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要】本文以《楊氏之子》一文的教學為例,論述古文教學的方法:困難處教“讀”、差異處教“解”、重點處教“想”、定勢處教“拓”,從而發揮古文寓言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楊氏之子》 教學建議 古文 教學價值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116-02
統編語文教材特別關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除了編排了大量的古典詩詞,還有體系地編排了眾多淺顯易懂、契合學生閱讀能力的文言文。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統編語文教材中古文所承載的教學價值,總是以為多讀讀,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可以“鳴金收兵”了。其實不然,這其中所包含的教學問題眾多,比如:該怎么讀?用什么方法理解?古文還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起怎樣的作用?下面,筆者以統編語文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困難處教“讀”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因為“小”,對五年級學生而言朗讀并不存在難度,因此,教師要把自主朗讀的權利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包括自學生字詞、自主斷詞斷句,力爭憑借自己的能力,將古文讀通讀順。當然,教師也要摸清學生學情,了解哪些地方是學生朗讀時的障礙,做好針對性的指導。
比如,《楊氏之子》一文篇幅較短,每句話的字數很少。如果教師全面鋪開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費時耗力,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教師可以適當取舍,將一些簡單的語句交由學生自己處理,而將教學的重點聚焦在“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是整篇古文中字數最多的一句,也是相對難以理解的地方。教師著重指導時,首先,從生字入手,教學“禽”字的前鼻音,同時拓展“家禽”“禽獸”等詞語,讓學生充分理解“禽”字的意思。其次,把握這句話中“夫子”對整句話的判斷所起的重要影響,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夫子”是古代對年長且有學問男子的尊稱;另一方面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理解“夫子”即指文中的孔君平。這樣,學生就能準確地斷詞斷句,達成將語句讀通讀順的目的。
教師只有精準地把握學生朗讀的困難處,并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由扶到放,為學生創設自主嘗試和不斷深入的條件,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中的語言。
二、差異處教“解”
雖然文言文的語法規則與當下有著較大的不同,且與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有著諸多差異,但是,對于課文中學生自己能夠理解或者教材有注釋的內容,教師不該逐字落實,而應該直接放手讓學生自學,從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古今存在差異或學生相對陌生的內容上。
比如“孔君平詣其父”一句,其中“詣”字很多學生容易將其與“旨”字混淆起來,有的學生雖然已經能夠準確識別這個字,但受到常用的“造詣”一詞的影響,干擾了其對整個語句的理解。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筆者鼓勵學生結合具體語境,對這個詞語的意思進行有根據的猜測。這時,有學生嘗試將“造詣”一詞代入語句中,發現得出的理解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至此,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被激活,都想知道這個字的正確解釋。如何讓學生掌握該字的正確解釋?筆者先讓學生判斷這個“詣”字的詞性是動詞還是名詞。在學生明白其是動詞后,再提供與“詣”字有關的解釋:前往,去到;晉謁;造訪(古代到朝廷或上級、尊長處去之稱);親自;上、登;符合;等等,讓學生嘗試著將這些意思代入課文中,看看哪個解釋更貼合句子的語境。這個過程,很好地歷練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以上教學中,筆者并沒有在古文的理解上平均用力,而是聚焦于古今意思的差異,并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理解能力,鼓勵學生通過有根據的猜測與聯想,促進學生掌握語言。
三、重點處教“想”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一般都是生動有趣的故事,在教學這些古文時,教師要利用故事的生動性和有趣性,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緊扣故事發展的重點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使學生在腦海中浮現相關人物的言行表現,更好地理解古文教學的內容。
仍以《楊氏之子》一文為例,這篇古文的重點顯然在楊氏之子與孔君平之間的對話上。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緊扣人物的對白展開想象,比如:孔君平看到孩子拿出“楊梅”之后,說“此是君家果”,這期間經歷了怎樣的思維過程呢?為什么孔君平會說出這樣的話?其與孩子拿出的“楊梅”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孔君平這樣說,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促使學生展開想象,積極去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閱讀著、想象著、補充著,與文本中的人物形成了深入對話。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遷移運用相同的方法對楊氏之子的對話進行質疑:楊氏之子為什么要說這句話?這句話的真實用意,與孔君平的話有著怎樣的聯系?你會怎樣評價楊氏之子?此時,學生會更加深入地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并揣摩故事中的孩子的思維運轉過程,同時對楊氏之子在回應孔君平時的動作、神態進行了補充,豐富了古文所描寫的內容。
由于古文表達具有簡潔性,很多地方都將一些直白性信息省略了。在這一環節中就蘊含著這篇古文理解上的難點,即楊氏之子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來回應孔君平。如果教師不做點撥和引領,很多學生難以從中探尋到所蘊含的思維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理解和交流之后,出示這樣的句式:孔君平認為“此是君家果”,是因為楊氏姓(? ),正好(? );楊氏之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認為孔君平姓(? ),(? )應該是他(? )。這樣的句式能將孔君平和楊氏之子沒有呈現出來的思維過程以及內在意蘊揭示出來。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語言是外殼,思維是核心。”古文是歷練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師應借助于文言文,將學生思維與文本、教材中的人物對接,以揭示人物對話背后所深藏的意蘊,還原人物內心的思考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礎上,直接對人物的心理、神態和動作進行還原和補充,對古文的感知就不再停留在語言學習上,而是形成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四、定勢處教“拓”
如果教師將所有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聚焦在同一篇古文中,必定會使學生的認知思維受到限制。其實,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其他文本有著內在的聯系。要想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文本的內在價值,教師就需要拓展相應的資料,盡量豐富學生解讀文本的視角,給予學生不同維度的沖擊,讓學生達成“推開窗戶看世界”的境界。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這部書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的閑談軼事。本文講述了梁國楊姓的九歲男孩的故事。其實,在這本書中,作者所描寫的小孩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如統編語文四年級《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其中一篇。筆者認為,教師還可以拓展書本中描寫其他小孩子的故事,比如《許衡七歲講良知》,鼓勵學生積極遷移運用學習這篇古文的方法,自主朗讀、理解、還原故事中的情節、人物的具體表現等,并嘗試將三篇故事中的小孩子進行對比,提煉出小孩子個性特點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更好地推動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通過拓展《世說新語》中的其他故事,不僅讓學生豐富了閱讀量,而且讓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樣拓展,學生大量地積累了學習古文的方法,并學會遷移運用。
教學古文時,教師只有研讀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明確“教什么”,才能進一步探究“怎么教”。因此,教師要敏銳地捕捉統編教材編選文本的用意、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教在核心處、關鍵處,進而發揮古文應有的教學價值。
【作者簡介】李 彬(1964— ),廣西陸川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馬坡鎮靖東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責編 黎雪娟)