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萍 范延臣
互聯網信息的多元化傳播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行為意識、思維方式。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為我國教育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一方面促進了我國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創新,提高了我國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也對學生成長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由于互聯網的普及,每個人都生活在新媒體時代,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媒體時代的各類信息影響。因此本文立足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且針對這些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策略探究。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
信息發布門檻降低致使大學生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雖然網絡思維普及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新媒體時代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信息發布的門檻較低,新媒體呈現的信息易于引起大學生的認知偏差。新媒體以其承載的資源豐富、信息量大而深受大學生喜愛,然而大學生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極易受到影響,對各類新媒體信息的辨別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便不利于他們的價值取向、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的良好形成,這些問題對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在現當代的互聯網信息當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其中,比如一些毒害大學生思想健康的不良信息以及一些肆意造謠傳播的虛假信息等。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與互聯網息息相關,所以這些信息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諸多困難。
大學生在校學習態度相對倦怠
由于我國大學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相較于高中階段大不相同,學生在進入大學期間開展學習和生活之后,不再受到教師在學習方面的強制約束,相反學生需要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不少大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之后,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而逐漸導致學習態度松懈。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某些方面不用受到教師強制性的要求,但大學生知識的獲得,應該在生活中感受,從實踐中獲取,新媒體卻改變了這一認知路徑,使不少大學生的知識獲得轉變為在虛擬空間中感受,從媒體終端中獲取,這增強了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功利性和投機性,難以使大學生形成有效的系統化學習。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產生思想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各種各樣的信息每天都充斥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很多大學生在進行信息搜索和瀏覽的過程當中,逐漸沉迷于互聯網而無法自拔。除此之外,在新媒體時代,各種各樣的潮流思想在互聯網上能夠得到迅速傳播,于是有很多大學生都開始受到這些潮流思想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當中開始求新求異,比如有的大學生過度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而忽視了自身的內涵培養,甚至有些大學生將叛逆不羈作為是自己的個性進行展現。新媒體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信息逐漸變得碎片化,很多大學生開始習慣于碎片化地進行信息瀏覽,而很少去進行整篇文章或整本書籍的閱讀,也正是在新媒體時代這種碎片化信息的影響之下,很多大學生對沉浸式閱讀逐漸喪失了興趣,并且也缺乏長期學習的穩定動力。更為嚴重的是,在新媒體時代各國之間的文化交互現象進一步加強,有很多外來文化都開始在中國互聯網上進行傳播,一些大學生通過互聯網能接觸到外來的思想文化,使很多大學生都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弱化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理解,開始盲目追求外來的思想文化,甚至對外來的文化糟粕不加辨別地進行學習。
新媒體時代如何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優勢作用
新媒體時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雖然在現階段互聯網可能對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了不良影響,但是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始終是不可逆的,所以高校在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時候,首先需要尊重新媒體時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需要做到理性對待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產生的主要影響,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引領的優勢作用。比如說,為了篩選過濾互聯網上一些不良信息,以避免這些不良信息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學校在進行校園網絡管制的時候,可以設置獨立的防火墻。所有學生在進行信息搜集和信息瀏覽的時候,都必須要通過防火墻的篩選,這樣學校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規避一些不良的信息,以免其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帶來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綜合利用線上教育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思想道德培育方式,所謂線下教育就是按照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課程教學的方法來進行,而線上教育就要充分借助多媒體平臺,構建互聯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渠道,讓大學生通過線上形式也能夠接受思想道德的良好教育。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多樣和快速的傳播方式,其中包含的信息內容也更加全面,尤其微博、微信等多個社交平臺已經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成為無法替代的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將新媒體運用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在單一的教學工作中加入新穎的方式,有效實現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就比如說,高校可以構建校內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學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定期發布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的設計需要針對大學生的在校生活狀況,大學生對新聞媒體報道事件的看法以及大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等多方面展開。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實際情況,然后通過數據分析為大學生推薦適合學習的思想道德教育課程。為了進一步督促大學生按時完成線上課程的學習任務,還可以將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分別設置成為不同的任務點,每個大學生需要在每一周完成3至5個任務點,并且完成不同學習內容當中的練習題目。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實現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優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的規范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
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
每個大學生在步入大學生活之后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校內度過,所以學校必須要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這樣才能夠發揮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比如說高校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在社團中也常常會舉行一些集體活動,這個時候高校就可以對社團的集體活動進行一定的引導,幫助社團舉行一些有利于營造積極向上校園氛圍的集體活動。例如,學校可以開展“中外文化視角分析”的辯論比賽,讓大學生通過社團競賽的方式來對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進行詳細分析分析,分別需要展示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優點和長處,并且探究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當中良好的德育典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校園文明之星”的評選,“文明之生星”的評選主要是推薦大學當中學習成績
名列前茅或者是在圖書館中學習時間長、學習刻苦的學生。通過“文明之星”的評選活動,能夠在大學內部形成良好的榜樣示范效應,在榜樣的影響之下,也將更加有利于帶動其他大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為。另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媒體時代信息鑒別”的演講比賽,大學生要想參加這一演講比賽,就必須要對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特點進行細致深入分析,這將更加有利于大學生掌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辨別技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總之,在大學校園當中,只要教師及學校管理者能夠對社團的校園集體活動進行有效引導,朝著營造積極向上學校氛圍的方向發展,就能夠發揮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發揮媒體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積極性作用,綜合采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綜合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