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米英
【摘要】本文論述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外力鋪墊課堂;選好角度,開發適合學生成長的整本書閱讀課型;打通課堂與生活之間的樞紐,增強閱讀體驗。
【關鍵詞】整本書 閱讀教學 多媒體 課型 生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3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建議。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名著閱讀書目,目的也是引導學生多讀書,讀整本書。而現在的初中生在應試壓力下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想讀完一本書并非易事,整本書的教學也容易流于形式或抓不住重點,甚至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本書閱讀教學是現在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讓有些教師找不到方向,但教師只要深入書本之中反復研磨,找準核心點,就能開發出精彩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課堂。下面筆者以自身的教學為例,談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設備,以外力鋪墊課堂
隨著教學現代化的深入,多媒體已走進尋常百姓家,這樣就有利于教師開設名著導讀課、名著電影欣賞課等,通過光影方面的吸引和刺激,引導學生走進名著,走進書中人物。
(一)開設名著電影欣賞課
筆者在進行《紅星照耀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時,發現有的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有的學生覺得故事情節性不強,很難讀下去。而《紅星照耀中國》電影于2019年8月上映,作為一部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革命歷史重大題材影片影響深遠。筆者讓學生邊觀影邊將其與原著比較,說說到底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兒,以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爭鳴意識。
(二)開設課本劇表演課
筆者在進行《范進中舉》閱讀教學時開設課本劇表演課。課堂上,有的學生表演范進,有的學生表演胡屠戶。這樣既促使學生學習了名著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生在表演中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三)鼓勵學生為名著人物配音
筆者在進行《水滸傳》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選取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的片段,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的場景和閱讀名著,并記住臺詞,然后試著配音。
二、選好角度,開發整本書閱讀課型
學生知識的取得基本來源于課堂,教師應該提高解讀文本的水平,并將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轉化為上課的能力,從而開發適合學生成長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課型,讓學生在每堂課中都有所收獲。教師在開發整本書閱讀課型時應注意到每本書的特點,采用一書多點、一點多式的方法開發整本書閱讀課型。如筆者在《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從主題、語用、人物形象解讀等方面帶動學生解讀文章,著眼于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邏輯思維的嚴密性。
(一)從主題的角度設計開發
在《儒林外史》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主題型設計方式,將其主題設計為“儒林外的一朵花”。課堂設計如下:
1.教學目標:
(1)用表格梳理儒林里的人物,歸納正面、反面人物,思考促使他們改變的因素。
(2)聯結自身,融通自我體驗,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思考成長的真諦。
2.教學過程: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瀏覽《儒林外史》,分析其主旨寫的是“寫世間真事”,順勢導入:那么本書中到底寫了哪些真人真事呢?
其次,筆者引導學生梳理儒林人物,悟成長之理。
任務一:用表格梳理儒林里的人物,思考每次科舉考試的經歷帶給人什么樣的思想轉變。
正面:王冕、杜少卿、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德、蕭云仙。
反面:周進、范進、嚴監生、嚴貢生、王惠、婁氏公子、魯編修、楊執中、權勿用、馬純上、匡超人。
任務二:仿照示例,給上面的人物概括特點,如奸詐狡猾、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等,還有堅守自我、品德高潔、做事堅守原則、不為名利所動等。
任務三:結合原著,分析人物思想轉變與科舉考試的關系。如周進在沒有進學的時候窮困潦倒,處處受人捉弄和侮辱,但是當他姐夫為他捐了一個官后,他變得精神十足,甚至也可以左右別人的命運,所以封建科舉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人生。
任務四:用這樣的句式說一句話:如果沒有? ? ,就沒有周進的進學以及后來的飛黃騰達。
任務五:分析各種人物的人生發展經歷,你覺得哪個人物深受科舉毒害最深?哪個人物最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杜少卿最能堅守本性,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再次,筆者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自己是如何成長的。講成長故事: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曾影響過你,它讓你產生了怎樣的變化?跟大家分享一個成長故事。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領悟成長之道:成長的路上,我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深受游戲毒害,有的被別人深深影響而不能自拔。你打算把《儒林外史》這本書送給他(或者自己),并且在扉頁上寫一段話來鼓勵或者啟發他(或者自己),你會怎樣寫?
師(小結):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其實我們在成長道路上也會遇到坎坷、阻礙、誘惑,我們只有堅守自我才能不被生活所改變,多希望我們度過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二)從語用的角度設計開發
在對《儒林外史》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筆者還采取語用型教學設計方式,讓學生學習文中強烈的諷刺手法,感悟文本蘊含的思想。教學設計如下:
1.教學目標:聚焦書中的諷刺手法,了解諷刺的特點以及通過對比方法表達的深刻意蘊。
2.教學過程:
首先,筆者進行課堂導入:“來到集上,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讀這段文字,說說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范進。”(由人物描寫引出諷刺的寫作手法)
屏顯:諷刺作品的筆法多種多樣,在看似子虛烏有的情節和夸張變形的描寫中曲折地揭示現實矛盾,這是諷刺作品常用的手法之一。諷刺手法的運用使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也透露出作者對諷刺對象的感情、立場和觀點,值得在閱讀時細加品味。
其次,筆者通過講解課文中各種形式的諷刺手法,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奧秘,領略諷刺的強大力量。
任務一:分析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諷刺的妙處。屏顯:
第一組諷刺: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癡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
第二組諷刺:有我這賢婿,還怕后半世靠不著也怎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筆者讓學生閱讀這幾段話并提問學生:這兩段文字描寫的雖然是一個人,可是稱呼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讀出了什么?
明確:這是對比諷刺,通過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后稱呼的不同,表現了胡屠戶的前倨后恭、趨炎附勢的形象。
任務二:分析運用夸張手法進行諷刺的妙處。屏顯:
直尋到集東頭,見范進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鄰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舉人,報喜人擠了一屋里。”范進當是哄他,只裝不聽見,低著頭往前走。鄰居見他不理,走上來,就要奪他手里的雞。范進道:“你奪我的雞怎的?你又不買。”
筆者讓學生分析加粗字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手法,和平時的人物描寫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確:這些加粗字運用了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表現了范進被封建科舉折磨了幾十年后的一種無精打采、不學無術、毫無生存之道的木訥表現。
任務三:分析運用細節進行諷刺的妙處。屏顯:
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里要收的早稻;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為了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咽氣。一直等著趙氏挑去一根,才點頭咽氣。
筆者讓學生注意這段話中的小細節,提問學生讀到了什么。
明確: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和夸張手法表現主人公的極度吝嗇,讓人讀了覺得十分可笑,從而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諷刺意味。
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諷刺手法的特點以及諷刺手法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的作用。諷刺手法的運用使得書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結構布局更加明晰,主題思想更加深刻。這就是諷刺藝術的魅力,讓我們也學習這種藝術手法,試著運用本課的學習方法分析一下王惠這個人物。
(三)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設計開發
如引導學生讀描寫王冕的語段,讓學生分析這些語段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和刻畫杜少卿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并讓學生從中選擇一種人物刻畫的方法,描寫班級的一名同學等。
整本書閱讀教學課型開發得越多,學生的學習就變得越靈活,而課堂教學也會變得妙趣橫生。
三、打通課堂與生活之間的樞紐,增強閱讀體驗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我們都是在書中讀自己。”語文是寫給生活的情書,只有為生活和課堂架設一座橋梁,才能找到一條通往學生心靈的道路。
例如,在教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筆者設置這樣的問題:“在保爾的一生中,哪個人深深地影響了保爾?你的人生中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再如,在進行《簡·愛》整本書教學時,筆者則設置了以下問題:“從下列選項(a選項為書籍,b選項為家庭生活,c選項為朋友)中選擇一個,談一談對簡·愛人生的影響,并談談讀了這本書對你的人生成長有什么啟發。”又如,在進行《傅雷家書》整本書閱讀教學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傅雷和孩子用書信溝通的方式好嗎?結合你和父母平常溝通的方式,談談你的見解。”
筆者圍繞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讀后感寫作,還引導學生針對爭執不下的問題開展辯論賽。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又引導學生向整本書的縱深處延伸和漫溯,直接敲擊了學生的心靈敏感處。有的學生談得一臉幸福,有的學生則是淚流滿面,有的學生在辯論中妙語連珠、舌戰群雄,有的則是沉默不語、有話說不出口。無論活動課上怎樣的表現和結果,都讓學生得到了深刻的體驗,領略了整本書帶來的妙處,感受到了閱讀的巨大魅力。
整本書閱讀并不是浮光掠影地翻書頁,也不是走馬觀花地粗略瀏覽,而是要深入其中,沉下心來聚焦一點,重錘擊打,讓學生在閱讀中放飛自我,在反復錘煉中發現自我和超越自我。教師應該深知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感,把閱讀還給學生,讓課堂為閱讀插上翅膀,讓師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翱翔。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