢,加快自己融合的腳步,才能使自己立于猛烈傳媒浪潮的不敗之地。傳統紙媒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與教導,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來進行媒體融合,并將其作為長遠戰略任務來對待,時刻保持緊迫感,以敏感的職業嗅覺來把握轉型時機與轉型突破口。在對轉型發展之路進行摸索探究時,傳統紙媒要不斷強化自己的“互聯網+思維”與新聞可視化意識,以新聞內容建設優化作為發展根本,同時提高新聞的可視化程度,優化新聞人才隊伍,積極應對新時期、新潮流下所產生的危機與挑戰,在不斷創新與探索中為我國新聞業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總而言之,傳統媒體想要在新時期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就離不開觀念上的轉變,只有在經營理念與報道方式上雙管齊下,與時俱進,才能揚長避短,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找準出路,為新聞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珠海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