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用好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四個要點,認為教師要注意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利用好教材中的助讀系統,把握“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加強讀寫結合。
【關鍵詞】統編初中語文教材 單元教學目標 助讀系統 閱讀體系 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28-02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廣西使用至今已有3年多,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參加過新教材培訓,部分語文教師已經完成一輪新教材循環教學,接觸新教材時間最短的語文教師也都使用新教材一年半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沒有把握好新教材的特點,教的是新教材,用的還是老一套的教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教師沒有很好地研究新教材,只憑原有的教學經驗去教學,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卻沒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從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利用好教材中的助讀系統、把握“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加強讀寫結合四個方面用好新教材。
一、落實單元教學目標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每冊共有6個單元,每個單元前面都有對該單元的簡要介紹和學習該單元所要求達到的目標。七年級以培養學生一般的語文能力為主,關注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因此七年級上冊的單元教學目標側重朗讀和默讀這兩種閱讀方法的培養,七年級下冊的單元教學目標側重精讀和略讀這兩種閱讀方法的培養,同時在閱讀策略方面側重一般閱讀能力的養成,如整體感知、品味語句、概括中心、厘清思路等。八、九年級以文體閱讀為核心,力求培養學生對某一類文體的閱讀能力,其中八年級的單元教學目標側重培養學生閱讀新聞、傳記、科普作品、演講詞、游記等實用性文體的能力,同時兼顧說明文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閱讀能力的培養;九年級的單元教學目標側重培養學生初步欣賞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兼顧議論性文章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緊扣這些單元教學目標,并結合具體課文內容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開展教學活動。
以七年級第一單元《春》這篇課文為例,根據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教師可以擬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①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把握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教學重點)②品味語言,體會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作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學難點)③培養學生觀察、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樣的教學目標既符合該單元的教學要求,又抓住了本課的重點,突出了教學的針對性。
二、利用好教材中的助讀系統
助讀系統是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內容,各冊教材的課文都設計了助讀系統。教讀課文的助讀系統由“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等板塊組成,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一般有“旁批”和“閱讀提示”;八、九年級共有4個“活動·探究”單元,其中八年級上、下冊和九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課文的助讀系統主要有“任務一”中的相關提示和每篇課文的旁批,九年級下冊“活動·探究”單元課文的助讀系統主要有“任務一”中的相關提示和每篇課文的“思考探究”。教材設計的這些助讀系統都有其應有的作用,教讀課文的助讀系統重點落實單元語文能力要點,并體現思維的漸進性以及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拓展,即由理解把握文本到將語言材料內化為語文素養的過程;自讀課文的助讀系統是統編教材著力創新的內容,除了“旁批”和“閱讀提示”,沒有設置練習,目的是加大自主閱讀的力度。“旁批”隨文設置,主要是為學生自主閱讀提供思路;“閱讀提示”配合單元重點或選取文章的獨到之處進行指導,既指向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閱讀,同時盡可能向課外閱讀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延伸,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活動·探究”單元提供的助讀系統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一”,為后面的“任務二”和“任務三”做好充分準備,最后圓滿完成。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助讀系統,讓助讀系統成為備課、教學的第一手輔助資料。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讀課《秋天的懷念》為例,該課文在“預習”中介紹作者史鐵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獨特之處,讓學生體會文章流露的情感,反思自己對親情的感受,并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找出一些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語句,細加體會。“思考探究一”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并解題;“思考探究二”讓學生通過分析細節理解課文蘊含的感情;“思考探究三”讓學生談談對關鍵句“好好兒活”的理解;“積累拓展四”讓學生品味語句,體會加點詞的情感;“積累拓展五”讓學生通過揣摩人物說話語氣、標出節奏、分角色朗讀來理解人物兩次對話的心情。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它們都是緊扣本單元內容簡介和教學目標來設置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利用它們來構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比如可以利用課文提供的“預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作者、感受親情、體會課文語句中蘊含的情感;在初讀課文環節可以結合“思考探究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情感,同時初步把握課文題目的含義,并將朗讀指導這一單元教學目標貫穿其中;在品讀研習課文環節可以結合“思考探究二”和“積累拓展五”,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前三段,找出并品味對母親的細節描寫語段,感受母親對兒子的愛,體會作者的愧疚之情;然后讓學生繼續朗讀研習課文,探究討論完成“思考探究三”和“積累拓展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些助讀系統能讓教師在備課時有翔實的資料可用,能讓課堂教學以課本為依托,操作起來得心應手、從容自如,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自讀課文的“旁批”和“閱讀提示”是很多教師容易忽略的,他們可能會根據《教師教學用書》中提供的一些材料和其他課外資料將自讀課設計為講讀課,對“旁批”和“閱讀提示”視而不見;對本套教材設計的“活動·探究”單元,有許多教師都是按自己的想法像其他閱讀單元一樣處理的。這樣的做法很顯然背離了統編教材的編制意圖,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活動性,突出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三、把握“三位一體”閱讀體系
統編教材的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學習為主,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一個從“閱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并在這方面凸顯特色,以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倡議,并達到課標提出的課內外閱讀總量400萬字的要求。課文學習分“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是由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完成閱讀任務,目的是得“法”;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強化閱讀方法,沉淀自主閱讀能力。課外自讀強調整本書閱讀、古詩詞積累、課外拓展閱讀等,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有效補充。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憑著往日經驗仍按原來的教法實施教學,既不分教讀和自讀,也不管課內和課外;只有教師的機械教,沒有學生的自主學;只有課堂的“讀”,沒有課外的“閱”。這樣的做法與“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大相徑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閱讀教學的編排是這樣的:教讀課文《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自讀課文《女媧造人》,教讀課文《寓言四則》,名著導讀《西游記》。教師就要根據這樣的編排來組織教學,首先通過對兩篇教讀課文的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復述故事的能力,了解童話和神話的特點,把握想象和聯想的作用;然后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自讀課文《女媧造人》進一步訓練快速閱讀和復述故事的能力,在自主閱讀中,教師注意提醒學生結合旁批深入理解課文,并根據“閱讀提示”中的比較閱讀更好地了解神話的特點,感受想象的作用,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神話作品的興趣;再通過教讀課文《寓言四則》的學習來檢驗、鞏固學生在前面課文學習中初步形成的閱讀能力;最后指導學生完成名著《西游記》的閱讀。這樣的安排就很好地把握了“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將其落到了實處。
四、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統編教材的“寫作”安排除了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熱愛生活,熱愛寫作”這一內容沒有直接聯系本單元課文內容,其他各冊教材各單元的“寫作”安排都是緊扣該單元課文內容設計的。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寫作主題為“學會記事”,是以該單元《散步》這篇文章為例,讓學生填寫表格,弄清怎樣才能把事情寫清楚;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把記事寫得有感情,又以《秋天的懷念》為例,告訴學生寫記事文章時要記真實的事,忠實于自己的感受,切忌無病呻吟;再強調記事要注意錘煉語言,學習使用一些能夠貼切表達情感的詞語或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細節方面,又以《秋天的懷念》“思考探究二”為例,讓學生思考這些句子是怎樣表達感情并感染讀者的,告訴學生寫作文時可有意識地模范課文的寫法。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寫作主題為“寫人要抓住特點”,是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壽鏡吾老先生“讀書入神”時的動作為例,讓學生注意寫人不要泛泛敘述和描寫,要抓住人物區別于他人的獨特之處來寫;又以《再塑生命的人》為例,讓學生懂得要把人寫“活”、寫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寫,寫他與別人的交往,寫他富有個性的語言、動作行為和心理活動,還要選擇能夠表現人物特征的一件或多件事來寫。這些寫作安排所要達到的訓練點都是從所學課文中來的,可以說是對閱讀的升華和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要教會學生從課文學寫作,做到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讓寫作與閱讀相伴相隨。
綜上所述,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比以往所用的教材有更多的突出特點和創新之處,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需準確把握,不能單憑以往經驗仍按老教材的教法去操作,尤其要注意新教材設置的單元教學目標和助讀系統,要領會新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和注重讀寫結合的特點,用好新教材。
【作者簡介】鄧倩倩(1969— ),女,漢族,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高級教師,桂林市學科帶頭人,現任桂林市臨桂區教研室中學語文教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和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