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至善”文化構建策略:擇善而居,建設“至善”校園環境;積善成德,打造“至善”師資隊伍;循循善誘,構筑“至善”活力課堂;系統開發,打造“至善”品牌課程。
【關鍵詞】“至善”文化 校園環境 師資隊伍 活力課堂 品牌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18-02
善,是一切具有正面道德價值行為的總括,如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等。儒家“亞圣”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心向善”,認為不管是誰,只要能學習別人的善,并且發自內心用于自己的實踐,“人皆可以為堯舜”。南通市海門區瑞祥小學創辦于1946年,取名于革命烈士季瑞祥。多少年來,學校大力弘揚革命烈士的拼搏、奉獻、愛國精神,歷經近70年的滄海桑田,沉淀了“至善”的辦學理念,逐步構建起校園“至善”文化。
一、擇善而居,建設“至善”校園環境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環境是文化的外顯。我校打造學校文化景觀,讓校園處處散發“樂善”的氣息。
(一)以景為點,聚校園“至善”氣息
教學樓前花園設計成“美善”主題花園,取義“擇善而從”。東花苑中一座假山,上面鐫刻“至善”二字,突出校訓。西花苑中一科技氣象站,小小光板,積聚太陽能量,閃耀科技靈光;中間有一水池,流水淙淙,魚兒暢游,水池四周綠草茵茵,蝴蝶飛舞,彰顯勃勃生機。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師生學習文化、養成道德、提升思想的理想場所。
教學樓后植物園設計成“留善樹苑”,取義“立德樹人”。銀杏樹挺拔蒼翠,與學校共成長,見證學校發展軌跡。學生仰望銀杏,感受生命奇跡;制作鳥的家園,彰顯善心善舉;等等。美妙的生態環境是師生休憩的理想場所。
(二)以墻為線,散校園“至善”芳香
學校教學樓三樓懸掛著寫有“善心 善行”四個大字的牌匾,凸顯學校辦學理念。中心走道兩側展示教師、學生設計的“善”意格言,讓瑞小人一進校門就能感受“善文化”的芬芳撲面。東邊的德育長廊設置“至善課堂”“至善課程”“至善教師”解讀欄以及展示每學年評選的“至善教師”照片及事跡。西邊的德育長廊設置“至善學生”解讀欄以及展示每學年評選出的“至善學生”照片和事跡。教學樓穿廊展示校歌、《三字經》中的名句以及設置校務公示欄。學校跑道四周設有“善健”豎牌,一面寫有古今中外向善、從善的名人名言,一面展示學生參與省市級體育比賽圖片,讓師生真切感受到特色文化的熏陶和真善美的永恒生命力。
(三)以室為面,涌校園“至善”浪花
學校大樓分別以“求善樓”“從善樓”“立善樓”命名,每個辦公室都按“善文化”布置,墻壁上布置與“善”有關的名言警句、山水圖,角落里布置綠意盎然的植物。每個教室都設置讀書角、書包柜,教室的墻壁上布置班級“至善學生”照片墻、班級文化長廊、班級植物角,各班都有獨特的班名、個性化的班級圖騰。
學校環境布置、景點設計將“善”文化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做到“一景一主體、一室一文化、一墻一經典”,熏陶、感染、教育師生,營造“擇善而居”的環境氛圍。
二、積善成德,打造“至善”師資隊伍
“善”是美好的象征,意為品質醇厚、心地善良。學校以“善”“愛”“樂學”“友誼”“感恩”等主題元素為資源,緊扣“善文化”,在全體教師中積極提倡存善心、有善念、行善舉、做善事、成善人、揚善學。
(一)善德善禮,提升師德師風
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提高離不開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在瑞祥小學,教師除了學習教學理論,還要學習各種禮儀,以禮儀修身養性、“崇德向善”。“正己、敬業、愛生、奉獻”是瑞祥小學教師的師德修養,教師力爭做到關心學生、尊重家長、關心同行、以身作則、舉止大方、儀表端莊、說話和氣、語言文明。
(二)善閱善創,提高專業素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瑞祥小學提出“至善”教師目標和要求,讓教師簽訂結對協議書,做好“傳、幫、帶”工作,實施好“七大工程”:閱讀工程——每人讀一本教育專著和本學期與學生共讀的書籍;反思工程——每人一學期完成一篇教育故事;研發工程——深度參與校本課程研發;教學工程——每人上一堂高質量的展示課,并進行一次精彩到位的點評;進修工程——每人聆聽一場學術報告或參加一次集團級以上的教研活動;科研工程——每人參與一項課題研究,并撰寫一篇與課題相關的論文;“互聯網+”工程——每人利用電子白板、“學習通”等互動平臺,嘗試創造一節微課,努力做“互聯網+教育”時代的踐行者。
(三)善健善美,塑造魅力形象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瑞祥小學為每位教師制訂了健身計劃,讓教師強健體魄、鍛煉品格,在身體、精神和社會交往等方面始終處于良好的狀態。教師用輕松愉快的方式做事,將快樂的心情融入工作中,把工作變成一件幸福的事。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美麗的職業,教師首先應該善在激情,善在寬厚、仁愛、正直、無私的心靈,善在學識和修養,善在收獲。學校積極開展娛樂活動,讓教師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參加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參加歌詠比賽,調節教師身心。
三、循循善誘,構筑“至善”活力課堂
瑞祥小學以“學程導航”基本理念為核心,融入“善文化”內涵,提出了“至善”課堂的理念,大力倡導“自主先學·合作助學·踴躍展學·以練促學”的課堂教學改革。
(一)至善課堂是“善教、善待、善誘”的課堂
“至善”課堂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領導、支配的地位。瑞祥小學提倡靈活多樣的教法,要求教師有駕馭課堂的本領,面對突發事件不失時機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質疑、反駁、爭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學生忠實的聽眾,認真聽取并及時發現他們疑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想法上的創意、批評的價值。輕松、愉快是“至善”課堂給人的第一感覺。課堂上沒有枯燥的說教和刻意的灌輸,教師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運用知識。
(二)至善課堂是“善學、善思、善創”的課堂
“至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具有獨立地位和極大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獲得“發現真理”的主動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變“講堂”為“學堂”,變“教師”為“導師”,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知識學習過程與技能掌握過程成為愉悅的體驗過程。在師生互動、心靈對話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參與、引導和幫助,以自己的教學智慧支持對話的持續展開,建構動態生成的課堂。
學校構建“至善”課堂,為學生的發展搭建更為廣闊的舞臺,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從合作走向獨立,從模仿走向創造,從善心走向善行,讓他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實現發展思維、提升綜合能力、激發創造力的目標。
四、系統開發,打造“至善”品牌課程
每一門課程都像種子一樣,具有由內而外的生長力,具有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持續影響力,學校文化的生命力必然根植于課程。學校充分挖掘“善文化”的內涵,在提高“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水平的基礎上,以“素養培育、多樣選擇、課程整合”為價值追求,努力實現“校本課程品牌化”,系統實施“至善”課程,為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架設跑道。
(一)“善心善行”課程
學校開發《善心善行》校本教材,實施“善心善行”課程。《善心善行》校本教材分為四章,分別是“崇善·浸潤心靈”“學善·善氣相承”“行善·馨香四溢”“心善·善源流長”。每個章節都安排“故事樂園”“美德感悟”“名言導航”“思考行動”四個部分。在“故事樂園”部分,安排了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小故事,如“張謇散財辦慈善”“瑞小最美教職工周益新、徐永樂”“海門最美人物系列介紹”等。在“美德感悟”部分,讓學生發現身邊高尚的人和事;在“名言導航”部分,引導學生誦讀向善的名人名言;在“思考行動”部分,安排了查資料、小調查等欄目。“至善”課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能引領他們成長。
(二)節日文化課程
“至善”節日文化課程是利用傳統節日和學校的藝術節、體育節、禮儀節開展的各種活動。一方面,學校依托傳統節日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從“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環境”“善待他人”四個維度設計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如“童眼看清明”“粽香情濃話端午”“滿人圓,感恩中秋”“告別白色污染”“暢游東洲公園”等,讓學生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風俗習慣,增強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開展開學禮、畢業禮、藝術節、體育節等校園節慶活動,讓學生體會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展示個人才藝,讓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
(三)生命安全課程
生命安全課程由低、中、高三個年段課程構成。每個年段的課程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交通安全、飲食安全、交往安全、運動安全,各年段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如交通安全,從低年級“認識斑馬線”“交通工具總動員”“紅綠燈”到高年級“發生事故要報警”“不要與機動車爭道搶行”共二十四篇課文,每篇課文都有安全聚焦、安全導航、安全演練、安全鏈接等欄目。各班堅持每月上一節生命安全教育課,力求讓學生在體驗中習得,真正學會珍愛和尊重生命。
校本課程是學校“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瑞祥小學通過研發、實施、管理、評價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讓教育變得更善美,最終實現人的至善發展。
學校播撒善的種子,接力善的信仰,踐行善的諾言,就會收獲善的碩果。在“善文化”的熏陶下,瑞祥小學師生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努力追尋至善的最高境界:學生堅毅進取、樂學善思、德美體健、勇于擔當;教師政治堅定、以德立身、業務精湛、無私奉獻,每天乘坐定制公交護送150多名三星片區的外地民工子女到瑞祥小學就讀,兩年來無怨無悔,并涌現了“最美海門人”“感動南通教育人物”徐永樂、周益新等優秀教師。
【作者簡介】杜健華,男,漢族,江蘇海門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瑞祥小學,研究方向為校園文化構建。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